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荆棘中的自我成长

2021-06-25陈丽胡碟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

陈丽 胡碟

摘   要: 本文从女性成长的视角出发,分析凯瑟琳·安·波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一文中韦瑟罗尔奶奶三次被“抛弃”的历程,通过展现她所经历的无情的背叛、如梦初“醒”、自我成长的人生三部曲,反映出女性丧失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主题,以及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 遗弃   自我觉醒   女性意识

凯瑟琳·安·波特1890年出生于南方得克萨斯州,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认为写作不是追求名利的手段,因而对写作的要求极高。她一生中撰写的作品虽为数不多,但每一部作品无不堪称佳作。波特的作品在内容情感上描写细腻,朴实中见芳华,在细节中呈现出真情,思想上展现深度和广度,文字用词上字斟句酌,风格优美。不少评论家认为她善于反映生活中人的孤独苦闷、惆怅失意与得不到理解等问题。在语言上,她既不悲愤嫉俗又不表现廉价的哀伤,而是以富有诗意的笔调含蓄地表达,使读者对人生加以思考。《被遗忘的韦瑟罗尔奶奶》这一短篇小说跳脱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打破了一概以完整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和戏剧化的场景刻画人物形象的做法,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叙述了女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弥留之际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态,从奶奶三次分别被丈夫、女儿、上帝“抛弃”的悲惨经历,描绘出奶奶的苦乐人生,体现奶奶的屈辱、坚毅和顽强。为此我们将从背叛—觉醒—成长三个方面分析《被遗忘的韦瑟罗尔奶奶》这一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和演变。

一、无情的背叛

在20岁正值青春年华时,韦瑟罗尔奶奶就被未婚夫抛弃。痛苦悲伤之际,她邂逅了年轻帅气的约翰。但是她这段理想中的美好婚姻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年之后约翰就撒手人寰。“没有丢掉任何一个孩子”——这是她认为最对得起丈夫,让丈夫引以为豪的事情。弥留之际,突然在脑顶盖处响起了一个尖锐的声音:这是受挫的虚荣心。可别让这种受挫的虚荣心占了上风啊……去勇敢地面对现实吧。60年来她一直在祈祷,希望不要再想起他,但是她看见了,看见了这挥之不去的噩梦:一个女人已经蒙上象征纯洁的白色面纱,准备好了可口的婚礼蛋糕,唯独男的没有来。突然奶奶从梦中惊醒,仿佛刚刚被命运掐住了咽喉,胸口一阵沉闷。面对被未婚夫抛弃带来的耻辱、嘲讽和丈夫离去带来的痛苦、伤感,她选择了独自承受、宽容退让,如同把它当作天上的云——从未拥有过,更谈不上失去,本来就是抓不住的,只是陪我度过一段我觉得很幸福的时光罢了,时间一到,就该放手,让这块沉重的巨石从胸口拿下。至此当初胆怯、不知所措的小女孩形象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饱经沧桑却仍然坚韧挺拔、吃苦耐劳、性格刚毅的不屈身影,这正是对波特失败婚姻的投影。

韦瑟罗尔奶奶依靠着丈夫留下的土地,独自抚养四个孩子长大成人。卧病在床期间,奶奶常常梦到过去,在梦里:她亲自打理一百英亩的土地,扎起铁丝网,雇了一个黑人孩子做帮手,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变化的只有——不断长大的孩子,老人不断佝偻的身躯和满是沧桑的脸颊。她不想让子女担心,不想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这是老人最后沉重的、无声的爱。那时孩子们没有嫌老人年迈不懂事理,常来同她商量事情:“妈妈,你精明能干,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年纪老了?!老人多么希望逝去的岁月失而复得,孩子们仍然年幼,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可是现在孩子们认为她既聋又哑还失明,都围在她身边递眼色,做着小动作。

人们就像如此,随着时光流逝常常把一些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抛在脑后,反而丢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感恩。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正是因为这样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母爱。人类需要母爱,正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的照耀;正如久旱的土地需要春雨的滋润。面对母亲无私的付出和给予,子女必须学会感恩。人不知感恩,无异于没有灵魂,如同行尸走肉,是没有感情的冰冷机器,那么世界何来温暖与慰藉?何来人性可言?四个孩子对待她冷漠绝情的态度和鄙夷、窃窃私语的行为方式无不彰显了当时黑暗社会下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恶劣。正如波特与父亲的关系一样,有着一道永远不可弥补的鸿沟。

