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民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2021-06-28周清霞

艺术评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策略教学

周清霞

摘要:音乐课堂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包容性、艺术性等特点,多元化音乐元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新的重视。利用土家族民歌补充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集民族特色、教学特色于一体的教学制度,能够有效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赋予小学音乐课堂更多活力。本文立足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在对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如何借助土家族民歌完成音乐授课活动。

关键词:土家族民歌  小学音乐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129-03

民族音乐与音乐课程授课体系的互相融合已经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必经之路。在音乐教育与音乐交流活动中,音乐课程为音乐作品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强调教学活动的正规化、专业化,在保障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限制了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灵感。合理带入民族歌曲,能够为音乐增添更多的本土意味,使小学生在情感上、音乐文化上重新定义音乐教育,认识到除音律、声调之外的其他元素。

一、土家族民歌的音乐表现特点

土家族民歌也是集歌词与乐曲于一体的民歌形式,但受到文学与音乐的共同影响,土家族民歌具有更强的表达力,音乐学者赵心宪先生对土家族民歌的内涵、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认为,土家族民歌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其脱离了语言艺术的限制,在表情达意、表现感知上,土家族民歌所发挥出来的价值并不会输于一般的文学表述作品。对土家族民歌内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除在听觉上所给出的关于“美”的享受之外,土家族民歌的叙事性特点更加出色:其依靠形象生动的表达手法展现民族的音乐智慧,在歌曲中对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生产生活及社会习俗进行阐述,具有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自建国初期开始,对土家族民歌的研究便不曾停止:一方面,借助对土家族民歌的剖析分析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在土家族民歌中了解社会、民族及地区。2014年,土家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中,土家族民歌正在演化为民族、地区的音乐艺术标签。

二、土家族民歌对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影响

(一)对教学内容的补充

为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乐理、词曲、声调、旋律、情感等音乐知识,小学音乐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音乐作品是极为复杂的,从内容上来看,爱国音乐、民族音乐均有所涉猎,从节奏上来看,热烈激昂、沉郁平静在教材中共生。这种多元搭配的音乐授课体系改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模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面对不同的音乐材料,教师往往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理,进而解决音乐教育与技能学习任务。教师迫切需要一种多元化的音乐载体来承载当前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发展目标。

从实践结果与客观构成内容上来看,土家族民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发展,土家族民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从组成类目上来看,其可被细致划分为山歌、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摇儿歌与儿歌五大门类;从社会生活、生活礼仪、日常劳动、幼儿教育、技能传授等角度进行表达,对于土家族民众来说,土家族山歌是一种传递生活经验与生活欲望的手段,但在进入音乐课堂之后,土家族民歌的价值就会发生变,其构建了个人、地区、民族、社会、国家的基本认知结构,从自爱、尊重、劳动、发展与爱国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要素虽然也会表现在音乐课堂当中,但受限于现代音乐教学体系,教师并不会对有关情感要素进行讲解,学生对于音乐中素养与情感的理解也是十分模糊的。土家族山歌正在尝试借助自己的语言将山歌中的情感与希望表现出来,音乐表达方式更加直白,这种“直白”正是小学音乐课程中所缺少的。

(二)对教学氛围的调整

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环境越开放,素材越丰富,音乐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越高。在尝试落实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环境,构建更为灵活、自由的音乐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音乐授课质量。小学音乐课程虽然并没有被纳入到课程考核活动当中,但教师的“认真负责”依旧使得小学音乐课程走向了正规化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指导环节,“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对于学生具有怎样的音乐技能、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等问题,教师并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土家族民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前的教学模式。当教学课堂上仅出现教学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单一的教学材料所压制,从而形成审美疲劳,不愿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引入土家族民歌则能够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灵感,土家族民歌分为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大种类,在声腔上又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音乐表达活动中,多元化的音乐表现技巧能够帮助学生重新找到兴趣点。在内容上,土家族民歌有情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多种曲目形式,能够丰富音乐课程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完成音乐交流任务,重新认知音乐的表现特点。从演唱技巧来看,土家族民歌借由吆喝、陈述、俏皮话等方式展现语言美,与教材中单一的歌词形式相比,土家族民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歌词材料的关注。

三、小学音乐课堂融入土家族民歌的可行策略

(一)贯彻情感教育,完成激趣指导

传统的音乐教学深陷于“我要教”的泥潭,强调的是学生对于音乐素材、音乐知识的表达与利用,忽视了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音乐情感与音乐技能。当教学活动逐渐推进,复杂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材料相互纠结,使得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受到进一步的影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时理解、认知有关音乐作品,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所面對的第一大难题。

