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2021-06-25罗莉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罗莉

摘   要: 本文介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的总体情况,讨论课程思政的研究基础,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应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研究基础   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一、课程思政的总体情况

学院从2017年开始启动课程思政工作,先后制订了学院实施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过程管理和验收标准等,分批启动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目前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0余门,省级课程思政首批示范课有4门,居四川省第一,学校课程思政相关经验被省内外同行广泛借鉴和使用。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工作不够重视,育德意识不够强;部分专业教师只熟悉自己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识不深,感觉课程思政工作无从下手,育德能力有待提高;教学部门和教师之间的教学合力、协同育人效应还要深化,课程思政工作推动仍需加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研究和资源建设较成熟,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并不系统成熟,急需找到解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破解全员育人的路径梗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二、课程思政的研究基础

(一)理念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前期基础。学校十分关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与路径改革研究》课题2018年入选四川省教学规划重点项目,把握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基本规律,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体系构建、路径策略和重点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制度文件,为项目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项目组成员关于“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研究得到省教育厅、教育部择优资助,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多篇论文在核心权威期刊发表,为开展该项目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院“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丰硕,2017年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示范案例50强。2019年获得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创新示范案例50强、高职院校融媒体影响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等,有50余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立项建设,2019年有4门课程获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居全省第一,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在省内外30余所学校推广运用。

(二)机制创新,理顺了“三全育人”的推动路径。学院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创新构建了“四方共建+理事会运营”模式,高起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红色马院、数字马院和素质马院建设计划,并以此为平台,整合资源,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三全”育人机制已经纳入学院优质校和“双高”建设内容,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覆盖全体的路径,初步搭建起“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按照“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落实在分院(部),成效在学生”的总体思路,推动课程思政试点工作。目前思政课程微课资源100余个,“国学”“旅行社产品设计”“创新设计思维”“护用药理”等课程已建成100余个文化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学资源。全院遴选出50余门试点课程思政,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试点课程进行培训的基础上,顺利验收首期28门课程思政试点课程。2019年四门课程成功申请成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居四川省第一,为开展该项目研究奠定了扎实的课程基础。

(三)载体创新,建设了设施一流的资源研发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院信息中心,联合开发了云教材研发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投入500余万元建设成都新时代思政教育公共实践基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高端“四馆五室”,建设一流资源研发中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等机构到学校录制课程思政系列微课,利用中国干部教育网络培训平台向全国推广。“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研发应用中心已经并将继续引领全院研发高质量、高规格、特点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向全国同行提供课程思政典型课例和成职经验。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浸润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一)完善育人制度,强化协同育人。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各专业切实执行,全员教师有效参与,关键在于构建各部门、各课程和各人员之间的根本性、系统性、稳定性的制度体系。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的组织机构,完善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消除影响课程思政推进的阻梗。其次,二级分院和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要继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破解专业与思政“两张皮”现象。最后,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以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进一步探索课程之间如何更好地协同产生合力。

(二)结合课程特点,找准育人目标。实施“思政育德”“劳动修身”“文化润心”“匠心铸魂”四位一体的育人计划,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深化双创课程、实践、孵化、文化一体的“四维贯通”创新创业特色体系,深入推进专创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实施“双主体、三引领、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实施标准、技术、创新引领,实现德技、课证、赛教融合培养。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文史哲类、经济管理法学类、教育学类、理学工学类和艺术学类等课程。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就必须充分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继续凝练思政育人目标,特别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如文史哲类课程要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學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挖掘思政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天府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于课程教育内容,作为课程讲授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考评、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将其纳入课程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梳理整合现有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创新设计思维”“国学”和“旅行社产品设计”等省级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初步构建“思政育德课程、文化通识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实践育德课程”四位一体的成职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继续开发更多具有我院特点的专业“课程思政”系列课程,打造一批既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又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系列课程,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订、教材内容完善、教案撰写、课堂教学传授、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将教书育人的内涵建设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让所有专业课程都能突出育人价值。同时,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任务书”,绘制“线路图”,明确“时间表”,精心设计系列课程名称、招募系列课程教师、发布系列课程宣传,包装系列课程资源,结合线上线下网络课程资源、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让系列课程思政化、系统化、科学化、品牌化。

(四)融入专业实践,思政育人细无声。按照“专创融合、德技并修”的理念,在专业实践实训课程中,学生会置身于更真实的社会化环境中,能够更清晰地感知社会发展变化及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也会面临更多困惑。应对这些困惑的心态、行为和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以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辩证思维等为基础的综合素养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并进行指导尤为必要。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融入专业实践中,需要做到精准、恰当、适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专业实践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立德树人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吸纳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和专业实训主题、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等,突出专创融合德技并修,特别是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环节,通过企业人员的现场指导和引领,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加速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将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结合起来,从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具体教学步骤的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全面、细致、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学习和工作,正确对待社会和人生,培养学生热情、乐观、豁达的生活观,树立积极、勤恳、认真、踏实的职业观。

(五)实施铸魂提能工程,提高育德能力。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坚持“党建引领”“思想铸魂”,强化制度、规则意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学院采取新教师岗前培训、专业主任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突出规则立德、课堂育德、典型树德,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全面提高“育德能力”,形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和落实“立德树人”的自覺意识和课堂育德能力。各分院要采取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研修、考察、访学、挂职和到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教能力。通过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强化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六)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在现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机制和各项指标,加强学校领导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构建统筹推进课程思政、落实三全育人的机制。二级学院、教务处、科技处等各职能部门可从课程设计、舆论营造、课堂教学、教材开发、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将德育融入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过程,定期召开专题研讨课,分享交流课程思政经验。定期进行工作评比评优,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较好的专业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