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模式要素分析

2021-06-25肖惠朝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要素

肖惠朝

摘   要: 本文基于大学思政课的基本特点,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特点和体系的梳理,点明这种方法的大致路径,特别是通过对其中组成因素的着重分析,说明它在大学思政课中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 大学思政课   研究性学习   要素

自从混合式教学被提出,并结合教育学相关理论和实践加以改进后,大学思政课堂发生了诸多新变化。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和线下展开的模糊性分类,教师需要进行“适当教学”。针对大学思政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基于研究性学习提出可能性的要素分析,并分析优点和缺点,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借鉴的模式,为大学生思政课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所谓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种新提法。顾名思义,研究性学习既涵盖研究又涵盖学习,大致包括研究和学习两个概念。1999年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1](22-25)。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鲜明地提出了这个概念。这个文件指出针对的是高中教学,并非适用于所有科目,提出以研究的方式贯穿于学习之中。研究性学习的提出,绝非无的放矢。从指向大致可以看出,它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长期以来,源于升学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接受式教学一直是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接受式教学从整体上违背了教学规律,即否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从研究性学习提出以来,已在一些高中得到了切实展开。其实,观察开展状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仍然是有适用性的。我们的目标不在于阐发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学习的作用,而是借此概念说明大学中的思政课。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逐渐解放了天性,学习压力变小,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变化,逐渐具有了独立人格。研究性学习恰好符合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大学教育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契合特征。将研究性学习与大学思政课联系起来,乃是基于大学思政课开展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而言的,需要对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作用和价值予以实际分析。西方学术界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学习之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如何从对真理的探求转化为对科学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性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大学思政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因素体系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生思政课,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大学教学基本规律的结果。大学生教育的基本目的乃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尊严,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决定了大学教育必然需要借助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方式进行。在大学思政课中,研究性学习意味着具有更加独立和成熟的方法论意义,最主要体现在它是一个体系之中。

研究性学习的体系其中之一在于,原则是研究成为学习的指引,促使大学生适当结合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强调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学中,研究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研究,乃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基于一定的预习、查阅资料和初步思考,研究才有意义。大学思政课虽然可以分为不同门类,但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过,源于展现方式的不同,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具体化。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其中有着鲜明的历史脉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大致的思路和背景,需要教师进行说明和介绍,绝非单纯靠学生就能领悟。说到底,大学思政课教育不仅仅依靠课堂,而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展开的,否则只能徒劳无益。研究是学习的指引,意义在大学思政课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不同于接受式教育,以研究的视角发现问题,乃是大学教育的起点。

研究性学习的体系其中之二,整体性贯穿于人们生活和学习始终,任何资料和社会阅历等都可以成为体系的整体性的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政课有充足的历史前提,但是毕竟有些历史距离现实有些遥远,大学生们仅仅通过理论的学习已经很难受到震撼,需要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陈列馆、革命遗址等实物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这些实物超出教科书范围,从更加具体的层面再现历史,使大学生感受到不一般的魅力。现实是呈现历史的一面镜子,思政课既有着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切入实际的社会影响。当大学生们深处社会环境之中时,都可能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说到底,“世界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2](6)。研究性学习指引着大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出学习需要获得更多和更全的知识,将学习当成研究进行。因此,整体性实际上反映出研究性学习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视野,完善了学习方法,以提高兴趣和主动的方式促进了学习。

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通过研究的牵引形成研究氛围,锤炼研究方法,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為后续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意味着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对大学专科生、本科生和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还是从事思政工作及研究的基本规律。在这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层面的特征:师生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主客关系特征;是问题的发起者,也更加复杂;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是教师提供的;科研课题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角色地位可能会有所变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3](12)。大学思政课具有很多鲜明的学科特色,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具有科学化特征。大学思政课均以主流的文化为指导,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情形下,对真理的探求和对价值观的塑造始终融合。马克思主义不断引导大学生探索世界、发现自我。

