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视网膜的修复作用

2021-07-13侯铁奇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充质造模视网膜

李 鑫,洪 萌,侯铁奇

(1.新乡市中心医院眼科,河南 新乡 453000;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河南 开封 475000;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0)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数患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属于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致盲性疾病[1]。RP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50.0%~60.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30.0%~40.0%)和X性连锁遗传(占5.0%~15.0%)。RP以视网膜感光细胞及视网膜色素细胞的退行性变为病理改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夜盲、管状视野,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2]。目前,RP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维生素A、神经营养因子、中药等)、视觉假体装置治疗等。这些治疗虽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尚无证据表明何种疗法的疗效更为确切[3]。

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细胞,具备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移植为临床治疗视网膜变性病变提供了新的方法。干细胞移植方法主要包括局部移植和全身移植。局部移植能将干细胞直接植入病变部位,其作用靶点确切,细胞浓度较高;而全身移植主要通过静脉途径将干细胞输入到血液内,干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损伤或病变的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移植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减缓感光细胞的凋亡,调节内环境稳定[4]。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神经营养、抑制炎症等生理特征,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5]。但是,尚未见有研究将BMSC用于大鼠RP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鼠BMSC的分离制备方法及其对RP大鼠视网膜的修复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47只8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雌性24只,雄性23只,体质量230~270 (250±20) g,由河南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豫)2011-0004。大鼠常规饲养,温度(20.0±2.0)℃,湿度50%~60%,自由摄食(建立模型前12 h禁食)、饮水,每日光照12 h。本研究对大鼠的处理符合《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6]的相关要求,并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试剂与仪器速眠新注射液购自吉林省华牧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购自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小鼠抗人线粒体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CD45、CD29及CD44抗体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Abcam公司;血细胞计数板购自海德创业(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流式细胞仪购自赛默飞世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荧光显微镜购自日本Olympus公司,显微手术器械购自苏州明仁医疗器械公司,冰冻切片机购自德国Leica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大鼠BMSC分离和制备取SD大鼠2只(雌雄各1只),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以体积分数75%乙醇浸泡5 min,无菌条件下分离胫骨、股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反复冲洗,去除干骺端,充分暴露骨髓腔,应用10 mL注射器抽取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骨髓腔冲洗,应用吸管吹打收集的细胞,将细胞以1×109L-1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 ℃、含体积分数5% CO2的培养箱中,48 h后全量换液1次,制备大鼠BMSC。

1.3.2 BMSC鉴定(1)细胞形态观察:分别取分离培养的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2)生长曲线鉴定:取第3代BMSC,胰蛋白酶消化后调整细胞浓度,以1×107L-1,接种于24孔细胞培养板中,应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取均值,连续观察7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3)流式细胞仪鉴定:取第3代BMSC,胰蛋白酶消化后PBS冲洗3次,细胞浓度控制在3.9×108L-1,取4 mL,分别装入4支离心管中,每支离心管内1 mL,再分别加入CD45、CD29及CD44抗体,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连续孵育30 min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5+、CD29+及CD44+细胞纯度。

1.3.3 BMSC悬液制备取BMSC培养液5 μL,加入2 mL氯甲基苯甲酰胺-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碳菁(chlormethylbenzamido-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CM-Dil)荧光液,完成细胞标记,轻轻吹打3 min,1 500 r·min-1离心5 min,弃去上层清液,采用生理盐水重悬BMSC,控制细胞密度为1×109L-1。

1.3.4 RP大鼠模型制备及处理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P组和BMSC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不制备RP大鼠模型。RP组和BMSC组大鼠采用碘酸钠(NaIO3)法建立RP大鼠模型:取新鲜配制的40 g·L-1NaIO3溶液,使用1 mL注射器对每只大鼠局部视网膜下注射0.15 mL NaIO3溶液(40 g·L-1),每日1次,连续注射7 d。本研究中SD大鼠均建模成功,未见感染、死亡大鼠[7]。建模成功后,RP组大鼠局部视网膜下注射0.15 mL生理盐水,BMSC组大鼠局部视网膜下注射BMSC悬液0.15 mL(细胞密度为1×109L-1),每日1次,连续注射7 d;干预完毕后以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注射部位,正常饲养1个月[8]。对照组大鼠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3.5 血清BDNF、IL-10水平检测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1个月采集3组大鼠空腹状态下尾静脉血3 mL,1 500 r·min-1离心5 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EP管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BDNF、IL-10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6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干预后1个月,采用断颈法处死大鼠,完整取出眼球,剪除角膜和视神经;40 g·L-1多聚甲醛固定,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度约4 μm),烤片;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脱水;苏木精、伊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变部位组织形态[9]。

