APP下载

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容、特征及实施路径

2021-07-23田海燕吴金航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儿童

田海燕 吴金航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育儿童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规则意识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小学德育整个阶段。《道德与法治》是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教科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规则意识教育编写理念和编写体例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发现教材中规则意识教育以安全意识教育、纪律意识教育、秩序意识教育、环保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为主题内容,依据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儿童学习活动为轴线,基于儿童视角,凸显童趣性,巧用留白等为特征,根据规则意识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主题呈现和特征,进而给出厘清教材内容、落实教材“班本化”、挖掘生活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规则意识教育;儿童;《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3-0031-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3.005

规则意识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小学德育的始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儿童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1]。规则意识教育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前法律教育”,是在儿童还不能完全了解法律概念和条文之前进行的法治教育。可见,规则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有着内在一致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同样离不开规则意识教育的引导和强化。教材是儿童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载体,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规则意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特征,探寻其教学实施路径,这对于有效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分析

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包括47个单元,其中涉及规则意识教育的单元24个,占比51.06%;课文总数154篇,其中涉及规则意识教育的有45篇,占比29.22%。规则意识教育内容贯穿整个小学教育阶段,涉及生命保护安全、遵守校规校纪、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爱护自然环保、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规则意识教育。

1.关注生命保护的安全意识教育内容

对儿童进行生命保护的安全意识教育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儿童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4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2]。教材中涉及的生命保护安全意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规则安全意识、防护自然灾害、防火灾、防溺水等各类规则。低年级安全意识教育内容侧重于交通安全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安全意识,如《上学路上》《我们爱整洁》《别伤着自己》《安全地玩》等课文;中年级关注生命保护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如《生命最宝贵》《心中的“110”》《网络新世界》等课文;高年级重视生命健康安全规则意識的培养,如《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可见,教材中生命保护的安全意识教育内容呈现由形成生命保护意识到养成身体健康习惯的递进规律。

2.遵守校规校纪的纪律意识教育内容

遵守校规校纪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构成之一。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指出道德的首要要素就是“纪律精神” [3],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4]。学校纪律发挥着管理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学校纪律在约束儿童行为的同时,通过“小学生守则”、校规班规、值日生常规、课堂规则等形式促进儿童纪律意识的形成,从而学会用纪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在纪律的保护下自由全面地发展。通过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侧重课堂课间纪律意识教育、班级值日纪律意识教育,如《课间十分钟》《上课了》《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班级值日生》等课文;中年级教材通过班级纪律规则的制定与遵循教育来加强儿童的纪律意识教育,比如《我们的班规我们定》一课。教材中遵守学校常规的纪律意识内容分布遵循了以下逻辑:认识纪律规范,形成纪律意识——遵守纪律规范,强化纪律意识——制定纪律规范,践行纪律意识。

3.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秩序意识教育内容

公共秩序是平衡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也是社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自身独特的秩序,秩序是维持各个事项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它总是通过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的生活达到有序而发展的状态。”[5]因此,良性运转的公共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儿童作为发展中的社会公民,其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共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公共秩序规则的建立和遵守,理应得到普遍关注。教材中关于儿童公共意识教育的内容集中分布在二年级上册和三年级下册,包括公共生活财物规则意识、公共生活卫生规则意识、公共生活通信规则意识,如《这些都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生活离不开规则》《万里一线牵》等课文。教材中维护社会秩序公共意识的内容分布遵循了以下设计规律:从伙伴生活规则意识到社区生活公共意识再到社会生活公共意识。

4.培养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教育内容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建设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理念的学习是一个必然趋势[7]。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合了培养儿童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教育,包括爱护植物、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等多方面,旨在让儿童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从而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环保教育理念主要分布在《我和大自然》《绿色小卫士》《让生活多一点绿色》《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等单元设计中,比如《花儿草儿真美丽》《可爱的动物》《小水滴的诉说》《地球——我们的家园》等课文。教材中环保意识教育内容的分布遵循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逻辑规律。