教师可尝试借助土家族民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利用土家族民歌完成音乐指导、学习等任务,进而激发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与表现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学音乐教材《放马山歌》教学为例,这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耳目一新”的音乐学习体验。在音乐指导活动中,教师可尝试利用土家族民歌完成教学指导工作,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指导环节,可将《冷水泡茶慢慢浓》带入到课堂当中: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念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经典土家族民歌《冷水泡茶慢慢浓》体现出了结构押韵、对仗工整的特点,这种语言上的直白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表达上的快感,进而使学生增长韵脚、韵律上的知识。在《冷水泡茶慢慢浓》的激趣之后,学生会对文本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进而将土家族民歌中的学习经验带入到教学材料当中。而在学习演唱歌曲《放马山歌》的过程中,课外材料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差异又会被无限放大,学生会从歌词、旋律等角度提出新的思考问题:两首歌的歌词与演唱技巧有怎样的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不同?“冷水泡茶慢慢浓”似乎是有别的深意,但在《放马山歌》中,并不会见到这样“别具深意”的句子。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关注点在于“是否学会了唱歌”,但在土家族歌曲的推动下,学生的关注点在于“情感与表达手法的差异”,这是表现音乐素材、创作音乐灵感的一种全新手段,借由土家族音乐,学生能从全新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与音乐价值。

(二)贯彻技能教育,完成歌唱指导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工作被视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奠基,在教学指导环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巧,更要对学生表现音乐的有关能力进行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对于音律的感知不够全面,在音乐互动活动中,“假嗓子”“喉咙唱歌”等问题依旧比较常见。导入正规化的音乐训练活动,积极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土家族山歌从语言艺术、歌唱技能等角度传授歌唱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音乐技能。借助土家族歌曲完成音乐技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熟练度。

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尝试围绕土家族山歌开展音乐技能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的技能学习、分析等工作,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以经典土家族音乐作品《郎从门前过》为例,歌曲用悠扬婉转的语调展现了情郎的形象,塑造了情郎走街串巷、灵敏聪慧的造型,通过吆喝、歌唱、朗诵等技巧的互相搭配展现音乐与语言之美。在经典儿歌《卖报歌》的有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郎从门前过》带入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分析、整理歌唱技巧:《郎从门前过》从可爱姑娘的视角入手,通过诙谐俏皮的语言表现了“郎”的俊俏与活力,而《卖报歌》是对“卖报少年郎”的描绘,语言的表现特点也可从《郎从门前过》吸取灵感,以诙谐、轻松、俏皮为原则,提升学生的情感解读能力。在后续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郎从门前过》的表现特点对《卖报歌》进行重新创作:借由语言独白、吆喝、呐喊等语言表达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展现“卖报郎”的乐观与辛苦,活化人物形象。专业化的教学技巧理解难度较大,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技能的过程中,直白的描述只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尝试借助土家族歌曲作品完成从技能到技能的传递,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

(三)发起音乐活动,改变教学氛围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互动”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曲目知识与演唱技巧的重要手段,如何帮助学生积极接受“互动”,掌握互动的最大价值,达成互动的“目标”,这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小学音乐教学环节,互动形式有限,互动内容单一,在互动指导环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极为常见,但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并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载体、材料匮乏,相关问题影响着互动活动的正常开展。

教师可尝试借助土家族音乐作品开展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与学习能力。以小学音乐教材《牧童》的有关学习为例,在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可借助合唱、对唱等方式开展音乐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音乐学习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在数次互动之后,学生便会失去进一步展示音乐技能的机会。教师可围绕土家族音乐作品《马桑树儿搭灯台》开展音乐互动,给学生分组,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情郎”“妹妹”两大角色,在开展角色互动的过程中解决学习指导问题。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围绕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开展互动,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完成角色情感的表达。在完成“情郎”与“妹妹”的隔空对唱任务之后,学生会产生新的互动欲望:这种对唱的方式能否应用到《牧童》当中?但由于歌曲中没有形成明确的角色,“对唱”明显是不适用的。教师可结合合唱、独唱等方式引导学生,学生能够对合唱的过程、对唱的特点进行独立整理,并模仿“牧童放牛”将独唱带入到相关情境当中。山歌将不同的互动技巧带入课堂,学生又将活动经验带入到教学材料当中,土家族山歌的导入能够帮助教师更快地实现教学互动。

(四)解讀音乐知识,分析音乐灵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丰富的音乐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围绕音乐教材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利用音乐素材完成音乐学习、表达等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在教学指导环节,教师可围绕多元化的音乐知识开展教学互动,利用土家族民歌带入不同的音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积累水平。

以经典土家族民歌《黄四姐》为例,山歌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以“对话”“歌唱”等形式表现群众之间的真诚情感。歌曲中的“丝帕子”“娇娇沙”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教师可选择与其题材相对应的音乐作品开展教学活动,以小学教材中《竹竿舞》的欣赏教学为例,教师可从竹竿舞的特点、民族特色等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将竹竿舞与“黄四姐”联系起来,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智慧。教师可围绕少数民族的音乐表述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内涵进行分析,感受土家族音乐文化、黎族音乐文化的互相碰撞,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知识、了解音乐作品的机会。借助民族音乐讲文化,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

四、结语

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土家族民歌只是一种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资源,但对于如何应用土家族民歌进行教学这一问题,很少有教师会给出答复,可尝试从课堂互动、文化交流、技能教育等角度入手,以民族音乐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孟宪辉.“改土归流”与土家族民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S1):32-33.

[2]彭延波.土家族民歌声乐情态的结构“画像”[J].艺术评鉴,2019(21):27-28.

[3]王桂芬.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演唱特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张景碧.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保护传承[J].音乐大观,2013(08):174-175.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策略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