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2021-06-22张树江迟习军刘新宇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深度学习

张树江 迟习军 刘新宇

[摘 要]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探索国家出路,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和分割世界的步伐,致使中国边疆危机不断。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人民仍需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不懈斗争。

[关键词]深度学习,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1)09-0067-06

1840—1900年的60年间,西方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制造边疆危机等手段,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讲述的正是国人面对如此变局的因应:自下而上的民族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自上而下的新政变法——从洋务新政到维新变法,叙写了一段中华民族强国御辱和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悲壮历程。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此课需要学生了解在屈辱与阵痛的刺激下,在抗争与探索的反应中,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与上升中,历史也在孕育着从帝国走向共和的社会基因: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因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而以悲剧收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导的洋务新政,因“中体西用”之弊未能达到强国御侮之目的,但迈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随着中国边疆危机不断加剧,传统阶层的探索逐渐落下帷幕,成长中的新兴阶级正在酝酿新的救亡图存运动。

导入:展示表1,猜人物姓名。

设问:科考不中者何止百万,为何“人物一”不做顺民却揭竿而起?考中进士者年均上百,缘何“人物二”未泯众官而大放异彩?这是个人异化还是时代激变的结果?

设计意图:以猜猜看的形式初步调动学生兴趣,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积累,很容易通过籍贯、典型事例猜出二者为何人。洪秀全和李鸿章的人生经历,对比鲜明,但亦是时代使然,以此激发学生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思考,可为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一、国人探出路:

從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1.农民的抗争:天灾人祸下太平天国的神剧和悲剧

关于太平天国,学界研究愈来愈走向纵深。围绕太平天国时期国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关系,农村政权和乡官成分,太平天国的文化、思想和工商政策,《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以及相关人物的评价,太平天国抗击内外敌人的业绩,与各地各民族反清起义的关系,等等,学者们纷纷发表论著,从而极大丰富了人们对太平天国史的了解和认识。①具体到中学教学,到底要怎么讲、讲什么、讲到何种程度?在课标的规定之下,教材的叙述体系是大变局下各个阶层的应对及结果(局限性),那我们的教学就应聚焦于此,不需探究更多细节,而应着重了解太平天国的性质及大势。

材料1: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是个“四不像”政权:是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政权,是基督教神权,是空想的乌托邦政权,是等级森严的封建政权。②

设计意图:唐先生对太平天国性质的判断高度精练,亦具客观性,用在此处非常贴合课标要求。这个问题旨在上承导入部分的洪秀全“揭竿起、建天国”,从纵向上比较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特点,从横向上联系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和“西学东渐”的影响,调动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其构建联系,以大时空视角认识历史。在传统基因天灾——两广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祸——清政府统治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在时代激变下的列强侵略和“西学东渐”影响下,多次科考失利的洪秀全结合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底层民众于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接着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上演了一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雄踞江南十几载,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习西方,沉重打击清朝反动势力的神剧;“四不像”也解释了其领导体系混乱、发生争权夺利的内讧“天京变乱”,目光短浅大搞特权腐化享乐、难改封建等级旧制,最终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悲剧。

探究问题1:结合下列材料和教材,试析为何人们把太平天国政权描述为“四不像”政权?是哪些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造就了它的“四不像”?

材料2:洪秀全使用过的“太平玉玺”照片

材料3:玉玺文字应读为:一个玺名———太平玉玺;十句玺文———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天王洪日/主王舆笃/救世幼主/真王贵福/八位万岁/永锡天禄/永定乾坤/恩和辑睦。⑤

设问:皇帝的玉玺象征皇权,多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言,“太平玉玺”亦可视为洪秀全政权的象征,但又与传统玉玺不同,“太平”“救世”“福”“定”“和睦”等非传统字眼,缘何出现在玉玺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具体问题的分解,降低学生理解史料的难度,引导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同时进一步观察太平天国政权的“四不像”,加深对“四不像”政权中的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政权和空想的乌托邦政权的理解。

在天灾人祸和外来侵略的背景下,中国底层百姓对安稳、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被无情粉碎,因而才有科考失意的洪秀全率领民众揭竿而起,力图推翻清朝统治。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①以此否定封建土地私有,力图构建理想的“大同社会”,这体现出该政权是一个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政权。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关于财产分配的绝对平均方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虽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却不具备实施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实施过,具有空想性。所有这些,反映出该政权是一个“乌托邦”政权。

设问:玉玺上的“上帝”“基督”等字眼,又说明了什么?