5.注重融合道德理念的法律意识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容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新变化。其编写意图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切合,实现学生良好品德形塑自律与他律的融合共生。耶林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中的好望角;那些法律航海者只要能够征服其中的危险,就再无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了。”[8]可见,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二者也不能等同。“将法律和道德彻底分开的做法,以及将法律与道德完全等同的做法,都是错误的。”[9]教材中呼应道德的法律意识教育内容主要分布在六年级上册,其他分册间断插入法律知识,在道德教育的同时逐步渗透法律意识。例如,《大家的朋友》一文结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设施融合多种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在生活场景中,涉及为他人提供便利,保持公共卫生的教育,也涉及治安管理条例相关内容,前者属于道德教育,后者属于法律意识教育;《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文则通过阅读角,以拟人化的故事讲述了“白色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唤起儿童对环境的爱护意识。此外,通过引入《包装条例》《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等法律条文,让儿童意识到保护环境已纳入法律管制范围。上述内容无不彰显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共生之象。据此可知,教材中融合道德理念的法律意识内容,体现了由分散到集中、由间接到直接的分布规律。

二、規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特征分析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经验。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规则意识教育内容主题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生中心取向的设计特征。

1.依据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内容建构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0]。规则意识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规则意识教育也是“死教育”。一方面,在生活与规则意识教育的关系上,规则意识教育是为了公民的和谐幸福生活而存在的;另一方面,规则意识教育发展的生活依赖性,即规则意识教育无法脱离生活单纯发展,必须在生活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基于此,学生生活理应成为教材内容编写的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规则意识教育的设计特征在于依据学生生活为中心进行内容建构:一方面,规则意识教育的选文主题贴近儿童生活。从儿童的年龄段和实际生活出发,从儿童熟悉的生活领域出发,比如低年级教材中《上学路上》《校园里的号令》《课间十分钟》《上课了》等课文涉及交通安全规则意识、游戏规则意识、课堂纪律意识、校园规则意识等。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相对开放宽松的幼儿园生活转到比较正式的班级教育,可能一时难以适应规则约束的班级生活,类似于以上规则意识教育内容的选文,可以帮助儿童掌握基本交通规则、游戏规则、校规班规,尽快适应小学班级生活,同时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规则意识教育内容开始螺旋式延伸,选文素材范围从儿童的班级生活扩展到社区、社会、国家等公共生活领域,这在中年级的《我家的好邻居》《网络新世界》等课文,以及高年级《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地球——我们的家园》等选文中可以体现。另一方面,规则意识教育内容以生活事件为基本素材,与儿童当下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如《安全记心上》的“安全通行证”栏目中,教材创设了男孩湿手插电源,小学生楼梯打闹,高压线下放风筝等情境,让儿童找出情境中的安全隐患,并思索生活中的其他安全隐患,通过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生活技能。

2.以儿童学习活动为轴线的栏目设计

规则意识教育内容所涉及的栏目围绕儿童的学习活动展开。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心理规律是课程的依据,儿童的主动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方法,儿童经验的增长是课程的最终目标,所以教育的各种措施都应围绕儿童这个中心。”[11]为凸显儿童中心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规则意识教育的相关栏目以儿童的学习活动为轴线进行主题设计,如“阅读角”“知识窗”“相关链接”“小贴士”“活动园”等。

由于低年级儿童现有的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有限,各个栏目活动主要分布在中高年级。“阅读角”“知识窗”“相关链接”“小贴士”都是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过程潜移默化地加深儿童的规则意识。以上栏目在中高年级都有涉及,且数量基本持平。其中“阅读角”选的阅读材料类型较多,有的是选自同龄人与课文主题规则意识教育相一致的作品,通过同龄人的故事引起儿童的共鸣;有的为规则意识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引发儿童的思考;有的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规则意识教育哲理性小文章,丰富儿童的知识视野等。“知识窗”“相关链接”“小贴士”属于资料型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儿童的规则意识学习活动给予资料性的解答和相关提示,帮助儿童顺利地完成相关学习活动。“活动园”则属于主导性的栏目,数量和种类都是最多的,随着儿童年龄和知识储备的增长,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因此,高年级的“活动园”栏目显著高于中年级。“活动园”的主题主要有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搜集并分享主题故事的活动;有的引导儿童根据课文主题组织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感受更多的规则意识教育,从而加强自身的规则意识。

