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业讲评:以“分享智慧”的方式

2021-07-23张绍华

张绍华

摘要:自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正式接触“验算”,问题便不断出现,如被动验算、只算不验、假算假验。以“分享智慧”的作业讲评方式,帮助学生看见“智慧”,培养验算的意识;解读“智慧”,提高验算的技巧;辨析“智慧”,端正验算的态度。

关键词:作业讲评;分享智慧;验算

“验算”是针对计算的检验。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验算”,是在二年级下学期(教材内容见图1)。

自此,验算的问题便不断出现。梳理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被动验算。

每到做题时,学生就会问:“要验算吗?”言下之意:你要我验算,我就验算;不要我验算,我就不验算了。验算,成了要求,而不是需求。一旦学生抱有这样的认识,那么,验算也就失去了意义,并且更容易导致后面两类现象的出现。

第二类:只算不验。

下页图2所示的错误时常出现——验算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不一致。也就是说,这个学生只算不验,根本没有将验算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核实,就把结果填在横式上了。

第三类:假算假验。

上述第二类现象是“不验”,但至少还是“真算”了。而图3所示的这类现象就有点可怕了:假算!这个学生清楚地知道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可是,没有利用这个知识来验算,而是用来应付验算这个要求。很显然,他的验算结果不是算出来的,而是直接抄下来的。如此假算假验,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数学精神背道而驰。

针对以上现象,我尝试以“分享智慧”的作业讲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验算。

一、在分享中讲评作业

(一)看见“智慧”:培养验算的意识

在验算的过程中,“算”是手段,“验”才是目的。怎样才能让学生重视“验”的过程呢?

【片段1】

师(出示图2)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生 她两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说明有问题啊!

生 我们可以验算完后,把验算结果和第一次算的结果比一比,看看是否一样。

师 如果——

生 如果一样,就对了;如果不一样,就错了。

师 是的,我们仔细再算一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算完了要进行比较。否则,怎么能验出对不对呢?

【片段2】

(教师点拨后,学生当天的“课堂本”上就出现图4、图5所示的作业。)

师 从这两份作业中,你看到了什么智慧?

生 他们验算后,又做了比较。(指图4)这个同学是用连线来提醒自己比,(指图5)这个同学是写了1395=1395,他们都是比较验算结果和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教材中的“提示”,也只是“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如果学生真的以为“再算一遍”就是验算,那其实就是“只算不验”。“真验”的具体动作就是“对比”。图中所示是将两次的“和”进行对比,到了后面用加法验算减法时,就是将验算出的“和”与第一次计算中的“被减数”进行对比。学生在这样的作业讲评中明白了“验”的重要性,自己想方设法寻找具体的“动作”,比如图4中的连线和图5中的“1395=1395”,就是在落实“验”这件事。

(二)解读“智慧”:提高验算的技巧

1.“和谁比”的技巧。

【片段3】

(出示图6。)

生 我觉得他做得很好,把验算结果和被减数做比较,还用连线提醒自己:要把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而不是验算的结果。

(学生看了好久,终于有人发现:抄错数了!)

师 哎呀,真可惜!这个同学认真算了,也仔细验了,结果抄错数了。有什么好办法,能验出抄错数的问题呢?

生 可以把验算的结果和横式中的被减数比较,这样就能发现错误了。

生 那如果抄横式时就错了呢?我觉得可以和书上的题目比较,这样就不会错了。

师 看来和谁比是有技巧的。按照这两个同学的建议,我们不仅能验出计算的错,还能验出抄数的错。

【片段4】

師(出示图7、图8)请这两个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智慧。

生 我昨天就是竖式抄错了。这次,我把验算的结果和横式上的被减数做了比较,就避免竖式抄错的问题了。

生 第一个“643”是验算的结果,第二个“643”是竖式中的被减数,第三个“643”是书上原题中的被减数。这样更保险一些。

2.“何时比”的技巧。

【片段5】

(图9中的问题,学生看了很久才发现原因。)

生 减数抄错了,但是最后比的是验算结果和被减数,所以没有发现错。

生 这种情况就是和书上比,也查不出错误,因为比的是被减数,被减数又没抄错。

生 不能等到验算完再比较。写验算竖式时,就要比一比有没有抄错数,不要比第一次竖式中的数,而是直接比横式或书上原题中的数,这样就可以验出抄错数的问题。

验算的技巧,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在“发现出了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错误都可以转化为“智慧”,只要合理利用。我和学生一起统计过,像668、688这样AAB或ABB的数特别容易抄错。所以,他们遇到这些数时也会特别谨慎。

(三)辨析“智慧”:端正验算的态度

针对之前说到的“假验算”现象,我会很严肃地指出。

【片段6】

师 (出示图3)谁知道,验算的结果是从哪里来的?

