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感觉它的感觉

2021-07-16李晓华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李晓华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教师要深入地感受文本内容和情感,从编者、作者、学生、文中角色等多角度解读,才能找到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切入点,为教学梳理出思维路线图。 本文以《看松鼠做巢》教学为例,对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看完许友彬的《青色的围墙》,特别感悟一段文字。女儿有一道青色的围墙。青色的围墙有白色的花。爸爸说:围墙太高,我跨不过去。女儿说:只要您低下身子,就能穿过围墙。当爸爸学会了“感觉她的感觉”,父女才真正走近了彼此的心灵。语文教学中的我们和学生呢?学生和文本呢?我们和文本呢?常常也有着那么一道围墙。这道围墙需要我们蹲下来,放下身姿当学生;这道围墙需要我们慢下来,研读编者意图,从单元整体教学入手感悟审美价值;这道围墙需要我们静下来,细品文章,读作者其他作品,再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一、去感觉编者的感觉

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但有些文章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理解起来有困难。备课时从整体切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思考,解读编者用心,就能较好地化难为易。

例如《看松鼠做巢》一课,单元围绕“动物写真”这个话题,勾勒出3种动物鲜明形象,这篇课文是第二篇。这一篇真是要感谢编者选这种帖近自然的作品,就这样粗略的读,就已经很是享受了。因为它轻松、自在。从作者的不解引出对松鼠的帮助,从得意到最后放弃尝试,记录的是作者的所做所想,流露的是对松鼠的喜爱。编者不仅是要引导学生感知了解动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感受到松鼠做巢的执着,引发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备课从单元整体教学入手,感悟作品在单元中的审美价值,这样“感觉”出的才有更深层的温度。

二、去感觉作者的感觉

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教师的自我阅读历程。这种自我阅读的觉察,是一种细致解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作者所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的了解,对解读文章内涵,领悟文本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是怎样的机缘让作者能和松鼠有了这段邂逅?我不禁找来原文一读,你且只读开头便知晓:“我有个女儿在美国,她住的后院有座大树林。那是一座遮天蔽日的橡树林。有树的地方就有动物。这橡树林里,数量最多的动物是松鼠。我喜欢坐在早餐室,隔着大玻璃看窗外的松鼠表演。……”

再看作者,潘人木。潘人木曾说:笔名人木,人说不好,合起为“休”,但自己认为休也有正面的意思,是快乐,所以总愿能与大家“休戚与共”。

她的笔让你温暧:“秋已深,冬天就要来临。不久,大雪会把所有落叶和橡树掩盖起来。但是我知道,那只白肚子小松鼠高高地蜷卧在自己用最好的材料铺就的巢里,过得非常舒适。”

一个人的人格即是他作品的风格,而作品的风格亦能呈现一个人的人格,潘人木儿童文学作品所展现的高雅清新风格,除了代表她的人格,另也滋潤影响着阅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身心,让小读者的身心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丰富盈满,趋向善与美。

三、去感觉学生的感觉

要做到这一点,得真把自己当学生。如同《青色的围墙》中的“爸爸”,“只要您低下身子,就能穿过围墙”。

如果我是学生,还会像作者那样放弃对松鼠的帮助,选择尊重它自己所选吗?作为教师又应该是选择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对松鼠的这一份尊重呢?不需要答案,真课堂才是需要的课堂,只是备到此处,我们的心才更明了。

那么我所要做的,只是把矛盾冲突交给学生。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品作者“看”之过程,找第一次帮,看看作者是怎样帮,怎样想的?重点研读一次帮的过程,再读第二次第三次,从整体上感受行动与结果的反差。再用写一句话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帮还是不帮,以写促读,为学生读懂作者不再尝试其它办法的原因做铺垫。这样学生对松鼠执着的体验就更深刻。用画面与音乐创设的氛围,学习最后一段,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我为什么不再尝试帮助小松鼠了?“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孩子们思考人和动物的相处。

四、去感觉角色的感觉

“文本解读的本质是语言学习。”“ 文本解读的语言学习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文本的原初意义、文本的语言表达、文本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去感觉角色的感觉,引导学生的审美创造。

小松鼠是怎样想的呢?作者一开始惊奇:“它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而后一次次的得意落空,最后选择尊重。其实小松鼠怎么想我们无从知道,只是作者的笔带着我们去思考。用心去体会小松鼠这个角色的感觉,我写我心是文本的言语精妙所在,所以可以基于“写作”角度去读,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本文之妙,就在于没有并没有像前一课具体生动地写蝉脱壳详细过程那样去描写松鼠做巢时的动作、神态,而是巧妙地从我的帮助中表现出它的执着,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阅读中寻获的这种言语之妙运用在写作中是很难的,但只有读到妙,品出妙,学生写作时才对这种妙有所追求,才有可能写出妙来。

五、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文学解读是审美接受能力培养,“教学解读是基础层面,文学解读是能力提升层面”,愿你和我一样,带着感动与思索,一起来感觉语文教学这一切的美:文字、课堂、孩子……

参考文献

[1]王英.把握文本解读维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10):28-29.

[2]王家骏.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视角文本解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23.

[3]吴亮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指向分析——以《好的故事》的教学设计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1):24-27.

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小学  湖北  武汉  430065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