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居治理环境治理刍议

2021-06-25冼解琪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治理模式

冼解琪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关系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当代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管理上存在差异性,产生不同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目前,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一些问题。我们要全面分析该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势及劣势,建立适合该地区实际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提高环境质量。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农村人居环境   治理模式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观点,并在十九大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系国计民生,要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还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意义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农耕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尽管当前我国工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任何时期都特别重要[1]。无论什么时候,农村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农业都是不可替代的。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能有效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南民族地区来说,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民族和谐、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民族和谐的需要,还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贯彻落實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农村的人居环境得不到相应的治理、及时的改善,就会加大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农村相关方面的建设长期滞后,历史欠账太多,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难度很大[1]。因此,加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早日让农民们生活在干净的环境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刻不容缓,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型社会。

(四)是满足城乡居民环境需求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高质量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渴望,渴望农村的环境早日改善,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因此,加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现了城乡居民对于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体现了城镇化发展的进步。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认识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普遍越来越好,在西南民族地区,小洋楼在农村日益剧增。但由于一些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认识不足,每一栋楼房建成后,留下大量施工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甚至影响生态平衡。

(二)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宣传不够。

在城市里,“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标识比比皆是。但是在相对偏僻的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很少看见相关宣传。这说明,相关部门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宣传,处于缺位状态。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多数农村大多属于喀斯特地貌,崇山峻岭,路途崎岖,导致相关部门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宣传更难以落到实处。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受二元体制的影响。

不管是从治理规模还是模式来看,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治理存在很大的差异[2](110-111)。一方面,城市人居环境治理的规模比农村大,涉及面广。比如,从生活垃圾处置和生活废水排放来说,城市里每家每户、各行各业都要缴纳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农村却很少缴纳相关费用,没有享受过相关福利。另一方面,城市人居环境治理往往深受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所欠缺。

(四)某些相关政策脱离农村实际。

有些政策制定者对农村情况不够熟悉,在制定政策时,多以城市为模板,以城市为中心,导致政策出台和实施后,在农村地区看不到太大的变化和效果,脱离了农村实际[1]。

(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增加人居环境治理难度。

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现象,增加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难度[3]。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把妇女、儿童、老人留在乡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时,由于人口流动现象的影响,导致劳动力减少,无疑增加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

(一)浙江模式。

1.推进各项改革试点。浙江深入开展对杭州、宁波、舟山、绍兴等城市的排污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基本账户制度和企业刷卡排污制度等,进一步强化政府作为环保主体的责任,强化企业治污责任,并形成一套以排污许可证为落脚点、覆盖污染源建设“生产、关闭全过程”的一证式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2.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浙江省发挥银行的积极性,积极探索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专门针对从事环保技术的转让、咨询、“三废”原料供应、洗涤等相关业务的环保服务设计专门的贷款产品,并对治污企业提供降低贷款利率的政策,改善企业的信贷环境,推进环境治理向预期目标发展。

3.完善排污权市场。在全省内全面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文件,推进全省排污交易。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将污染物的减排量计入排污企业的排污权账户,使排污企业作为排污权的交易主体可以从中获取利益,提高排污企业治理污染的动力。

(二)上海模式。

上海主要通过第三方治理的途径达到减污排污的效果,它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提高环境污染违规成本,发挥市场主体活力”,主要措施如下:

1.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大气排放标准和水污染排放综合标准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地方标准,形成一套严格的污染物排放规范,如关于大气综合排放、污水处理厂、餐饮油烟等排放标准。从制度上规范企业及人们的行为,不定期抽查企业排放污染物是否达到制度标准,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通过罚款等方式严惩。

2.政府有关部门大幅度调整污染物的收费标准。上海市在新的城乡供水规划中的主要目标是“稳量升质、城乡一体”,通过科学规划和预测,优化供水配置系统,加强水质监管和预警机制,实现集约化管理[4]。针对水污染问题,鼓励市民将生活用水、饮用水、生活污水等循环再利用,用水部门合理支配水资源,达到高效的管理使用。比如,通过调控水价、实行梯级水价的办法控制用水量,增强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实行阶梯化收费标准,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治污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治污水平。

我们要根据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特点,结合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的风土人情、环境资源及地理位置,构建一个具有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打造西南民族地区美丽农村、绿色农村,推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完善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政府应当出台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从法律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应该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突破重点,比如重点治理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等农业污染。

1.减少引种污染,需要政府、市场、经营点、农民等多方努力。由于市场具有开放性、盲目性,再加上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农作物种子经营点良莠不齐,但是买家无法辨别好坏,很大一部分会随波逐流。针对引种污染,地方政府应该制订相应的政策,对于无证经营点加以教育甚至取缔,同时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去正规的运营点购置,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

市场应该规范市場准入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种子经营点应该积极创新,多多学习和交流,提高引种技术,同时经营点的经营人员应该提高专业素养,对种子的抗病性、适宜的种植区域、环境、如何种植、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深入了解,及时解决农民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政府是市场的主要监督者,仅依靠政府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减少不良引种问题。

2.降低农药污染,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农药残留主要指农药使用后留在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及衍生物和杂质的概称。动植物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食品在加工和运输流通中都可能受到农药的污染,导致食品中出现农药残留。产生农药污染这个问题,生产者们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权产生了威胁。因此,应该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支持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品质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对农产品实行行业规范管理,开展在用农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质量跟踪调查,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

(二)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1.旅游优势。西南民族地区以特有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海内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高山峡谷、现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热等独特旅游景观。

2.农业生态旅游优势。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能够减少环境破坏。农业和生态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而且农业和旅游相结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很多地方都有油菜花,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油菜花都很出名,江西婺源被世人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每年三、四月份是婺源油菜花飘香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齐齐盛放的时候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来此游玩,这是一个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很成功的例子。农业生态旅游对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要将现代生态发展理念与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的农业发展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农村人居环境。

(三)建立统一的污染治理标准。

我们要参考国家层面的治理标准,并结合当地的污染情况,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的过程监督与多元化评价。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监管,做好事前监管与事后指导评价,比如,进行治理合同蓝本管理时需要约定好治理的总量、类别和期限等内容,保证双方得到法律的保障。我们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群众,发挥群众作用,带领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四)分区域治理。

由于西南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的农村的污染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进行分区域治理。按照污染程度划分,可以分为一级污染区、二级污染区、三级污染区。一级污染区主要指水资源短缺、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三级污染区主要指水资源相对充足、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气候条件好的区域。二级污染区则介于一级污染区和三级污染区之间。对于不同的污染区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一级污染区的水资源短缺主要是附近农业种植面积较大,农业灌溉用水较多,导致水资源紧缺,供应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植树造林的办法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由于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可以适当采取生态移民政策,降低本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级污染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风景名胜景区、水源保护区等,该区域内农村产出的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保护区的流程较短,自然降解度低,对本地的环境破坏较大。因此,对三级污染区,我们要加强公众监督,强化居民环保意识,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

参考文献:

[1]张立.借鉴东亚经验,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访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J].国际城市规划,2016(6).

[2]冯浪.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构建研究[J].乡村科技,2018,183(15).

[3]贾小梅,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6).

[4]陈远翔,等.浙江、上海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经验及对云南的启示[J].环境科学导刊,2017(3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健康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BKS009)。

猜你喜欢

治理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小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关系及治理模式的多元化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行政与自治关系问题探析
关系嵌入与风险感知对网络组织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问题与完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