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财会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研究

2021-07-19郑适蒋放

理论与创新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协同育人

郑适 蒋放

【摘  要】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形势及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趋势下,协同育人、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如何形成是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协同育人背景下针对应用型高校从三方面需求着手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进一步落脚于财会专业领域,基于教师能力与素质需求,构建了财会类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引言

2015年11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中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2020年“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重大调整,要求加强财会类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侧重于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这一系列人才需求的变革,包括人才多元化的素质和能力结构调整,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建立符合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师队伍以满足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亦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故此,建设一支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形势,成功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现实需求。

1.“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

在“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标准界定上,目前尚无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本文分别基于本科评估基本需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与校企协同育人需求,三个角度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概念界定。

1.1评估体系角度

根据本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是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达到同行业中先进水平。然而,仅针对本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认定标准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无法满足现实社会需求。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需求角度

伴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持续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专业需求,地方高校对“双师型”教师有了新的定义。部分研究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具备专业技术从业资格及职称、企业专业类服务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同时,随着国家提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辅助创业项目孵化落地,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并将课赛进行融合。创业教育中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纳入课程培养目标,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目标。基于此,双师型教师还应有助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顺利完成,创业项目的孵化落地。双师型教师能利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人脉资源,从事教学与产业研究开发。综上所述,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专业实践经验、社会关系、创新能力均是雙师型教师除基本教学能力外的其他要求。

1.3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需求角度

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本研究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高校教师具备讲师职称(或以上)与本专业相应行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可参与经济社会中进行有效实践,能有效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保持校企长期合作关系。

2.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2.1社会人才需求变化需要师资队伍更迭创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发展,社会及市场对于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全面的需求,体现在需要毕业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需要实践与创新能力。专业教师根据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调整的前提是自身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故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高校输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关键因素。

2.2院校自身发展需求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师资基础单薄、办学条件落后、办学定位模糊等问题,这些在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成为了阻碍。高校发展需将市场需求与办学定位相结合,明确院校自身优势与劣势,以此寻求有院校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才能帮助其尽快建立专业特色与院校特色。而高校师资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构成要素,配合学校发展联合社会企业力量进行协同育人,在建立实践基地、构建实验室建设方面是重要桥梁。

2.3服务地方经济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面向地方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其院校特色通常与地方特色经济有着直接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适应地方需求,坚持校企合作以促进院校特色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布局,引进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入高校兼职,有目标地进行特色学科及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高效地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3.财会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构建与素质能力要求

3.1财会类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与传统高校教师能力要求相似,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研究主要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最初的胜任力模型是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胜任力冰山模型跨越六个维度,维度基础上可分为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冰面上的胜任力属于外在因素,可直接观察且与工作要求直接相关,通过学习培训能够短时间内获取,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冰面下的特质属于内在因素,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动机, 与工作要求并不直接相关,不易快速观察和评估,是通过主动工作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才能体现出来的素质或能力。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测量突出了胜任力的实践应用价值,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方向与指导。后继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模型,如胜任力素质模型、洋葱模型、雷达布阵胜任力模型等。基于前期研究,国内外相关学者针对高校教师素养建立了教师胜任力模型,大部分指标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教学素质与科研素质,在建立二级指标时较少考虑了校企合作时需要的能力要求。

本研究在文献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筛选胜任力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双师型”教师通用胜任力模型。财会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综合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财会专业特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财会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可分为七个一级指标,其中包括:教学素养、专业素养、个人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创新素养、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等。七个一级指标中包含24个二级指标,见表1。

3.2财会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指标描述

本模型基于地方高校改革需求,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发展要求,将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调整,配合财会专业特色进行进一步修正。其中,社会责任素养、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教学素养与财会专业素养是高校财会类教师胜任力的基础性要求,基于冰山模型下的基础胜任力。个人素养、创新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则属于鉴别性胜任力的范围,是区分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别”性特质。模型中特别考虑了校企协同育人中教师充当的桥梁作用,即校企合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

4.结语

结合新商科建设背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助力地方高校进行有效创新,重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者,对其素养与能力要求将会更高。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社会、高校与地方经济服务的不同需求,分析并构建了财会类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通过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构建,形成了财会类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体系,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建设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新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9,38(01):89-96.

[2]林涛,周沛,吴晶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4):77-82.

基金项目:基金资助:2020年度四川民办教育协会科研课题 项目号:MBXH20YB52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2018-2020年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号JG201806。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胜任力模型在煤炭销售企业人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软件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