3.基于儿童视角的话语表达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立场与视角的转变,体现了“去末归本”“变客为主”的教育思想[12]。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规则意识教育选文,教材基于儿童视角呈现规则意识教育内容,通过不同学生视域下的多元视角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

一方面,教材选文基于儿童视角精心编排儿歌,内容简洁且韵律优美。旨在总结规则意识教育主题内容, 或者提示规则意识学习方法, 或者指导规则意识认知技能, 规则意识教育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如《校园里的号令》课文中“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13]编者用拟人的手法将儿童应听从铃声的规则意识在简洁的儿歌中体现出来,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形式,让儿童在唱一唱、读一读的过程中记住、领悟铃声规则。在《大自然,谢谢您》中“大地长出绿头发,我用脚趾梳理它。小草痒得咯咯笑,亲亲我的小脚丫……”[14],通过韵律优美的儿歌将大自然描写得生动可爱,通过拟人化的互动,拉近了儿童与自然的距离,在富有童趣的语言中激发儿童热爱自然、热爱花草树木的情感,从而引领儿童树立环保意识,遵从环保规则。

另一方面,规则意识教育选文是基于儿童角度的语言表达。如《我家的好邻居》《花儿草儿真美丽》《我是环保小搭档》《安全记心上》都是从儿童生活语言出发,暗含了“我”的存在,拉近了儿童与教材的距离。除了选文名称,课文中的栏目名称以及正文内容也是基于儿童视角的语言表达,比如《清新空气是个宝》选文中“我身边的空气好吗”“是什么污染了空气”“我能做些什么呢”三个栏目主题,以及《玩得真开心》选文中“我在家里喜欢玩……”“我收获了……”“我们换着玩行吗”等课文内容的表达,都是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设置,以实现教材儿童与儿童的双向对话——前者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向后者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后者思考生活,感悟经历;后者可以向前者倾诉或为其化解疑难。正是在对话的过程中,通过教材中的儿童进行引导教育,从而使我们的规则意识教育得以落实。

4.凸显童趣的绘本形式

规则意识教育内容通过凸显童趣的绘本形式展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为“在兴趣中,一个人可以容易地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15]。克拉申也强调,良好的语言输入应当有趣味性,即输入的材料要能够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其在不自知的过程中掌握语言[16]。绘本中的图画内容应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其兴趣与需要,摒弃阐述那些深奥的内容,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17]。通过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规则意识教育选文的分析发现,教材改变了以往文字与知识点的编排模式,以童趣化的繪本形式传达知识,再现儿童生活场景,力求更加贴切儿童生活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使教材更具对话性与共鸣性。

绘本的表现形式更适合儿童,也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愿望和学习兴趣。绘本式图画结构可插入各种角色、不同的场景,更容易从多角度导入生动的规则意识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的思考方向,拓展知识。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绘本可分为主版和副版两大类。主版画本主要表现在正文中,通过画图贯穿整篇, 通过图示展现主题内容。主版绘本展现出的场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似, 如二年级上册《这些都是大家的》中第一个栏目“学校里的公物”,展现的是儿童在学校打篮球的场景,在凉爽的教室学习的场景,在阅览室看书的场景,在教室擦桌椅的场景,这些都是儿童在学校日常的场景再现,通过场景再现培育儿童爱护公物遵守公共规则意识。绘本图画推进的过程也是教育引导的过程, 如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的“玩个课间小游戏”由三个主版绘本构成,描述的是儿童“掷沙包”的场景,通过“躲沙包”“接沙包”“中沙包”三个绘本场景,引导儿童掌握“掷沙包”游戏规则,培育儿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富有童趣与教育意义。副版绘本主要分布在页面下方, 采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呈现, 如《大家排好队》中“守规则,懂礼貌”,《我们小点儿声》中“声音”等,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情景引导儿童遵守规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童趣性绘本,挖掘绘本中的规则意识教育内容,协调主版绘本和副版绘本的使用,让儿童从绘本故事中体味规则, 从而使规则意识入脑入心。

