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化与重塑:互联网思维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2021-06-25何柏略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创业教育

何柏略

摘   要: 网络时代,互联网思维日益影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平等开放、共享互联、创新突破、常态竞争等特点正是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行为的内在精神需求。本文基于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在创业意愿、创业素质、创业类型、创业合作模式、对学校服务政策的认知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依托互联网思维,在組织、课程、平台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路径,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创业教育   互联网创客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进步的体现,给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模式带来了颠覆性改变。以创新和实践为特征的创客教育加上信息技术的助力,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模式和新思路。

“互联网+”颠覆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不断衍生新模式、新业态,给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国家进入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强起来的必经之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互联网+”加速教育系统进化和学校组织变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20岁—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1]。加入互联网创业群体的大学生人数逐步增加,体现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创客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创业形式较为单一、创业持续力较弱、创业意志较为脆弱等。本文在互联网思维下从培育机制角度思考对策。

二、广东高校“互联网创客”的发展特点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高校通过各类渠道与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给大学生提供指导与服务,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达到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目的。笔者使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结构性访谈,对广州、东莞两地共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现状。调研分两部分内容展开,一是在广州、东莞两个城市的15所高校进行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9份,有效率为98.9%;二是以某高校为个案,扎根田野,访谈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学生,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数据。

(一)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的意愿及素质。

1.当前高校中具有互联网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占一定比重(如表1),男生有意向的数值高达60%。从性别上可以看出,男性较女性更具备创业热情,占受调查者的60%,女生有互联网创业意向的只有32%。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有一定的热情。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但是囿于经验的欠缺和资金的不足,对于个体而言,难以迈出第一步,持观望态度。

表1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创业的意愿情况

2.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动机集中体现为“追求财富”和“自我实现”。如表2所示:大学生期待通过创业获得生活的保障和财务独立,25.8%的学生创业是追求财富,24.3%的学生把创业当作一种人生的社会经验或个人的历练,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15.6%的学生是受到身边的人影响和带动,有从众心理,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17%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通过创业可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来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实现财务独立。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不难发现,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目的明确、有倾向性。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或创业大赛正向引领创业动机,使大学生“互联网创客”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大学生创业中。

表2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动机情况

3.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素质的自我评价不高。一名优秀的互联网创业者需要有专业技术知识、创新意识、持之以恒的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和规划能力等素质。调查结果显示,61.5%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容易“跟风”,受限于经验,缺乏长远规划。创业时把项目作为首要考量因素,项目的优劣决定创业时间的长短。如果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劣势,就考虑退出或另选项目。调查显示(表3),从时间上看,学生创业持续时间较短。

表3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持续时间情况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类型与创业合作模式。

1.“三低”的传统创业项目受大学生青睐。学生创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成本低、技术含量低、风险低,甚至零技术、零风险的传统创业项目,例如快速消费品行业、批发零售业,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如表4)。首先,食品类因货源充足、不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受到大学生创业者的欢迎,选择此项目的人达到41%;其次是化妆品类的创业项目,占26.5%,女生选择此创业项目的是男生的两倍多;再次是服装类的创业项目,有25%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了服装类的创业项目。由此可见,在选择互联网创业项目中,大学生所选的项目类别具有同质化特点,市场较为饱和。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电子软件行业鲜有加入。从访谈中了解到,首先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的价值诉求是带来生活保障、经济独立;其次,大学生囿于创业资金有限、缺乏对市场的判断,会选择相对保守、风险低的创业项目。

表4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的类别

2.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模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共青团组织、创业学院等相关部门资源整合力量较为单薄。65.2%的大学生选择独立创业,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决策自由”,可以自行决定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起始结束时间,不会受到外界太多的拘束。选择合作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合作模式减轻创业压力、降低创业风险。选择家庭创业的大学生主要期望在创业起步阶段有家庭给予人力资源和资金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在团队创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创业和与他人(非家庭成员)团队创业都是约13%。还有7.5%的人选择其他创业方式。

个人创业在互联网创业方式中占主流,团队创业具有经营困难、任务复杂等特点,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往往偏好于自主决策、个人创业的模式。团队创业模式对于大学生互联网创客来说,限制条件多,团队成员磨合需要时间。事实上团队合作模式成功率更高,由此可见,共同决策或强而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创业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表5   大學生互联网创业合作模式的选择状况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对学校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了解非常有限。各高校由于职能机构的设置区别,对接创新创业政策工作的部门有所不同。有些高校因设置了创业学院,该校团委只负责创新工作;有些高校的团委全盘负责创新创业工作。工作量、工作内容的精细化程度出现权责不明的状况,导致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如表6所示,有55.8%的受访者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说明当前高校在宣传推广大学生创业政策工作中存在不足。

表6   大学生对学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情况

大学生创客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如表7),政策缺失、经验不足排在首位。

表7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面临问题情况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选择上表现为“入门容易”但“毕业难”。对于适应与接受新兴事物较快的大学生来说,一般创业的“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十分明显”。因此,大学生在创业选择上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服务支持。

