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09徐梁燕

教育界·中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徐梁燕

【摘要】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能给课堂带来更多灵动与鲜活。乡土地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亲切地了解相关的地理内容与原理,也能让学生的思维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面走向内核。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品位。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试内容上不涉及的乡土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会提及。其实乡土地理能让学生更好地整合所学的内容,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自己生存的土壤里感知地理的美。同时,乡土地理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能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显而易见,借力乡土地理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引发他们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之情,也能提升他们对地方的认知。

一、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所涉及的地理内容大多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从学生脚下的这片土地出发去研究地理,能让学生发现更多关联的东西,将相关的认知连成一个网络,也能让思维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地理的素材,能给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能引发他们更多的情感参与、更多的思维迸發,让课堂从枯燥走向灵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地理教学要引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地理,进而探究地理。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缺少问题意识,教师不向学生提问,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学生不提问题,也发现不了问题,以记忆教师的讲解为主。明显地,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置要与一定的情境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学生思考,也便于他们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有了具体的情境,学生就能将抽象问题转为直观的画面,乡土地理就能够引入最直观的画面,能让问题的设置拥有载体。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祖国有哪些重要的河流,让他们在地图上标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标注出来这些河流经过哪些省,自己所住的地方最靠近哪一条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当教师问学生,他们住的地方旁边有没有河流,这些河流与哪些河流是相通的,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时,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家旁边的小河叫什么名字,也许压根就没有名字,但学生能找到这些小河最后注入的大河的名字。比如说,他们发现本地有一条大的河流叫通扬运河,教师就先向学生展示江苏省水系图,让学生看一看这条河流大致的位置与长度,判断河流流向,然后再让他们在纸上画一画这条河流,将经过的地方标出来。学生标出这些地方之后,竟然自豪地发现如果从自己的家撑一只小船就可以进入通扬运河,就可以去南通,去泰州,去扬州。教师再问学生能不能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有关通扬运河的历史。随着教师设置问题的深入,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也在深入,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学生发现他们认识的这条本地大河竟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这样说,通扬运河最久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汉时的吴王刘濞,他为了运盐通商,为了交通的方便,就在扬州和泰州之间开凿邗沟支线。这样的一条支线后来又进一步地扩展,进而延伸至海安、南通,就成了现在所说的通扬运河。有了问题情境,学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

(二)提出探究问题

当乡土地理与教材文本相结合,学生会更容易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每学到一个新的认知时,就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现象在咱们这儿有吗?比如说讲到气候时,学生会问他们这儿是什么气候;讲到矿产资源的时候,学生会问他们这儿有什么样的矿产资源;讲到自然灾害时,学生会问这儿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自然灾害。明显地,学生有学习乡土地理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要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教师不能以讲解或者直接告知答案来回应学生的提问,可提出探究的问题让他们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学习我们国家地理位置的时候,自然地就提到了黄海,教师就问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所处的地区靠不靠海?学生看完江苏地图后觉得应该靠海,教师再问这个海叫什么。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南通的一个县城,这边的人们习惯将靠近他们的那个海叫作东海。学生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海是黄海,进而他们也对祖国的版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黄海对这边的气候、文化、历史等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就是让学生探究他们身边的事物与黄海之间有没有关联的地方。不同的学生探究的内容不一样,教师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学生探究到黄海对靠海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因为那边的人都从事与海相关的职业,比如说,织渔网、捕鱼、养殖海鲜等。有学生探究黄海对农作物的影响,发现靠海的人们种植的植物都是一些抗风的植物。有一个学生试着研究他住的那个地方的名字与黄海是不是有关系。该学生住的地方是南通海安的一个老镇—李堡,学生通过查阅《东台县地名录》,发现李堡在唐朝的时候叫赤岸,唐朝的时候李堡濒临黄海,土高色赤,所以叫“赤岸”。学生又生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唐朝时李堡靠海,现在却离黄海有一段距离呢?学生通过查阅江苏海岸线变迁示意图,发现海岸线在不断东移。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史实,即,大约在7000年以前,扬州以东是辽阔的大海。此时学生的探究还没停止:为什么又会从赤岸变成李堡呢?学生从历史的相关资料中找到这样的信息,原来这块地方在明代为海防要地,人们在那儿设堡防倭。借助乡土素材,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课堂充满鲜活。

二、运用乡土地理素材,降低知识难度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时常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有一些难于理解的认知。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创设好教学方式,以便让他们能深入地探讨,自主地解决。换言之,教师要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认知的难度降低,进而抵达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当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就是一味地提升地理的难度,将高中的一些认知转移到初中课堂,让学生觉得地理高不可攀,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但一定要对接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

融入乡土地理能让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受,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体验,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这一章节为例,要想让学生对人口相关的知识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需要将地理教学与身边的地理对接起来,以降低这一认知的难度。学生对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的移动、人口的分布等认知只是间接地了解,教师将乡土地理融入其中,先告诉学生他们所在地海安的大致人口状况,接着教师将近十年的初二年级的花名册展示给学生看,花名册上展示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能看到各班级学生的籍贯。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年来海安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了。教師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外来的学生抢着回答:因为海安的人口迁入较多,海安是全国百强县,海安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海安能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本中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见,乡土地理的运用,能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灵感,让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渐渐降低。

三、运用乡土地理素材,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地理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素质的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是将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的,尽管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地理认知,却不能与生活对接起来,更不用说去运用。换言之,就是学生习得了一堆死的认知。学生可在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相对接,乡土教材的融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联系到课本的认知。乡土地理素材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学生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路径,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一个纽带。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为例,学生在课本中学到了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与交通枢纽,也知晓了铁路运输的特点,同时学生也感知到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伟大历程。但是这些相对抽象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具体的乡土地理中进行消化。首先,教师让学生数一数在海安境内有几条铁路,然后再问学生这些铁路的起点与终点是哪儿,或者说,从海安出发可以直达哪些城市?如果中途转一个站可以到达哪些城市?转两个站呢?学生要将乡土的铁路交通与全国的铁路交通联网,将学到的东西真正用起来。接着教师再问:海安什么时候有铁路的?开始的铁路是什么类型的?现在的铁路又是什么类型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将海安的铁路发展与整个中国的铁路发展连接起来。为了让学生能对乡土地理有一个全局的理解,教师问:2020—2021年最新通车的江苏境内的四条高铁分别是什么?学生在交通图上发现是沪通铁路、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铁路和连徐铁路。

四、结束语

总之,乡土地理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认知与情感素材,是开展地理深度教学与德育培育的重要源泉。可见,将乡土地理引入初中地理课堂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能促进他们全方面发展。教师要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让乡土地理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旭红.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9(11):74.

[2]吴婷.浅析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优化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23-24.

猜你喜欢

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