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2021-06-22吴锋潘英杰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

吴锋 潘英杰

摘 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文化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在2020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出现断崖式下滑。进入后疫情时代,虽然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在稳步复苏,但不同文化业态的复苏情况也差异明显,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众多不确定性,以陕西为例,传统的线下聚集文化业态复苏缓慢,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下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逆势快速增长。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后疫情时代

中图分类号:J21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2.018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 in Post Epidemic Era

——Take Shaanxi as an Example

WU Feng,PAN Ying-ji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New media,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China)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2020, the sudden development of COVID-19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although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all regions are steadily recovering, the recovery of different cultural formats is also differen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still facing many uncertainties. Taking Shaanxi as an example, the traditional Internet plus culture has been recovering slowly; operating income and operating profits have declined sharply; and the new cultural format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has been developing vigorously. The business income and operating profit have  grown rapidly against the trend.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new format ; post epidemic era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TFP(总产出量和总投入量的比率)的增长被视为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然而,在新冠疫情剧烈的外生冲击下,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时空流动出现暂时性停滞,大批行业在较长时间处于无劳动投入、无产出的状态,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条件的商品经济发展严重受挫[1]。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其产业形式以会展、演艺、娱乐、参观等线下聚集业态为主,因而受疫情影响更为严重。特别是2020年一季度,各地的文化旅游全面停止、夜间经济取消、线下娱乐关闭。2020年下半年,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一方面,部分地区的疫情反弹和反复,使文化产业复苏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疫情常态化使文化产业发展“危”中有“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机遇,线上需求的剧增使得网络视频、直播、游戏等产业蓬勃发展,主流游戏产品的日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时长都出现明显上升,用户介入内容生产的时点明显提前。[2]

一、“后疫情时代”及其特征

笔者所说的“后疫情时代”,是指新冠疫情在中国大陆得到控制以后的较长时期。这是以2020年4月8日“武汉解禁”为标志的。这段时期,虽然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感染和确诊情况在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各种复杂因素,局部地区仍然会不定期出现疫情反弹和反复;经历了严重的疫情影響之后,人们的消费方式、娱乐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受到严重影响,国际经贸秩序也面临修复与调整,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化趋势加快。

二、后疫情时代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优势独特。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主要发展指标增速均居全国前列。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文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由于陕西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以线下聚集业态为主,因而受疫情影响更为严重。面对疫情冲击,陕西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陕西省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好于预期,新型文化业态增势喜人,但需要重视营业利润大幅下滑、小微企业复苏缓慢等问题。

(一)规上企业数量增加,但增速明显放缓

2020年,在新冠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多重影响下,陕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不减反增,但增幅明显放缓。2020年末,陕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1570个,较2019年末增加了26个,同比增长1.7%,比上年同期18.9%的增速下滑17.2个百分点。

从产业类型看,文化服务企业108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个,同比增长1.6%;文化批发和零售企业28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同比增长4.5%;文化制造企业209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个,同比下降1.4%。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文化企业35个,比上年同期减少5个;中型文化企业18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小型文化企业11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22个;微型文化企业207个,比上年同期减少204个。

从区域位置看,2020年末,关中地区的规上文化企业1110个,占全省的70.7%;陕南地区的规上文化企业319个,占全省的20.3%;陕北地区的规上文化企业141个,占全省的比重只有9.0%。

(二)营收增速快于全国,大型企业表现强劲

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33.6亿元,同比增长3.5%,比全国平均水平2.2%快1.3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文化企业韧性较好,在疫情和复杂环境影响下依然表现强劲,以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易点天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人行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达到98.0亿元、62.7亿元和24.1亿元,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50%,是带动陕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020年,陕西大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7亿元,同比增长23.2%,中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1亿元,同比增长13.4%。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型文化企业和微型文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从营业收入看,小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8.4亿元,同比下降7.6%,微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3亿元,同比下降22.9%。从营业利润看,小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8.2亿元,同比下降3.6%,微型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2.7亿元,同比下降36.2%。

从区域位置看,由于陕西的文化资源、商业资源和人口资源都集中在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为代表的关中地区,因而,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关中一枝独秀、陕南和陕北十分薄弱的不均衡局面。数据显示,2020年,关中地区规上文化企业的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接近九成,而占全省面积超过70%的陕南和陕北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只占全省一成。具体看,2020年关中地区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2.3亿元,同比增长3.4%,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89.2%;陕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82.8亿元,同比增长3.9%,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8.0%;陕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4.5%,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有2.8%。

(三)“互联网+”迎来机遇,新型业态逆势增长

数据表明,在疫情期间,传统文化和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迥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文化产业带来严重冲击,但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新契机。线上文化领域涌现出许多新型业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字阅读、数字音频、数字游戏、在线教育等打开新空间,迎来新机遇,迈上新台阶[2]。2020年,陕西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1.2亿元,同比增长39.6%。其中,互联网搜索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420.9%;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65.2%;互联网其它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3.1亿元,同比增长50.6%;互联网广告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4.8亿元,同比增长27.4%;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5.0%;动漫和游戏软件开发实现营业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23.5%;动漫和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12.7%;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实现营业收入0.7亿元,同比增长12.1%。互联网游戏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9.5%。