三、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的问题反思

新时期,“95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思维模式及个体行为均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特征。全面认识和把握“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把“互联网+”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中,开辟出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道路。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运用互联网的多维度运行模式思考的方式,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及互联网对生活和企业影响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2]。这对高校创业教育在组织结构、课程设置、项目选择、资源整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大数据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日常,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类资源,从观念、内容、模式、手段四个维度创新,使其内化服务于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行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对服务政策的认知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的创业素质有待提高。其次,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项目类型和模式单一。个人行为较多,团队协作较少,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强,缺乏专业指导和实训平台。第三,缺乏相关扶持政策了解渠道。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假设,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靶向引领与实践,推动大学生的双创工作。例如,有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挂靠在二级学院(例如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名下;有的高校成立创业学院将其实体化;有的高校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承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赋能学生创新创业;有的高校通过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对接市场提高项目融资实力;有的高校通过创业类学生学科竞赛平台提升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总体而言,在实践方面存在宣传不够到位、合作平台不够多样、参与层面不够延伸、实践效果不够显著、层次和水平不够提升等情况。

以上高校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实践分析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短板。一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混乱,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缺失,受这一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标准“一刀切”现象。一些高校在建校之初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或学生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等同,狭隘化创业教育内涵,将“就业”作为创业教育失败的衡量标准。高校需要转变思路,正视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面向的群体是打算创业的学生,教育内容不仅局限于创业技能,还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是一种普及化的教育行为。因此,高校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及时调整创业教育理念。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欠缺,缺乏榜样的靶向引领。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实际创业率不高,创业成功率较低,难以挖掘创新创业的标杆和榜样。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毕竟不是青年学生身边同龄人,他们的成功案例在学生看来有距离感,因此这类榜样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弱化了。三是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指导。虽然当前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也开始设立创业管理等特色专业、初步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等,但“双创”师资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层次性、系统性,与专业教育不够融合。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缺少真正的平台和机遇,例如有些创业孵化园规模小、硬件差,有些创业园流于形式。四是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有限,缺乏畅通渠道。当前创业教育有点窄化,教育对象仅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四、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靶向实践探索

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高校要实现“精准供给”,需要改善供给结构,分析并结合供给侧教育需求端的短板,主要从组织、课程、平台三方面进行改革,减少教育过程中的供需错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组织结构改革,优化组织动员方式。

推进供给侧改革首要的是组织机构的改革。按“系统、平衡、共享”的理念,高校在优化创新创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专门的统筹供给侧改革的工作部门,全方位融合协同。通过优化高校内部结构,专门的创新创业工作部门发挥主体建设作用,统筹工作一体化,例如打造一站式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实训平台、创新经费管理使用、搭建资源互通的校企合作共享平台、信息搜集和研判等。通过统一指导,形成创新创业的工作共同体,在耦合共容、多元共生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和机制保障。梳理和协调学校教务、学生、科研等部门和创业学院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职能和分工,整合力量,群力合作。支持和鼓励二级学院围绕创业流程、行业特色等主题开设创客空间或企业沙龙,传递产业前沿资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阔学生创业视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

(二)改善教学课程改革,强化互动交流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希望通过这一路径推动双创工作,积极寻求与外部资源合作办学。创业学院通过改革创业课程建设,优化创业课程资源,改革创业教学模式,聘请公司高管担任讲师,设置创业方向专业,推进“互联网创客”训练营项目,组建学生创业团队,由“孵化公司”的企业选择优秀创业团队提供服务:办公场地、创业资金、管理咨询、技术开发和市场渠道。此外,部分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和拓展课程,按照“互联网+素质拓展”的模式,打造集登记注册、数据导入、信息反馈、考核登记、积分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校素质拓展系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快速注册、及时登记、定时审核、积分及时“兑现”、信息查询透明可视、参与效果随手评价,素质拓展的供给效能大大提升[3]。

(三)推动平台结构改革,加强实践理论协同。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趋同,互动乏力,未能与本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存在“强理论、弱实践”“强过程、弱实效”的现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第一,高校要摒弃“照搬套用”的模式,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关注服务对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按知行合一原则,实现学生的分层分类指导;第二,重视实践育人,多元搭载,层级递进。高校在搭建平台、创建基地的基础上,深化科技引领、项目驱动、园区孵化的实践锤炼,对应产业,有机嵌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高校、企业与政府间通过优势互补、耦合共容,实现高效精准的服务供给,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创业教育既不是“纸面授课”又不是“专业实训”,是一种从笼统化到精准化的教育过程。例如依托创业园区,共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电商平台营运管理及电商培训等机会,共同把学生培养成顺应互联网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意型创业人才。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首先要重视理念和精神的植入,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互联网创客”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平台,要以扎实的创新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思维”创业为先导,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拓宽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其次,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校要树立“跨界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搭建“产学研”平台。第三,打造高素质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導师既要有创业的理论素养,又要求有创业的经历。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支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师资队伍,高校间甚至可形成“创业导师共享链”。第四,构建共享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实训实践为导向,重点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创客的综合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共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htm,2015-06-4.

[2]吴勇.互联网思维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运用[J]. 教育与职业,2017(3).

[3]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的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7GXSZ01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创业教育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