材料4:我国帝制时代的贫家子弟想侥幸科名,原是一个全家乃至阖族的投资事业。往往阖家把微薄的资产和集体的希望都投在一个聪明男孩的身上。一旦他榜上有名,连科及第,则阖家也就鸡犬升天。可是相反的,如在科场上一再失意,名落孙山,则其打击之沉重,也是超出人想象的。②

材料5:洪秀全第一次赴广州应试落第之后,1836年二十三岁的洪秀全再赴广州应试,这一次仍然失败了。但他却在广州龙藏街遇见了两个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一套《劝世良言》。……该书把《圣经》的某些要旨用中国文化的若干内容加以附会诠释,作为通俗的布道小册子发行。洪秀全把它带回乡里,稍一游浏览目录便搁置书橱。1843年,“秀全教馆于离本乡约三十里之莲花塘之李敬芳家。时在五月,其表兄李某一日参观其书馆,偶于其藏书中抽出《劝世良言》,随问秀全其书中内容,秀全答以不大知道。……李乃向其借取回家,以便暇时浏览,秀全许之”。李氏读全书之后,还诸秀全,即谓此书内容奇极,大异于寻常中国经书。秀全乃潜心读之遂大觉大悟。③

设计意图:使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借此指向对“基督教神权”的解读。便于学生理解史料“太平玉玺”和“四不像”政权中的宗教神权因素。洪秀全在多次科考失利下,深受刺激,他梦见了上帝,认为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被派到人间来降妖除魔。几经研读《劝世良言》,洪秀全以上帝为中心创立了“拜上帝教”,借以发动农民起义。假托宗教以鼓动群众,在中国历代并不罕见。洪秀全后来自称天王,建立的政权是“天国”,同时构建起一整套政教合一的组织模式,这体现出其政权的“宗教神权”性质。

设问:玉玺上的“天王”“真王”“幼主”“万岁”等词,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玉玺本就是皇权的象征,而反封建的洪秀全称天王、封诸王、定幼主,定都天京后诸王建豪华王宫、大搞特权,甚至发生了争权夺利的内讧——天京事变,这些都体现了其“封建化等级政权”的性质。设问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四不像政权”中的“封建化等级政权”性质。这样,在史料研读和故事浸润中,使学生渐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史佳境。

“四不像”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最终失败的必然结局。

然而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不是清政府的正規军,也不是列强的洋枪队,而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官员组建的地方团练——湘军和淮军等,于是湘淮系官僚集团由此崛起,中央权力下移,这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到来。

2.地主的探索:内忧外患中洋务运动的自救与现代化

探究问题2: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此,我们应作何理解?

设计意图:洋务运动的兴起及成果,初中教材已阐述得比较清楚。通过该问题的提出,意在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的结果及历史局限,引起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材料1: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①

材料2:李鸿章也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②

设问:依据材料探究,购炮试造最初为应对何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对以上两则史料的阅读,了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动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目的,进而分辨何为“有心”,何为“无心”,探究洋务运动“有心栽花”的主观动机,即“剿发逆”“勤远略”。

设问:从纵向看,“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纵向对比,意在观察历史的延续性,延续中有变迁。二者都是地主阶层应对危机的主张,呈现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以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主张通过学习外洋器物,以“剿发逆”“勤远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这恰恰是对20年前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付诸大规模实践。

设问:在这场历时30余年的自救运动中,洋务派究竟做了些什么?如何正确理解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

材料3:北洋舰队于1888年正式建成,被称为亚洲第一水师。拥有主力战舰25艘,多数战舰购自外国,也有部分产自福州船政局等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③

材料4:许多学者依据北洋舰队的覆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认为洋务运动破产了。而有些学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指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战争前先后创办了近20个军事企业、近170家民用企业;铺铁路线360多公里,架设44条电报线长度超过1万公里;新式学堂培养了大批科技、军事、翻译人才,留学生不仅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民主思想;总理衙门的设置,驻外公使的派遣,使中国外交呈现出新景象;洋务派的近代工业也雇用了数万工人;主张学习西方,“重商”“商战”“富国强兵”等洋务思潮,冲击了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启迪人们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勇于探索,迈出更大的步伐。④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解读材料,然后在充分讨论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从而知道洋务派为挽救统治危机而采取了涉及军事、经济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措施以“栽花自救”。有关北洋舰队的描述,也为后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二是使学生理解洋务运动从主观动机上看,未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所以,洋务运动破产了。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使中国军事、工业、外交、教育等走向现代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没有破产。据此通过“栽花难自救”和“插柳促现代”的形象比喻和问题设计,降低学生对洋务运动评价的认知难度,同时理解这场运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背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能站在当时的时代对洋务运动抱以理解之同情。三是通过对相关图片和文字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意识和史料实证素养。