三、相关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研究性学习不是独立的,而是教学中的一个层面而已。将研究性学习予以独立考察的同时,需要将之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这意味着不同思政课程,乃至不同教师在开展中,各个相关因素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价值,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并不是一个因素,而是作为一种方向和牵引力,与研究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与研究相关的问题、生长点、研究方法等都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成为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伴随着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和应用中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具有典型的作用和极为突出的价值。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思政课的授课需要教师课前指导。在指导中,教师会针对章节的学习提出基本方案,这种方案或者被直接提出,或者在授课时被提出;教师会对章节内容进行综述,或者让学生预先自己阅读和思考问题;或者教师提出理论问题,或教师让学生提出理论思考;或者教师让学生通读相关资料……都属于研究性学习内容。概言之,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基本规律都可能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研究相关的这些因素,或隐或现地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作用和价值需要具体而论。但是,所有因素都是最基本的,尤其是个别专业开设专业研究课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思政课之中,因为两者在研究上大体是适用的。大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尤其对于研究生更是如此。大学本科生并不直接参与研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逐渐清楚学习规律,从侧面清楚研究的基本方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这些优势会集中反映到学习之中,成为学习中的宝贵财富。

研究性学习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是其中一个因素。作为体现感染力的情感教育、历史呈现、思想张力等是重要的因素。感染力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表现之一,虽然不是基本要求,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教育的魅力在于在教学中内化于心,动之以情,促使大学生内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等。情感教育的展开需要具体的呈现方式和方法,其中历史呈现在不同思政课中有不同的表现。历史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现了过往的事实,以生动的故事,丰富的人物情感,细微的人物心理,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断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之具有直观的感受。情感教育之所以成为一种教育,主要在于它是一种思想。如果说历史展现给师生的一幅幅画面的话,那么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动因,不断探究问题,才是大学生的任务。从历史或者现实的素材入手,不断寻找资料的同时,从理论层面进行思考乃是一种诉求。思想的张力体现在研究之中。研究,意味着不是单纯的了解,而是提出问题后,思索问题,得出个人自我提升的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最终还是需要借助理论在个体上打上烙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感染力不是感性的,而是在革命导师追寻真理的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的,是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等特征内化为理论的内在魅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大都面临历史和現实的双重“架构”,这种架构构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驱动,成为学习中的线索性因素。思想政治课程说到底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大学生们接受主流价值观,培育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民族精神。那些历史中曾经发生的事情,已经离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等很远。然而,历史不是断裂的。滚滚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饱经风霜。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重温那些痛彻心扉的画面,乃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在研究性学习中,历史意味着诉说,意味着回放,意味着回想,更意味着反思、决心和力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典型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学说史,贯穿于历史之中理论的力量给予大学生了解整个世界和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的机会,给予他们学习的无限动力。不同于以往,现实从更加实际和现实的层面推动大学生奋进。历史的各个环节可能在现实中有所体现,但是现实更加具有直观性。例如,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可以更加切实地了解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设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甚至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化,绝非历史所能提供。“历史与生活是统一的关系”[4](2),历史和现实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线索意义,即两者的交叉并非平行线,而是一个相互激荡的过程。其连带和辐射作用,可以展现在思政课的诸多环节,进而成为体系化中的张力因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新时代,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并积极参与到广阔社会生活之中,是历史和现实赋予师生的重任。

四、结语

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在现实中得到了新的改革和推动,呈现出了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对于思政课改革大有裨益。研究性学习符合混合式教学的主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把握和引导,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时适机地采用这种方式,并不是降低了对师生的要求,相反,主要倡导师生在参与中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阐发和扩展教学。如今,研究性学习已经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具有思政教育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要素分布于体系化之中,伴随着教师的教导,在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诸多环节具有积极意义。其模式化并不是固定的,始终围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而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需要落实到具体学科中。

参考文献:

[1]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02).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基于洛阳理工学院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实践研究”(编号:2019SJGLX006)。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