5.巧用留白的排版设计

“留白”一词最初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 是许多艺术种类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诗人称“空白”为“含蓄”, 书法家称其为“飞白”, 画家称其为“留白”或“布白”, 音乐家叫它为“煞声”[18]。留白源于艺术,留白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在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规则意识教育选文中,编者巧妙地利用了留白的手法,为儿童表达自身经验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9],一千个儿童就有一千种经验。教材的编写以及规则意识教育内容的排版设计,利用了大量的表格、圆圈、空格、泡泡等空白资源,为儿童表达思想、发挥想象和进行创造提供了空间:一方面,为身处不同空间、拥有不同经历的儿童二次开发教材提供了可能。如《清新空气是个宝》一文中“是什么污染了空气”一栏中,预留了“空气污染小调查”的留白。就“空气污染”这个话题来说,城镇和乡村的状况肯定存在差异,工业发达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肯定也不完全一样。根据正文的提示,以及儿童结合自身生活的环境进行思考调查,在完成小调查的同时,儿童可以了解身边具体空气污染的相关情况,从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空气污染,个性化地达到对儿童环保规则意识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材留白之处可以塑造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如《人大代表为人民》一文中的“活动园”栏目,留白区要求儿童“了解一位人大代表的故事,和同学交流他是如何履行职责的,然后将交流结果写下来”[20]。这个部分锻炼儿童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儿童通过主观活动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并利用所学知识判断人大代表是否尽职,从而加深对人大代表相关规则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充分借用留白的力量培育儿童的规则意识。

三、儿童规则意识的培育路径

通过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主题及其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规则意识教育内容,其呈现形式和排版设计也是别出心裁,充分体现了“接上童气”的特征。基于新教材背景下,规则意识教育在小学课堂如何落地生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为此,本研究从教材层次、教材“班本化”、生活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四个方面探索其实施路径,以期能改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规则意识教育的时效性。

1.厘清教材层次,促进规则意识与道德规范融合化

小学思政课程具有综合性,教师对儿童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应厘清教材层次,促进规则意识培育与道德规范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的选文涉及规则意识教育,同时也会涉及道德规范。规则规范教育具有多重意义,既可以为儿童的法律意识发育奠定基础,也可以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服务[21]。道德规范可以间接性地提升规则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因而,厘清教材中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的层次并正确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小学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规则意识教育与道德规范在部分选文主题是可以进行融合教育的,但二者又存在差异,不能机械融合。比如,在《安全地玩》一文中,既有文明游戏的道德教育,也融合了游戏过程中的安全规则意识教育。前者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高尚选择,是软性要求;后者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规则约束,是刚性要求。再者,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的层次性还体现在规则意识强调的是“他律”,而道德规范强调的是“自律”。由“规则”到“规范”、“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正是小学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在。在实际融合教学中要厘清教材层次,遵循教育规律,避免削弱两种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对教材内容层次进行分解、剖析、综合、升华,根据不同选文主题,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既不能完全等同,也要避免割裂。

2.落实教材“班本化”,增进规则意识教育精准化

思政教师应智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具体化、班本化,以实现规则意识教育的精准化。思政教师要充分正确发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载体功能,以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特点和本班级的具体学情为依据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具体到规则意识教育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标,思政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立足学情,根据所在学校、班级儿童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材中体现的教学目标导向只是顶层设计,体现的是主题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大方向,教师要正确认识当下所面对的儿童的认知和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二是细化教学内容。教材所展现的规则意识教育教学内容,面向的是各地、各校、各学段的儿童,思政教师应善于将普遍的教育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巧妙加工,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有条理地进行规则意识教育。三是关注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教材一旦编制完成,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然而,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22]。尽管每节思政课上课之前都经过了教师的精心设计,但思政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阅历,因而,思政教师关注生成性教学过程是合理的。面对儿童在教学设计内容之外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积极引导,及时匡扶,培育儿童规则意识教育的同时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儿童的个性以及儿童生活的当下社会。

