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身份证的一卡通应用思考

2021-07-19徐诚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数据共享一卡通一体化

徐诚

摘要:以身份证作为唯一的身份认证凭证,运用于政务服务和日常生活等应用场景,兼容已有的一些卡证应用,如社保卡、电子医疗凭证和公交卡等,建立一个以身份证作为唯一凭证的一卡通应用体系。并以此为起点,构建一个以电子身份证、自然人库、法人库和其他业务数据为支撑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以信息的共享和流转来替代各类线下信息传递,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关键词:电子身份证;一卡通;数据共享;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4-0233-02

身份证是个人身份证明文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均会用到身份证作为个人办事的身份凭证。电子身份证是电子化的身份证,一般表现为带有时间戳的二维码或者条形码。目前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均可进行申领。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会有其他各类证明文件用于各自领域中身份的确认,如社会保障卡用于人社领域,电子医疗凭证用于医保领域,驾驶证用于交通领域,公交卡用于公共交通的使用,如此等等。众多的证件在保管和使用中带来诸多不便,如果能通过以身份证作为唯一的身份认证凭证,构建以身份证为主体的一卡通应用体系,将统一了整个身份认证流程,避免了各类卡证系统的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成本。以身份证为唯一标识,与电子证照库、自然人库、法人库等信息系统实现共享联合,形成一个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在实际使用中能极大的方便群众办理各项业务,降低受理部门辨别各类证明文件真伪的难度,在综合利用各类信息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完善以身份证为唯一标志的个人信息资源库,为今后的各类数据统计分析提供基础。

1 以身份证作为一卡通载体的可行性

1.1 身份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简称“身份证”。身份证分为实卡身份证和EIDCard(电子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种法定证件,并作为每个人重要的身份证明文件。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一代卡因制作工艺落后,防伪性差,导致容易造假和篡改。2004年3月29日起,开始为居民换发内置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可用机器读取数字芯片内的信息。大幅增加防伪性,并减少了鉴别真伪难度。2018年第一张电子身份证首次在网上签发,为身份证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

1.2 使用实体卡的原因

身份证其本质就是一个身份证明,解决了一个证明持卡人身份的问题,可以认为持有了身份证,就可以确认持有者的身份。身份证在日常各类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部门经办各类业务中,均需使用身份证来证明个人身份。在实际使用中,通过核对身份证照片与持证人面貌来证实人员身份。其他如社会保障卡,公交卡等也是属于类似的证明文件,是在不同领域中证明持卡人享有该领域权益的证明。在信息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要证明个人身份,只能通过官方出具的证明文书来解决,所以应运而生了身份证、社保卡、公交卡等各类实体证件。目前,身份认证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指纹等方式,但其背后都与个人身份信息相关。身份证是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身份认证方式,随着电子身份证的推广和运用,以其更便捷更安全的形式,也终将成为身份认证的最佳方式。

1.3 使用身份证代替其他卡的可行性

身份证作为个人身份的官方证明,身份证号码是人员的唯一号码,目前全国使用的二代身份证具有防伪性强,非接触式读取等优点,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均广泛使用,已经完成全员制卡的工作,且公安部门对于卡的办理、注销、挂失等工作有统一的管理。其他部门的凭证(比如社会保障卡、公交卡等)虽然也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使用,但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人员信息的采集、制卡和管理的成本高,对于已完成全员制卡的身份证来说是重复的工作,如果以身份证来代替其他各类凭证卡的话,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他各种类型的凭证卡,一般都是以卡编号对应了人员信息,使用时通过读取卡芯片中记录的唯一编号来获取应用系统中人员身份,进而进行各项业务操作。如果使用身份证来取代这类凭证,那么在读取的时候以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标识来获取对应系统中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而获取数据库中的各类业务信息完成后续流程。在这一点上,身份证完全可以取代其他各类卡证。

2 进一步拓展身份证的功能及应用

2.1 增加金融功能

在很多实际应用中,经常会涉及小额费用支付,如乘坐公交车、使用公共自行车等。可以参考微信支付或者是支付宝的模式,与银行合作,通过绑定银行账号,作为小额支付账号来完成支付功能。通过身份证号码在银行系统中获取绑定的账号,使用该账号来用于小额费用支付。出于安全性考虑,可以在支付时可以进一步进行人脸、指纹验证或者输入密码等操作。增加金融功能,能让身份证增加更多的应用功能,能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使用。

2.2 以电子身份证来代替实体卡

电子身份证目前已能在多个渠道申请并在部分城市中使用,作为实体身份证的电子化形式,同样是个人身份的有效凭证。

在申请电子身份证时,需要上传实体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以此获取基础信息,在通过活体检测后调用公安人口图像库进行人脸比对,通过验证后即可获得电子身份证。

