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2021-06-29陈秀编陈莉熔潘文霞谭文仪黎敏珊

医药前沿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股骨出血量护理人员

陈秀编,陈莉熔,潘文霞,谭文仪,黎敏珊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骨科 广东 佛山 5285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骨科临床常见的老年人群骨折疾病,约占老年骨折患者总数的28%左右,6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且因为这类患者多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因而临床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因其自身骨质流失所致骨质疏松情况较为严重,因而骨折往往是粉碎性的,因而治疗难度和风险程度更高。本研究对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6例,女34例,年龄72~90岁,平均(82.2±8.2)岁,Evans骨折分型:Ⅱ型12例、Ⅲ型28例,Ⅳ型34例、Ⅴ型6例。依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第一,心理干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发病原因通常是突发创伤,因而患者对于紧急治疗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容易出现各类不良情绪问题,因而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情绪,使其得到支持和鼓励,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告知患者护理方案和康复计划,从而深化其疾病认知,以激发患者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第二,术前准备。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该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也更加安全有效,相应的围术期检查和监测更加全面,PFNA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上该疾病患者最有效且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问题仍然是需要关注的。术前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肺通气功能检查、下肢动、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心脏血管超声检查等,检查结果确定能够耐受手术的,尽快安排手术治疗。

第三,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1 d内对患者实施连续的心电监护,特别是年龄在80岁以上且机体免疫能力较差的高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风险也相对较高,需要定时进行血常规、心电图、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同时,老年人群自身对于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手术后的疼痛也会加重病情,因而医生可适当进行药物镇痛治疗,如有需要可正确安装和使用镇痛泵治疗。

第四,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静脉血流瘀滞,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进而损伤血管壁。高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其机体凝血机制会被激活,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出现,延缓静脉血液流动。因此,护理人员术后需告知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屈伸运动等训练,并适当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等药物缓解高凝状态。

第五,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控制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也有助于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术后6 h内麻醉作用会逐渐消失,此时可进行开展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运动。术后2~3 d内可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肌肉力量训练,以降低肌肉萎缩风险。术后4 d内实施下肢CPM训练,以改善韧带挛缩状态,降低关节粘连风险,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术后5~7 d可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适当负重活动。

1.3 观察指标

(1)患者骨性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指标。(2)通过Harris评分方法对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定,包括疼痛程度、功能、步态、畸形、活动度等评定维度,合计100分,优为90分以上,良为80分以上,可为70分以上,差为69分以下。有效率=(优+良+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实验组骨性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骨性愈合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实验组 40 120.4±14.3 80.4±5.5 300.2±25.5对照组 40 152.6±13.6 98.5±4.7 368.4±31.4 t 10.320 15.823 10.663 P<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arris评分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n(%)]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骨科老年多发髋部骨折疾病,该疾病的常见诱发原因为高处坠落、交通事故以及跌伤等,常规的非手术治疗通常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且患者预后情况较差。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患者接受非手术方法治疗的死亡率能够达到40%左右,且骨折部位常见功能障碍、行走困难、疼痛、皮下淤血、肿胀等问题[1-2]。由于股骨粗隆间部位结构较为复杂,且其生物力学特征较为特殊,与其他人体结构不同,同时受到冠状面、水平面、矢状面方向压力的影响,患者发生骨折后,股骨粗隆间稳定性也会降低[3-4]。

PFNA内固定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措施[5-6],与以往的DHS内固定治疗方式相同,两种手术方法都各具优势和问题,其中,DHS内固定治疗操作方法更加简单,固定效果更加牢固,但患者术后会留下较大创口,术后恢复速度较慢[7-8]。而PFNA内固定治疗方案则会在骨折部位直接打入螺旋刀,因而不会受到松质骨丢失的影响,患者手术出血量较少[9-10]。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实验组治疗后的骨性愈合时间更短,且其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Harris评分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5.0%,存在统计差异(P<0.05)。分析主要是PFNA内固定手术是直接将螺旋刀打入骨折部位,减少骨质损伤,减轻对其他组织创伤,促骨折早日愈合,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创伤小,有利于骨折功能的尽快恢复,可达到积极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PFNA内固定术治疗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提高骨折愈合速度,减轻患者疼痛感。

猜你喜欢

股骨出血量护理人员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