在韦瑟罗尔苦难的上半生中,她曾在婚礼当天被未婚夫无情抛弃,出于对宗教仪式的尊重和对上帝的崇拜敬仰,弱小的韦瑟罗尔向上帝祈祷未婚夫可以出现,但是神迹没有发生,昏暗的屋里只有神父,她那虔诚的心被无情践踏,这一次的悲痛把一切都淹没了。这一悲痛的过往一直延续到韦瑟罗尔生命凋零之际,那时的奶奶躺在病床上,望着无边无际的黑暗将她一点点包围,直至把她吞没,她心底仍然在祈祷着,上帝依然没有回应。上帝抛弃了韦瑟罗尔奶奶,她也不再对上帝抱有任何希冀,不再寻求上帝的庇佑,不再畏惧被未婚夫抛弃后那羞耻的虚荣心,不再畏惧独自面对死亡。

从她一次次向上帝祈祷,由希望到失落再到绝望最后到坚强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她强大的内心,让内心更平和,不寄希望于他人。这也呈现出下层社会底层人民求助无门的无奈与悲哀,展现出社会的腐朽不堪及女性地位的卑微与渺小。面对艰难困苦,懦弱者将被磨去棱角,勇敢者更坚强。波特的笔下被上帝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形象的构建是透过人物的思想从内部展现人物性格,从而揭示真实情感。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位极具深度意识的文学家是如何将她生活时代的紧张、冲突、矛盾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协调统一的。

波特虽自幼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但是她对于宗教的清规戒律十分反感,早年她称在修道院受到的教育是“零零散散的、没有任何作用的装饰性教育”,徒有外表,华而不实。小说人物形象自然受到影响,可以说是一面自身的镜子。

二、如梦初“醒”

韦瑟罗尔奶奶在丈夫约翰还没有离世时常常幻想自己拥有着浪漫、梦幻的温馨生活,这一切都是虚假的,自欺欺人罢了。在临死之前她意识到外界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没有谁会照顾誰一辈子,那是多么沉重的包袱,所以不要轻易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时,你失去的就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加坦然。不要对任何人百依百顺,至死不变,你能顺从的、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韦瑟罗尔奶奶在生命的最后就做到了如此。她曾道,自己开销自己的用度,可不把钱白白浪费掉。因此,她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将生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控制者,她需要做的事是对人发号施令,树立威信,展现了自主独立、坚强刚毅的女强人形象。奶奶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控制着周围的人们,不再是之前的唯唯诺诺,以家为大,以子女为首的样子,她自信地把周围的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就算是面对早已死去的丈夫,她完全可以自信且骄傲地说,我不再需要你,不再把他当做唯一的依靠,当做男子汉。

韦瑟罗尔奶奶不再依赖外界的力量,也不再抱有绝望和悲观的心态,她仅剩的时光里都是希望和对生活的积极向往。她总这样认为:明天还远着呐,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到时间了,一切都多多少少有个了结;感谢上帝总是还留下些时间可以安静,这时候自己可以全面审视人生,如果有些边边角角不完善的地方还可以修整妥帖。她是坚强的,不靠医生不靠子女,自己同死亡作斗争,同上帝反抗不公的命运,面对各种磨难既不意志消沉又不怨天尤人。她深知即使向上帝祈祷也不会有任何希望,希望是自己给予的,是自己创造的,虚假的誓言、幻想并不会改变现状。自己能够做的是相信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韦瑟罗尔奶奶并不像传统女性一样,对死亡充满恐惧,相反死亡的到来让她更加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命运的制造者,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和执行者,但也是自己行为的受难者。她努力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向上帝证明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最后,她深深吸了一口气吹灭了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就认为韦瑟罗尔奶奶对待生命如草芥,这就是她悲哀的、充满艰辛与伤感的一生。波特要传达给读者的远比这要复杂。纵观波特笔下的人物,皆可以说是生活在矛盾与艰辛的世界夹缝中,不断寻求秩序和生存的意义,面对现实生活苦苦挣扎,与不公的命运相抗衡。波特产生如此写作思绪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影响,她将政治、宗教、女权运动的变化发展与冲突矛盾同创作结合起来,由小人物投射出大现象,反映出真实的历史画面。

