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联动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浅探

2021-06-30郎莉

科教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家校联动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

郎莉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家校联动,整合双方合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尤为重要。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协调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拓宽家校联动的途径和渠道,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协作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家校联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56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linkage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nd integrate the joint efforts of both par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guide parents to cooperate with school work, coordinate the conflicts and interest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broaden the ways and channels of home-school linkage,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linkage cooperation model.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home-school linkage

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最早(1964年)由著名心理学家Caplan提出,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危机的定义尚未统一。尽管对其概念的表述不同,却也有很多共识,即心理危机是个体面对重大或突发事件、自身难以解决时,出现心理失衡的状态。危机干预即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1]

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等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有调查显示,如今的“0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偏弱,抗压能力不足。受各方面压力的影响,一些相对脆弱的大学生容易衍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时有发生,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开始探讨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

1 家校联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加强家校联动,整合双方合力,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尤为重要。

1.1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学生的教育最初源于家庭,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承担着监护人的角色,而且担负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国外学者Humphrey认为心理危机源自个体、家庭和老师三个方面。[2]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心理危机源于人际关系、学习、受惩罚、亲友与财产丧失、健康与适应问题六个方面。[3] 可见,家庭在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更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背景。众多调查和案例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受家庭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原生家庭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經济条件等密切相关。

1.2家庭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资源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是指个人在其社会关系网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人是社会性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支持水平高低与个体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其中家庭的支持和影响是最持久的。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大学生面对困难、应对危机时的坚强后盾,家庭的良好氛围能够为身陷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勇敢面对心理问题,战胜心理危机。

1.3家长是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重要成员

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有不少是进入大学前就已埋下的种子(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与学生的早期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参与。一方面,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需要家长或亲属协同做好监控和陪护工作,必要时带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另一方面,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危机事件时,也需要家长(法定监护人)及时到场协商,共同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后对学生的持续关注和信息追踪,也离不开家长的协同与配合。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校方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1.4家长是参与大学生危机干预的必要人员

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监护责任。大学生虽然大多已年满18周岁,但由于并未独立生活,父母仍在履行保护子女的身体健康,并对其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责任。我国《精神卫生法》明确指出,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4]此外,遵循“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无论是否存在伤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风险,还是已经发生伤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行为,学生是否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都必须尊重其个人或家属的意愿,并由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办理。因此,在处理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过程中,高校不能单方面强制执行,必须争取学生监护人的许可和授权。

2 家校联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这一共同目标,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协调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拓宽家校联动的途径和渠道,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协作模式,合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实效。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前注重预警

2.1.1 建立学前心理健康档案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便捷。高校在录取结束后,可根据名单提前建立“校-院-班”几级学生群,同时利用网络测试软件,要求录取的学生在入学前完成心理测评,对新生的基本心理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入学前心理健康档案。高校在新生入学前还可以完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筛查,对测评中有精神病史、家族精神病史、心理疾病治疗史或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教师应主动与相关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到干预工作中来,与学校建立初步的合作,同时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并对这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在入学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约谈疏导和跟踪筛查。

2.1.2 建立学生成长经历档案

高校除了利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进行测评和筛查,还需要建立学生成长经历档案,以便掌握学生详细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家庭基本情况登记、成长相关问题调查、社会支持力量寻找、多个紧急联系人设定等方面,完成每位学生的成长经历档案。通过对学生成长经历档案的分析和评估,对于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如孤儿、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父母有精神疾病或重大疾病家庭等,要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及时与家长联系,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争取家长在后期工作的配合,让家长能从被动参与逐步转化为主动参与,为学生的教育和帮扶打下基础。

2.1.3 建立动态心理健康档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实现全员化、精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将大数据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对收集到的在校学生个性化动态数据进行分析,测评学生的心理动态发展情况。[5]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图书借阅、离校次数、归寝时间、校园卡消费等数据进行提取和统计,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及消费情况;对学生的QQ、微信、微博等动态进行监控和分析,综合相关数据研判,尽早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当发现危机信号时,学校教师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的在校情况,共同探讨学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1.4 畅通家校信息沟通渠道

高校要利用新生入学时机,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精神卫生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高校要建立常规的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心理发展情况,除了采用传统的书信、电话沟通、假期家访等方式,还应积极拓展网络沟通平台。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在线咨询等,定期向家长推送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解答家长的相关疑问,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校之间达成共识,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其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2.2 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及時干预

2.2.1 快速介入危机事件,协同展开干预

危机事件发生时,情况往往突然且复杂,需要第一时间构建起由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学校安保人员、辅导员、家长、学生室友或好友组成的一个熟悉、安全、可靠的安全保障防线和人际支持环境,确保心理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防止其他伤害的发生。高校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要求家长尽可能赶到学校共同协商干预方案。在协商干预方案过程中,既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对于有自杀自伤风险,或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做好家长的疏导工作,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恐惧,以取得家长的同意,让家长(监护人)送学生到指定的专科医院就诊,必要时可安排学校老师或辅导员陪同。对于有中重度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发生概率较高,但社会功能受损不太严重且积极配合治疗的学生,若家长同意带回家治疗则为学生办理休学手续,若家长不愿意带回家治疗则需签订安全责任书并要求家长陪读。

2.2.2 适当引入第三方,调解家校冲突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危机干预都能成功有效的完成,危机事件引发的伤亡后果,家长很容易受其影响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不理智的情况,对学校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甚至与学校冲突对立,出现聚众闹事等。一旦家校双方陷入冲突对立的局面,高校还要积极寻求“第三方”进行调解,促进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针对家长的负面情绪,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进行交流,帮助其化解危机事件造成的心理冲击和影响,缓解家长对校方的抵触和抗拒;针对家长的法律意识淡薄,邀请专业的法律从业人员从法律角度告知、帮助家长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利益;针对家长的故意刁难,可以尽力争取家长所在单位或家庭居住地委员会的相关人员协助,调解家校矛盾。

2.3 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后加强追踪

心理危机干预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的康复往往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目标不仅仅在于避免自杀、自伤或危及他人安全等严重后果的发生,还在于帮助危机当事学生激发内在潜能,调动自身的积极资源,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成长经验,提升心理素质。因此,在心理危机干预后期,无论学生是休学在家治疗,还是在校学习兼治疗,高校都应随时跟踪学生情况,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提供有效的支撑环境。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与个体健康因子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越低其得分就越高健康状况越差。[6]虽然家庭对学生来说,是最可靠的支撑环境,但仅靠家庭单方面的支持效果有限。家庭与学校应加强沟通协作,学校要发挥整体调控作用,从学校、家庭、朋辈多个方面构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何海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综述[J].智慧健康,2019.1(3).

[2] Humphrey JH.Stress in children [M].New York:Ames Press Inc,1984.

[3] 刘贤臣.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1998(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5] 蒋勇,周敏.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

[6] 任雁飞,尹雨晴.论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

猜你喜欢

家校联动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家校联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