3.挖掘生活资源,促使规则意识教育情景化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编排的,其中的规则意识教育选文亦是如此。教材中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类型来源于儿童生活,按照儿童生活应当的样子去创造。教材作为静态的文本,根据选文主题编排儿童生活事件和行为是碎片化的,并不能全面地表达儿童的情感、思想和认知,因而,规则意识教育教学理应回归生活并深挖儿童的生活资源,根据课文的引导将规则意识教育还原到儿童真实的生活。比如,在《上学路上》一文中,引导儿童遵守交通规则,培育儿童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室模拟儿童过马路等红绿灯的场景,引导儿童正确地过马路。通过再现儿童的实际生活场景,加强儿童的情景体验,印证和升华教材中的规则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学习和践行,从而达到从儿童生活“原点”引渡到规则意识教育“远点”的教学目的。

4.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规则意识教育一致性

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凭学校教育就完全实现的,需要持续推进且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方能达成规则意识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具体到思政课堂和规则意识教育更应如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

从家庭的视角来看,家庭是儿童接受规则意识教育的场所,良好的家风和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早期规则意识的形成。首先,家庭规则意识教育中父母和祖辈对于儿童的要求标准应保持一致,不娇惯,不放纵。其次,父母祖辈应为儿童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从学校的视角来看,学校是儿童接受规则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教育资源,利用思政课堂主渠道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其次,规则意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一是严格制订学校规章制度、学生教师守则,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二是通过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儿童规则意识教育。比如开展少年宫活动,鼓励妇联组织规则意识教育活动,举办儿童规则意识社区讲座等。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社协同育人,有利于加强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学校拓展教学资源,有利于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儿童的成长过程。规则意识教育重在影响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儿童规则意识教育的实施和落实程度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发力,保持规则意识教育理念一致、行动一致、标准一致,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EB/OL].(2016-06-28)[2021-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t20160718_272115.html.

[2]陈益.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对4—5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5):282-286.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9.

[5]栾广君.现代公共生活秩序重构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6(8):46-48.

[6]中共中央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7]朱佳琪.探析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评《青少年环保教育设计》[J].环境工程,2020(9):266.

[8]庞德.法律与道德[M].陈林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7.

[9]范进学.法律与道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9.

[10]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11]蒋雅俊.杜威儿童与课程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45-49.

[12]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12-14+11.

[13]孙彩平.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4.

[14]孙彩平.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3.

[1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5.

[16]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 J:Pa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86.

[17]松居直.幸福的種子[M].刘涤昭,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148.

[18]李如密.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1):35-37.

[19]黄玲玲.寻“常”而入非比寻常——浅谈常态生活作文的教学策略[J].新教师,2019(3):51-52.

[20]王敬波,高德胜.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8.

[21]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3.

[2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0.

The Cont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Developing Childrens Consciousness of Ru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IAN Haiyan, WU Jinhang

(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Primary school is the key period to cultivate childrens consciousness of rule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rality education going through the whole stage of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s the textbook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awareness of rules, and the unified edition of the textbook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s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writing idea and style of rul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edition of textbook, an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education of rule consciousness in the textbooks centers on the aspects of safety, discipline, ord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centering on student life, this textbook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childrens learning activities, from childrens perspective, highlighting childrens interest, elaborate use of white spac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theme pres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of the rule awareness in the textbook,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aths are given, such as clarifying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textbooks for every class ensured, digging up life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ng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Key words:rul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childre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责任编辑:蒲应秋)

收稿日期:2021-03-12

基金项目:

贵州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道德与法治课‘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践研究”(2020XJSG15)。

作者简介:

田海燕,女,山东菏泽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吴金航,男,彝族,贵州大方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儿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留守儿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