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受限于“中体西用”思想,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进行小修小补,其失败是必然的。然而这种尝试,却顺应了当时世界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发展的潮流。

二、列强致国殇:

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局

1.边疆危机:北陆南疆,列强粉墨登场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受到沉重打击的清王朝也于19世纪中后期开展了“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正当中国的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步伐,致使中国的边疆形势骤然紧张。面对日趋严重的边疆危机,1876年,左宗棠抬棺西进,挫败英俄、收复新疆,洋务运动“初考”获胜;1883年战起越南的中法战争,中国虽胜而败,洋务运动“再考”勉强及格,但福建水师几乎覆没,也敲响了中国海防告急的警钟。然而,在接下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泱泱大国竟然未能抵挡住弹丸小国日本的进攻,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运用《中国边疆危机形势图》,引导学生在时空联想中理解西方列强扩大侵华的时代背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危机与应对,构建起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内在联系——即自强运动是否起到了抵御外侮的作用,一来观察其影响(局限性),二来唤起学生的忧国爱国之情。

2.甲午之役:洋务维新,中日首场较量

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中国和日本,在内忧外患的相似背景下,分别通过开展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试图实现各自“富国强兵”的目标,这场甲午中日战争就成为检验二者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日本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就暴露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最终发动的这场战争更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日间的首场较量最终以北洋舰队的“灰飞烟灭”和中国的惨败而宣告结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初中教材已对甲午中日战争有相当程度的认知,故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影视或地图材料,以大时空视角对比回顾这场战争的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做好教材知识的详略取舍,以更好解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分析这一深度学习目标。

探究问题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到底何在?

材料1:1894年4月,李鸿章在上奏中特别提出: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而中国自1888年(北洋舰队建立)后,未添一船,深虑日后难以为继。①

材料2: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战役中投降后,广东水师写信给日军,请求返还广丙号,说这艘船隶属于广东水师,这场战争和广东没有关系。各国士人听说后没有不笑话的,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话正代表了当时各省封疆大吏的真实想法。②

材料3:明治维新后到甲午战前,日本间谍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国,甚至包括遥远的新疆。他们很多都受过建立在上海的间谍学校的培训,其中有青年、有老者,有教授、甚至有和尚,而活动经费有的来自军部,大多来自日本民间商人的赞助。他们在中国上山下乡调查研究,比大清朝野更了解中国。③

材料4:早在1870年前后,俾斯麦看到的景象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后做根本的改造;而到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①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围绕中日双方战争前后情况材料的对比分析中,让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胜负的背后,不仅是国家间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彼此综合国力的较量,包括战争准备与动员、人心向背、经济发展、外交策略和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所以,中国的战败其实从中日双方开启西学之路时就显露端倪,以此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瓜分狂潮:民族危亡,敢问路在何方?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晚清政府的外强中干,也深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7年,从德国强占胶州湾开始,西方列强纷纷通过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手段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危险,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地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时局图》),直观凸显列强瓜分狂潮下中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唤起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本课小结:国难当头,中国从来不缺英雄:19世纪中后期,反封反侵、建立天国的洪秀全,大兴洋务、匡扶清室的李鸿章,抬棺西进、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身先士卒、大败法军的冯子材,与舰同沉、壮我军威的邓世昌,武装抗日、捍卫台湾的刘永福等。一个国家有英雄才有希望,有英雄才能复兴。然而,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天国难建、太平未現、英俄法趁机侵略边疆,洋务破产、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势如此,国难如是,时代呼唤中国出现更多新的英雄,来探索新的救国道路,来改造艰难的时势,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设计意图:通过以“英雄的抗争探索”为主题的小结,串起本课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探索国家出路与列强侵略不断加剧的主线,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同时为进入下一课的新英雄、新探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小 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体构建上,我们既注意开头部分与前一课内容的衔接过渡,又注意结束部分为下一课的教学埋下伏笔,以此突出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思路上,根据教材内容,用“国人探出路”为主线,分别讲述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用“列强致国殇”串联起19世纪中后期列强制造的一系列边疆危机,特别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

为突破重难点,我们设计了三个探究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引用了适量材料;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到了材料选取的多样性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最后结束语部分,还试图通过英雄人物的抗争探索排比,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和总结升华的效果。

以上就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构想和意图,当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们愿在新版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继续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简介】张树江,中学高级教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迟习军,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教研室副主任。

刘新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深度学习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从家国情怀角度再看李鸿章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