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语文的困境及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2021-07-16宗连花

锦绣·上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评价体系教学设计

摘要:尽管多年来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却空有各种口号,为创新而创新,不具备可操作性,导致困境依旧,瓶颈仍然没有办法突破。鉴于此,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观察体会和教学实践经验,一方面从宏观上全面考察大学语文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一方面从微观上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改革措施,希望为大学语文的改革提供一个方向。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整本阅读;评价体系

综观目前高校,大学语文的地位可谓非常尴尬。作为普通高校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多年以来一直承载着培养大学人才文化素养的全面任务,但近二十年来却遭遇了瓶颈,学界改革模式出新求异,遍地开花。但事实仍是课时越来越多地被各种新兴的、实用性强的科目与课程挤占,甚至从很多专业中直接消失,就算培养方案中列为限选课或者任选课,多为点缀形同虚设。即使一些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手不离机、目不离屏、习惯了微信微博等浅阅读的大学生们,也根本不重视,直言不讳上大学语文课就是为了混学分,不如把时间放在专业课程上对未来就业帮助更大,这样的态度让任课教师更有挫败感,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大学语文缘何不受欢迎?为何开了也没有效果?缘由众多,究其内部原因无非四个要素:第一、课程定位不清。大学语文虽然改革多年,仍然与应用文写作混在一起,教学目标分散,教学效果降低。第二、基础课程不受重视。就课程的设置和管理者而言,很多专业负责人本身就对大学语文的地位不够重视,自然在课程设置上就把它放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第三、课程的实施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年轻的教师自己积累不够、又不想多花工夫,往往依照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内容缺乏系统,讲解缺乏深度,教学方法单一,未能真正展示出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对学生起不到内在的影响。第四,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制存在弊端。大学语文改革多年,纵观琳琅满目的各个教材版本,教材内容仍然沿袭着文选的框架, 选文皆文学经典名篇,文章须兼顾古今中外,涉及篇目繁多,而课时却只有有限的一丁点儿。而且内容多为文章选段,字词句解释,中心意思总结,教学设计与中小学应试没有多大差异,也难怪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大学语文不受重视,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人文素养更是徒有空谈。

一、定位精准,与应用文分离:回归经典,美文重塑语文

大学语文多年来因为定位的偏差,一直和应用文纠缠不清。溯其根源,可能源于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毋庸赘述,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但对其基础性的解读未免众说纷纭,过度解读。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个基础性直接体现在实用性上,结论也是主张大学语文应该把人文精神教育和语文的实用性统一起来,既有古今中外的名篇解读,如《诗经》的人文教育,也要囊括有专业针对性的训练,如市场调查报告或论文设计等。其实这种所谓的“统一”骨子里仍是一种实用性和纯功利性的教学目的,仿佛不教报告不写通知的话,大学语文就没有存在的实际价值了。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都未免太过功利,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实际就是指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正如数学家苏步青所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从这个角度讲,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条件。语言本身就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一切思想、文化、历史等的载体,语文的人文性与基础性是统一在一起的,它不是分裂的,不是相互独立的两块东西,不是非得“强化现代应用写作的教学”,“ 突出其应用写作的专业特色”2才能体现其工具性和基础性。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戏剧、学习小说和诗歌这些文学经典,欣赏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汉语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考、分析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相应的就会促进其他各科知识的学习,这就是语文的基础性,同时又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这就是人文性。基础性和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根本无需添加应用文写作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应用文写作有很强的专业性,应该交还给各专业老师,经济专业的讲市场调研报告,法律专业的讲解法律文书、化学专业的教授实驗报告。就连大学语文教材的权威专家徐中玉先生在编了多年的大学语文教材后,都另外主持编写了《大学写作》教材,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况且,实践证明,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基础能力,对专业应用文章写作也会是极大的促进。大学语文“使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与教育中有足够的机会去充分体会语言文学的魅力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进一步体验真善美的过程中,拓宽与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人文素质,进而与其他课程互相促进,共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3总之,建议舍弃应用文写作,定位清晰,咬定目标,做回真正的大学语文,绽放语言、文学的魅力。