三、自我成长

马克思曾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波特笔下的韦瑟罗尔奶奶经历了诸多生活所带来的苦难和坎坷,她变得愈加独立自主、坚强自信,就像蜕变的蝴蝶。奶奶之所以在生命终结之时拥有如此的人格魅力,不仅因为她破茧成蝶时的华丽,更因为她在蜕变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艰辛。她领悟到女性就该果断又干脆,既不耽误任何人又不消耗任何人,这也是一种自我肯定。韦瑟罗尔奶奶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把丈夫约翰当做生活的全部依靠,年轻时的韦瑟罗尔奶奶是丈夫的附属品,一切以丈夫为大;现在的她却很自信,可以说,她很骄傲,有着傲骨。在梦里她还想再次见到约翰,那时她就可以指着“活证据”——已长大成人的孩子,骄傲而自豪地说:“怎么样,我干得不坏吧?”“没有丢掉任何一个孩子。”这是对死去丈夫最好的慰藉,也是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子女身心俱疲的情感抒发。

韦瑟罗尔奶奶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单身母亲,她给了孩子们可以依靠的温馨港湾。这份坚强的母爱让孩子们如同躺在温暖安逸的温床,享受着来自四季的更替,让他们一天天长大。但是,在生命之花即将枯萎之际,韦瑟罗尔奶奶意识到美满幸福的家庭,心爱的伴侣,可爱健康的孩子并非她的全部,她幡然醒悟——每个人在人海茫茫中,都将学会独立思考人生,不要过于期望、幻想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你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经历的每一件事也许都会成为驿站,成为人生中的过客,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我疗伤,寻找最初的自己,在挫折中成长,在苦难中磨砺。韦瑟罗尔奶奶意识到女性尊严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女性要追求自由平等,有权利推翻旧社会的父权制度和教条主义,打破各种束缚和枷锁。这就是所谓的成长、顿悟抑或看破红尘俗世。年龄一大,懂得的道理越多,相信的东西越来越少,和牙齿磨损一样,既非玩世不恭,又不是疑神疑鬼,只是单纯磨损而已。懂得了透过表象看本质——女性并不是为了丈夫、孩子而存在,并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而是为了自己而存在,她们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人人皆生而平等,没有任何人可以强加意愿在别人身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须自己争取。韦瑟罗尔奶奶的觉醒给现代女性树立了榜样,给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苦难女性带去了希望的种子,那就是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女性要重新审视自我,寻找真正的本心,摆脱不公的枷锁,在观念上、行为上有所改变,走出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种种极端限制与羁绊,不再做迫害女性主体意识的传统旧思想、道德伦理的傀儡。波特在这篇作品中充分揭露了父权制度社会的阴暗和冷酷无情及人性的卑微,暗示了女性悲惨凄苦的命运,提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理应占有同等的主体地位,同样不受到任何歧视,象征性地表达了对旧的精神文化遗产的批判,迫切渴望建立一个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女性自立自强、追求自由。

四、结语

韦瑟罗尔奶奶所经历的不幸正是波特人生的真实写照。波特幼时家道中落,将自己描述为“一场打了败仗的孙女儿”,这场所谓的败仗正是南北战争,解放了套在她思想上的枷锁。加之失去母亲的打击,天主教修道院里的刻板和烦琐,更加激发了她强烈的反感,以致抛弃宗教信仰,从修道院走出,结婚,从此结束了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但这也使她同亲人,尤其是同父亲的关系产生了一道始终不能弥合的裂痕。这些心头留下的痕迹和经历都被投射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就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童年时代起就形成的人格。”对波特来说,文化的最后成果即是人格——争做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的新时代女性。

参考文献:

[1]孙铢译.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29.

[2]叶明珠.《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南方情结[D].荆州:长江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所,2018:72-73.

[3]潘澤宇.从《玛丽亚·孔塞浦西翁》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婚恋观[D].南通: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9:33.

[4]马英.从波特一生看他的女性意识[J].湖南工程学院报,2009(4).

[5]王庆华.小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凯瑟琳·安·波特的小说创作[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1).

[6]付科峰,刘俏.“你”的背叛 “我”的成长——《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成长主题解读[J].北大核心,2014(10).

基金项目:本文由南通大学杏林学院2020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名称:凯瑟琳·安·波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塑造探究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关于美狄亚身上存在矛盾的解读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