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材料编写中的主题意义探究

2021-07-22

英语学习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材料富兰克林逻辑

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教教材,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材料编写能力。教学材料编写过程中最核心也最具有挑战性的,便是教师本人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探究与理解。主题意义既是文本内容所特有的育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收获与成长的根本导向。因此,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既需要教师能够解读文本,更需要教师能够真正读懂文本,而且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读懂文本——透视出文本对学生成长的潜在价值。

因此,在教学材料编写中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首先要以真心体会其中的“感受”,而不只是捕捉各种线索和结构。以本期“英美散文学习与赏析”栏目的Three Great Puffy Rolls一文为例,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文中自述了青少年时期“离家出走”的历程。选文主要包括了两个主要“事件群”:一个是匿名给哥哥办的报纸投稿,屡屡得到肯定,但最终被哥哥得知后,却未得到自己所期待的赏识;另一个是离开故乡,独自一人前往他乡闯荡,路途中遇到了很多艰险和困难。按照这样的叙事结构,极易简单推论出某种“缺乏认可”与“少年反叛”之间的“逻辑链”。若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对文本进行教学加工,那么编写出来的教学材料就很难促进学生的真实感受。故事主人公想离开某地的那种强烈的愿望以及想摆脱某种束缚的那种强烈的感受,是很难通过这个“邏辑链”来促成的。当文本内容只是简单地被“逻辑”“链”到一起时,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共情的倾向和愿望的。因此,在这一期的读前活动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体验这种感受作铺垫:Have you ever strongly wished to leave a place or to escape from something? If so, how did you feel it then? If not, how would that feel?

其次,在教学材料编写中凸显、导向文本的主题意义,应尽可能避免直截了当的“说教”——告诉学生什么应该是什么样的,或是通过操控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说出什么应该是什么样的。同样以Three Great Puffy Rolls为例,我们就“离家出走”一事可以问学生“Is it right to leave home rashly, i.e., without good preparations?”“How would you comment on the authors leaving home?”。遇到这些问题,学生往往也会直截了当地“遵从”某种所谓的正确“价值观”,并作出否定回答和评判。但如果将问题改为“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old Mr. William Bradford had given the author employment?”(old Mr. William Bradford未给富兰克林一份工作,导致他继续了艰难旅途),学生便需要进行更多的信息加工、内容理解、逻辑推论、猜想假设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表达,而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主题意义才能真正被凸显,真正入心、入脑了。

猜你喜欢

教学材料富兰克林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es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似“简”非“简”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