生 直接抄的算式里的被减数。

师 为什么偏偏是被减数,而不是其他数呢?

生 因为他知道减数加差得到的就是被减数。

师 看来,关于这个知识,这位同学掌握得真好!可是,这是验算吗?

生 不是的,根本就没算。

生 这样的话,有错也验不出来。

生 那验算还有什么用呢?

生 这是假验算!

“假驗算”,这句话很有分量!衷心希望学生能体会到:知识水平很重要,但科学的求知态度更重要。

二、关于“分享智慧”的几点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越来越重视验算过程,计算的正确率也在不断提高。以“分享智慧”的方式实施作业讲评,我认为,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善于捕捉“智慧”

1.对的与错的都是“智慧”。

前述的这些作业案例,对错参半。也就是说,所谓“分享智慧”,并不仅仅指做得对的、好的,错误也是珍贵的资源。当错误追溯了源头、找到了对策,就成为“智慧”。所以,平时批阅作业时,无论对错,只要指向本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作品,都要与学生分享。图3所示的例子中,那位学生就颇为“智慧”,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验算的原理: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可惜,没有用好这种“智慧”。

2.过程与结果中都有“智慧”。

之前的案例都是拿着学生已完成的作业与大家分享的。其实,我们也时常会有针对学生作业过程(特别是课堂作业)的讲评。比如,当题目没有验算要求时,我们班的学生也会问:“这题要验算吗?”第一次有学生问,我就反问:“要不要验算,谁说了算?”学生会意识到:“我们自己说了算。”“根据自己的需要!”因为之前,我们有过关于“要不要列竖式”的对话。此时,我进一步明确:“是的,当你第一次计算时不太顺利,感觉不对劲,就需要验算了。”当然,二年级学生不一定有能力知道 “需不需要验算”,但我在平时会鼓励他们主动验算,如给他们一颗“★”或一次表扬:“主动地通过验算来确保结果的正确,这是具有数学气质的表现!”

(二)善于分析“智慧”

我捕捉到学生作业中的“智慧”后,首要的是分析。我常会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真的读懂学生了吗?

学生的想法,教师未必都能懂。我常会翻看某位学生之前的作业,回想他的相关学习行为。比如,出现图7所示问题的学生不止一个,为何偏偏选择她的作品?因为我记得,之前就是这个学生抄错了数。现在,她能针对自己的错误,找到对策,这是会调控学习行为的典型表现,很值得分享。

有时,我还会问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像图8所示的作业,我原以为3个“643”分别是横式、竖式、验算中的数,问了学生以后才知道,3个“643”分别是书上的原题、竖式、验算中的。的确,和书上原题对照,才能从根本上查出“抄错数”的问题,所以,特别把这个作品拿出来分享。

2.属于什么范畴?

对于学生的作业错例,我也会先初步有个定位:属于什么范畴?是关于验算意识、技巧还是态度?分析透彻了,有助于选择与学生分享的最佳时机。

3.值得分享吗?

当然,也不是所有作业都要拿来分享,我也需要判断:哪些属于个案,没有借鉴意义;哪些恰恰能帮助解决当前的共性问题;哪些“智慧”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

(三)善于分享“智慧”

1.分享的形式:集体讨论。

通常,我会用几分钟时间,见缝插针地将学生的作业拿出来,在全班讨论。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全班学生参与的集体讨论,可以充分发挥“智慧”的辐射作用。各种记号、连线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

2.分享的途径:引导学生“悟”。

分享“智慧”时,我通常不会直接说出“错在哪”或是“好在哪”,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讨论、反思,可以是作业的“主人”自己说,也可以是其他学生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