电子身份证一般以手机为载体,表现为带时间戳的二维码。在使用时通过扫描电子身份证的二维码,调用公安机关提供的接口函数来校验并获取人员身份信息。应用系统通过返回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在本地数据库中取得具体的人员信息和业务数据继续完成后续的业务流程。电子身份证存于手机上,使用需要进行人脸比对认证,即便手机丢失,也很难被盗用,在使用时,需要通过公安部门的实时校验,在使用、保管和防伪等方面比实体卡更有优势。

2.3 电子身份证的一卡通应用场景

目前,电子身份证在部分城市已能用于酒店住宿、机场登机时作为身份凭证使用。使用电子身份证即能免于携带实体卡的麻烦,也能更方便快捷的验证真实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公共服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电子身份证的应用:

2.3.1 在政务服务方面的应用

在办理各类政务业务时,经常需要出示身份证来表明身份,比如办理护照、申请经营许可证或者申请政府补贴等业务时,均需要出示身份证。如果电子身份证能进一步推广使用,那么可以使用电子身份证来替代实体证件,通过扫描电子身份证二维码来验证人员身份。相关部门需要留存身份证复印件做归档的话,可以调取个人身份证的影像信息打印存档即可,不再需要个人出示实体身份证或者纸质复印件。

2.3.2 兼容其他身份凭证使用

电子身份证作为个人身份的凭证,可以兼容或替代其他实体卡或者电子卡来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社保卡和电子医疗凭证是较为常用的两类证件。无论是社保卡还是电子医疗凭证,使用时均需通过各自的主管部门进行认证,确认卡或电子凭证的真实有效性,并返回个人在各自信息系统中的唯一标志,本地系统通过唯一标志来获取人员信息并完成系统中的后续业务流程。使用电子身份证来取代社保卡和电子医疗凭证,则是通过公安机关返回电子身份证的个人信息来完成本地系统的后续操作。在使用上无论是电子身份证还是其他电子凭证,都是解决了人员的实名认证问题,最终都是返回人员在本地系统中的唯一标志,而身份证号码完全可以作为系统中人员的唯一标志。本地的业务系统,只要通过身份证号码就能查到系统中该人员的情况,后续的流程与使用本部门的实体卡或电子凭证一致。

2.3.3 在日常生活中的拓展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身份证也可以有一些其他应用,比如在图书馆可以用来代替现有的图书证。图书馆系统中以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標志来记录人员信息和借阅信息。人员入场时通过扫描电子身份证来确定入馆人员身份,在借阅图书时也可以通过电子身份证来确定借阅人身份,并通过图书馆系统记录借阅数据,从而完成图书借阅和归还的操作流程。

同样,电子身份证也可以用于公园的购票和出入控制上。在公园的购票自助机上,通过扫描电子身份证,来获得购票人身份信息,并可通过身份证关联的银行账户进行静默支付。购票成功后,在公园的系统中就会有该人员购票的信息。当人员进园时,可以通过扫描电子身份证,或者是进行人脸识别,来获得人员身份,进而在公园系统中查询到该人员的购票信息来开启入口闸门,如果未查询到,则提示先进行购票。特别是使用电子身份证来替代公园年卡,能更有效便捷的管理和规范年卡的使用。

在扫码乘车的应用中,也可以使用电子身份证来代替公交卡或乘车二维码。通过电子身份证来确认身份,然后通过电子身份证绑定的银行账号进行实时支付公交费用。

3 以电子身份证为起点,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

电子身份证的推广应用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学历证书、营业执照、户籍证明、社保证明等证明文件的进一步开放共享,那么今后的系统信息来源更多的是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个人只要出示电子身份证来核验本人身份,不再需要提供其他的材料,其他信息均可通过电子证照库和其他部门信息系统共享获得,真正实现信息的共融共通。办事大厅也可由现场移至网上,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就能申请各类业务,业务返回结果也可以存于统一的共享系统中供本人查阅和其他部门调阅。流程如下图所示。

电子身份证的使用需要以手机作为载体,如果人脸识别、指纹、虹膜等识别技术进一步推广并能广泛获得认可的话,电子身份证也将被取代。个人身份将可以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来确定,不再需要其他的辅助形式。

4 总结

身份证,因其官方证明的权威性,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电子身份证作为其延伸,不仅更加便捷,而且也更加安全可靠。要拓展身份证和电子身份证的应用,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部门对电子身份证使用的认可。通过改造自身的信息系统,增加身份证和电子身份证的信息读取功能,更便捷地提供身份认证功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使用已有的途径,减少重复建设、反复投入,让信息在更多方面共享,各系统在更大范围内融合。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密码管理局)[Z].电子证照目录信息规范,2018-11-15.

[2] 国务院办公厅.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Z].2016-4-14

[3] 史洪举.身份证变“一卡通”值得期待[N].北京晚报.2019-3-11

[4] 冯张银.基于身份证的一卡通解决方案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11):111-112.

【通联编辑:李雅琪】

猜你喜欢

数据共享一卡通一体化
基于“一卡通”开发的员工信息识别系统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一卡通为新农合基金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