2 结果

2.1 大鼠BMSC形态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制备的BMSC培养2 h后开始贴壁生长,培养2 d后伸出伪足,且长短不一(见图1A);培养4 d后快速增长,细胞开始集落排列,细胞质丰富(见图1B);细胞传代后分布相对均匀,形态纤长,细胞排列一致,呈旋涡或放射状(见图1C)。

A:BMSC培养2 d;B:BMSC培养4 d;C:第3代BMSC。

2.2 大鼠BMSC生长曲线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图2),BMSC接种第1~2 天为潜伏期,细胞生长相对缓慢;BMSC接种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细胞生长迅速。

图2 SD大鼠BMSC生长曲线

2.3 大鼠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第3代大鼠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45+、CD29+、CD44+细胞率分别为1.33%、79.95%、81.49%,见图3。

A:CD45+细胞;B:CD29+细胞;C:CD44+细胞。

2.4 3组大鼠血清BDNF、IL-10水平比较结果见表1。造模前,3组大鼠血清BDNF、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RP组和BMSC组大鼠血清BDNF、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组和BMSC组大鼠造模后血清BDNF、IL-10水平显著低于造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组大鼠干预后血清BDNF、IL-10水平显著高于造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MSC组大鼠血清BDNF、IL-10水平显著高于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干预后血清BDNF、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大鼠血清BDNF和IL-10水平比较

2.5 干预后1个月3组大鼠视网膜病变部位组织形态结果见图4。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完好;RP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存在许多细胞碎片;与RP组比较,BMSC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相对整齐,细胞碎片显著减少。

A:对照组;B:RP组;C:BMSC组。

3 讨论

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的一种,该细胞源于胚胎发育的中胚层,是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有研究显示,将间充质干细胞用于RP中有助于改善视觉敏感度、视网膜电流图等,可抑制感光细胞层的细胞凋亡,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10]。为了保证本研究的顺利完成,实验开始就分离并制备BMSC。目前BMSC体外分离方法较多,主要包括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磁珠分选法等[11]。

本研究通过贴壁法进行BMSC分离与制备,发现BMSC培养2 h后开始贴壁生长,2 d后伸出伪足,4 d后快速增长,呈梭形;BMSC接种第1~2 天为潜伏期,细胞生长相对缓慢;BMSC接种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细胞生长迅速。大鼠第3代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45+、CD29+、CD44+细胞率分别为1.33%、79.95%、81.49%;表明贴壁法可以获得纯度相对较高的BMSC,并且操作方法相对简单,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DNF等,而BDNF是维持细胞功能、影响神经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还能够分泌各种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如IL-6、IL-10等,这些细胞因子在体内可以调节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还对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的成熟、分化和增殖等起到显著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RP组和BMSC组大鼠造模后血清BDNF、IL-10水平显著低于造模前,BMSC组大鼠干预后血清BDNF、IL-10水平显著高于造模后;干预后,BMSC组大鼠血清BDNF、IL-10水平显著高于RP组;另外,HE染色显示,RP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存在许多细胞碎片;与RP组比较,BMSC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相对整齐,细胞碎片显著减少;该结果提示BMSC能够促进RP大鼠受损视网膜修复。BMSC对RP大鼠受损视网膜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为:(1)血-视网膜屏障是维持人体视网膜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系统,能调节内环境的稳定性,BMSC移植后能缩小细胞之间的间隙,降低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为视网膜定向归巢创造条件[12];(2)BMSC移植后能对视网膜形成相应的保护作用,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促进受损神经细胞恢复;(3)BMSC本身具备神经营养、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助于维持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且对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及增殖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贴壁法能成功制备大鼠BMSC,BMSC可以显著提高RP大鼠血清BDNF、IL-10水平,促进受损视网膜修复,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充质造模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EnMSCs)增殖的机制
眼前有闪光、黑点、视物模糊,警惕视网膜脱落
蛋鸡输卵管炎造模方法的筛选与验证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调控恶性胶质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
SD大鼠哮喘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的比较研究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