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1-06-28周蕾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思政教育高校

周蕾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本质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优化的保障,建议高校确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知识和素养的全面成长,同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要继续拓宽主体,积极融合專业教育,突出专业教育对融合实践的补充与支持作用,确保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三位一体 高校 双创人才 思政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73-03

“三位一体”是指“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培养内容融学生“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一体,“三位一体”理论强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应用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其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基础、综合能力培养是关键、综合素养的形成是最终目标,以此保障学生后续的就业创业发展。从中国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看,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引领。因此,在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确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支撑。当前,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融合目标、内容、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融合发展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自为营,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价值

(一)双创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石

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结合相应的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且思想政治水平高的时代新人。因此,双创人才的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整个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石,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形成的保障与依托。

(二)双创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优化人才培育的保障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独立化发展,难以对学生能力、素养和知识进行统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体系的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思政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等。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人生规划与发展提供了指导。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本来就是互为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确保学生能力培养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推动双创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在双创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三)双创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进行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引导社会各行各业主动通过创新优化自身的发展路径,促进自身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由此,各行业对岗位人才的标准有了新要求,要求岗位人员既要掌握必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贯穿整个能力体系。这也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需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

当前,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已经初步搭建起了国家、地方以及高校的三层制度保障体系,为融合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积极性较高,成立了由教务处、思政教研室、创新创业课程教研室为主体的融合小组,并围绕融合实践的开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调整,积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结合“1+X”证书制度等新兴教学理念,进行适应性教学方式的探索,形成融合实践与创新教学同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将融合发展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领域中。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融合实践的目的不统一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需要目的统一,这也是确保融合效果的关键。调查的情况显示,多数高校在融合实践过程中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目标不一致,体现在目的与具体实践的对应性不强,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

一方面,高校作为融合的主体,其主要目的是发挥融合的效果,为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注入多元动力,为国家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受到专业课程教学和通识课程教学的影响,创新创业教学的课时安排相对不足,这就导致融合的目的难以实现,存在目的与实践缺乏对应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客体,要确保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性。但是由于学生专业课程压力较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目的只能处于专业教育目的之下,影响了融合目的的达成。

2.融合教学内容契合度不足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有契合性的教学内容作为保障,以此确保育人载体的优化和同向,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提供适应性的内容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内容偏差问题,导致融合育人的具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在教材使用上存在明显的独立性,具有融合性的教材尚未得到及时补充,如多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的教材是《创业就业指导》,而思政教育依托的教材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这就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研室依托各自的教材进行教学安排,难以结合两者的契合之处进行融合教学。

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也围绕两者内容的融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但是由于融合缺乏契合点、教师融合教学能力不高,导致融合教学实施较为生硬,甚至还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连接。

3.融合路径独立性与单一性较强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这也是融合育人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多数高校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融合路径独立性与单一性较强的问题,尤其体现在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和课下实践教学方面,这也进一步影响融合的深度、广度与效果。一方面,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多数创新创业教师只是简单提及思政教育内容,而缺乏深度的贯穿和多元教学手法的应用,只是在课堂引导过程中对知识中体现的思政元素和思想进行简单阐述,这就导致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理解;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主要是依托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而思政教学的实践主要是校内的各种思政活动,两者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导致多数高校在两者的实践教学上进行独立性的实施,难以从各自的实践中寻找契合点进行融合。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融合目的,突出目标性

融合目的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向性保障,同时也是两者能够有效融合的前提。各高校要明确两者融合的目的,突出融合目标的引导作用,确保融合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群体的认识引导,通过集体培训等方式,确保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对两者融合的重要性和价值形成系统的认识,为融合实践的开展提供主体共识支持;另一方面,针对融合目标中存在执行效果不佳的问题,各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调整、考核方式调整等方式,推动融合目标的有效实践,可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将其细分到专业教学领域中,依托专业教学思政的实施完成相应的目标,这样既能够对专业教学、思政教学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有效关联,同时也能够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时不足等问题。

(二)确立融合内容,彰显包容性

三位一体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要进行有效关联。通过融合内容和要素的协调與耦合,促进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从属内容,应当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强调精神价值的引导作用,系统梳理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以多媒体展示、案例分享等方式,形成创新创业教学的思政化延伸和融合;另一方面,各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也要坚持统一性和协调性原则,以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培养为基础目标,积极发挥关联性知识的作用,对整个融合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丰富。此外,各高校也可以在融合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整理统一的教材,将创新创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知识进行融合,调整原有的教学体系,为融合提供针对性的教材支持。

(三)创新融合途径,突显多元性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是其效果得以深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融合活力释放的基础。各高校要以“三位一体”为导向,对融合的途径进行创新,搭建多元融合路径体系,积极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突出理论融合与精神引导的作用,结合相应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引入,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实例进行分析、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对创新创业的思政素养要求进行整理等;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领域中,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活动等途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邀请地方知名企业家为学生讲述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在学生校外实训过程中引入岗位价值培训等。同时,各高校也要积极发挥校内文化活动的作用,营造具有主题性的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延伸融合实践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J].学周刊,2021(5).

[2]顾宇蓉.《创新与创业教育》与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食品工业,2020(12).

[3]袁奕滢.微探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浅析[J].作家天地,2020(19).

[4]李志轩.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9).

[5]李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

[6]张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初探[J].长江丛刊,2020(25).

[7]雷文静,雒亚男.“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4).

[8]左振,刘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思政教育视角[J].中国商论,2020(13).

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9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民办本科“内容、路径、检测"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GXGZJG2019B008)

【作者简介】周 蕾(1982— ),女,汉族,江西婺源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思政教育高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