二、内容自主,摆脱教材的束缚;整本阅读,突破文选的藩篱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多达上百种。除了一些传统文选讲解模式的教材外,近年也出现了一些力求革新的作品,但是,无论哪本教材都是某些经典作品的选段,覆盖面广、内容零散,即使一些所谓以主题来组织章节的创新教材,仍然是一个章节下包含多篇相同主题的文选片段,只是编排方式有所差异,仍然篇目繁多,枝枝节节,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讲深做细,往往顾此失彼,既限制任课教师的手脚,也难充分将教师个人的积累和优势发挥出来。首先,大学语文应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主,摆脱既定教材的束缚。大学老师需结合个人多年的阅读经验与人文积累,为自己的班级“量身定做”,将自己最精华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与学生分享。现成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参考,但无论哪本教材,都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灵活撷取,为我所用,然后方能自成一体,否则大学语文很难突破中小学应试教材及教学带来的桎梏。笔者在师范大学教了近二十年大学语文,经历了一个从初期全盘使用文选式教材、流水式解读,然后快速转变为以文选式教材为纲、进行删减补充,自行补充个人深有体会和研究的经典、文章,到最后完全脱离教材的束缚,形成专题式个人教学体系的探索之路。比如,每次课程开篇第一讲都要先给学生从宏观讲文脉,搭框架:按着年代的线索,从西方的古希腊、中世纪、一直到后现代主义,对照同时期中国的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现当代文学,中西联构,一气评述,将文学的体例变迁与思想内涵的变化构建在哲学思潮、文化发展、社会历史变革的大动脉上,学生一目了然,不仅对东西文学脉络有了一个面上的全盘把握与对照,就连那些耳熟能详却又茫然不知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名词在这个主脉络上都有了清晰的位置,东西方的文学、文化也由割裂的存在具有了内在的联系。在些基础之上,顺着时代、按着主题、将中外文学的名篇编织在一起,比如笔者在大学语文课上讲中国神话专题时,将古希腊神话同时纳入专题,学生在阅读中西神话的基础上讨论东西文化的差异,挖掘短小的神话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其所体现的巨大文化差异,讨论中国的文化经典时把《论语》与《道德经》并排对比,讲戏剧时将古希腊悲剧和中国现代话剧联系,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同列,让学生或横向比较,或纵向联系,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写作, 既坚持语言文学的阅读和欣赏性, 又兼顾中外文化基本知识,让阅读走向多层次和深层次。

其次,教学内容强调整本阅读的重要性,突破文学选段的限制。教育思想家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过要“读整本书”,“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4。这一教育思想为大学语文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而且目的是在于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整本阅读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就语言、人物、思想、社会、历史等方面对一部作品形成全面立体的观照。哈佛大学著名哲学家Robert Nozick就说,人文学科的作品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的载体,目的是要让读者能藉此如实地感知意义和价值,所以作品读者必须直接阅读。笔者从中小学课本及大学语文的众多教材中看到的都是零散的碎片式阅读,断章残篇,便于应试,易出成绩,但很难让学生有深层次的体悟和全面的把握,不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整本阅读势必打破文选的束缚,还原语言文学的庐山真面,让学生有机会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广。因为大学语文课时限制,要想整本阅读,经典名著在精不在多,就像国外中小学乃至大学英语教学一样没有教材,授课内容不拘哪一篇,哪一本,过程也可以千变万化,但最后达到一致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就够了。当今典籍汗牛充栋,根本不可能全部顾及,也无所谓哪个必须排除,哪个必须涵盖,只要是美的、善的,只要是教师本人真正领悟得深、讲得好、拿得出,能够对学生有所裨益的,教师即可拿来为我所用。

三、评价体系全面过程化,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教授的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的,课程的考核方式或者说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调整。在大学语文课传统的考试模式评价体系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 如单一的命题考试, 考试的题型除作文外, 多为客观题型, 标准答案唯一, 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5。首先是考核的指导思想必须进行彻底的改变,以前主要用期中和期末的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内容多为知识性记忆,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现在则主要考察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写作与交流能力,全面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和自我的学习能力。因此,必须以考核学习过程为主、学习过程与最终考核成绩有机结合来全面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形式。大学语文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评价体系,将平时学习的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平时的小论文互动纳入总成绩,占比达50%甚至更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平时的自主学习,杜绝期末临时抱佛脚、虽取得好成绩、但没有好能力的弊端。期末考核也可采用学期论文加课堂汇报的形式,并增加汇报互动环节。学期论文既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考察其查找文献资源、综合获得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认识形成文字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学生汇报又是对其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与考察,之后老师和学生进行提问的环节,一来考察学生对自己报告的理解程度,二来可以考察学生临场的反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整个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全面考察,同时也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的一个促进和对各项课堂活动有序推进的一个保障。

通过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全面改革,从根本上与应用文写作分离,用经典美文重塑大学语文的形象,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积累进行教学内容的自主编排设计、摆脱原来文选教材的束缚;强调文学经典的整本阅读,将阅读与写作和讨论相结合,结合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纳百家之长,设计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将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过程化,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真正形成经典阅读的习惯,让大学语文重新焕发生机,也让大学语文课恢复应有的基础地位。当然,这还得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管理者们从根本上重视大学语文课,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师资力量的配备,全面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優势和自主能力,才能帮助大学语文课走出困境,达成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华.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总第 159 期)

[2]莫恒全.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全面反思.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5期,2008年10月

[3]邹莉. 大学语文的科学定位与教育功能研究. 语文建设,2016年11月

[4]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谈教学教本(第三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黄志刚、李剑、何凌风.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与职业,第14期(总第510期),2006年5月中

作者简介:宗连花(1975- ),汉族,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跨文化传播、中西文化比较等。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上海 200234 )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评价体系教学设计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