(四)营业利润大幅下滑,应交税收严重萎缩

受新冠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环境影响,陕西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营业利润和应交税收双双大幅下滑。2020年,全省1570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合计实现营业利润仅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3亿元,同比下降27.1%。按产业类型看,由于演艺、展览等线下聚集业态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领域,因而文化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利润下降幅度最大。2020年,陕西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15.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8亿元,同比下降39.3%;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实现营业利润3.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亿元,同比下降23.2%;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利润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亿元,同比下降12.7%。2020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应交增值税10.1亿元,同比下降24.2%。按产业类型看,文化服务业应交增值税5.8亿元,同比下降27.8%;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应交增值税0.6亿元,同比下降3.5%;文化制造业应交增值税3.8亿元,同比下降21.3%。

三、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特别是2021年初河北和黑龙江的疫情反弹,使各地又面临着双线作战的压力:既要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反弹,争取全面胜利;又要以全局视角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经济[3]。因此,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有众多不确定性。

(一)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大部分大中型文化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有国资背景,其业务来源相对稳定,因而抗风险能力较强。小微文化企业则以民营为主,不仅业务来源不稳定,而且大多都是线下聚集业态,因而受疫情冲击非常严重。以陕西为例,2020末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70个,其中小型文化企业和微型文化企业合计1349个,占比高达85.6%,接近九成。受疫情影响,2020年陕西小微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30%,处于亏损状态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占比高达53%。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悄然改变,小微文化企业将仍然面临刚性支出高昂、收入锐减和信心受挫等众多困难[4]。由此,各地在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时,应结合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多、占比大的现状,针对小微文化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将政策扶持力度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及时化解小微企业经营困难。

(二)大力支持文化新业态发展

新冠疫情对文化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和内容,加快了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互联网化升级,加强了文化内容的品质提升,加剧了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给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以陕西为例, “互联网+”文化新业态在疫情期间发展喜人,不仅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大幅增加,有4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幅超过100%。其中,互联网搜索服务行业从业人员114人,同比增长311.4%;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从业人员303人,同比增长225.8%;互联网游戏服务从业人员305人,同比增长187.7%;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从业人员251人,同比增长107.4%。面對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各地应抢抓机遇,及时出台相关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一批新业态特征明显的文化骨干企业,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增量。

(三)全力打造区域性文化“IP”

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是IP商业化和商业IP化,将头部IP从文化消费延伸到旅游消费、延伸到教育消费,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IP”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整体品牌打造,也要注重个体品牌打造,同时增强系统性、连贯性、协同性和耐性,以及必要的情怀坚守和内在深刻的匠心支撑[6]。后疫情时代,面对新机遇和新要求,各地相关企业和文化管理部门应认真思考和谋划后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强政府团队、科技和产业团队、第三方专业团队的协作配合,深度挖掘本地区潜在“IP”和潜力“IP”,高品味、高层次打造独具区域特征明显的文化“IP”,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四)加快线下聚集业态的转型升级

疫情不仅限制了人们的群聚消费,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外出远行消费,因为任何公共场合包括公共交通工具都存在疫情传播、交叉感染的风险。与此同时,在发展不明朗的疫情常态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呈现新常态——线上娱乐与生活、线上办公与学习、线上展览等需求持续增长,因此,每个行业都应根据现实转型升级[7]。以陕西为例,目前的文化业态是以兵马俑、大雁塔、钟楼等为代表线下名胜古迹游览,加之以“长恨歌”和“驼铃传奇”为代表的线下演艺观赏,这些以线下聚集为特征的文化业态,受疫情、治安、天气等特殊因素影响较大,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存在众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给陕西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众多阻力。由此可见,各地的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应该未雨绸缪,提早谋划线下集聚性业态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强精品线下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文化业态创新,扩展线下聚集文化业态的多元化营收模式,力促线下聚集业态转型升级,确保文化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新基建”项目备受青睐,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的矛盾问题,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基础设施将为A1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的商用发展提供助力,推动基础设施的技术迭代,助力文化产业应用场景的智能化发展。后疫情时代,各地区应紧紧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尽快补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短板,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架桥开路,助力文化产业迭代升级。

(六)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水平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色文化资源众多,但大多地区对文化资源要素的挖掘深度和开发水平有限,内涵提炼和有效利用程度不够。以陕西为例,现阶段的众多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十四五”期间,以陕西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欠发展省份,应借鉴学习巴黎、伦敦、北京、上海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水平和能力,在文化创意方面下功夫,加强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层级,推动优势文化资源向产业化、品牌化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兵,李琳.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及应对[J]. 现代经济探讨,2021(2):1-8.

[2]葛澍,滕连泽,等. 浅析疫情背景下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J].经营管理者. 2020(12):82-83.

[3]金元浦. 疫情迫文化产业发展寻新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20(3):1.

[4]王文姬.新冠肺炎疫情对江苏文化企业发展的影响[J]. 文化产业研究. 2020(2) :300-311.

[5]李宁. 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着力点[J]. 人文天下,2020(7):84-88.

[6]盘剑. 疫情下的文化消费转型与文化产业升级[J]. 杭州(党政刊),2020(9):52-53.

[7]单增.后疫情时期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潜力[J]. 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4):156-160.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收稿日期:2021-03-28

作者简介:吴锋(1977-),男,湖北郧西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高校新型智库“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舆论引导,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潘英杰(1984-),男,陕西咸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传播学与金融投资。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