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21-06-21许本洲程小青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职业教育

许本洲 程小青

编者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指出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2018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从省级层面对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等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产业学院集产、学、研、创、用于一体,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南京职业学校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产业(专业)学院,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产业(专业)学院。近几年,这些产业(专业)学院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效。我刊由此选择了几所较为典型的产业(专业)学院,从平台打造、课程建设等方面分享建设中的经验和思考,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产业学院提供借鉴。

【摘 要】从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的创新实践入手,阐述了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的整体模型框架、价值及意义、运行机制等。构建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目的在于打造企业、学校、科研院所、政府四方利益共同体,打通产业学院内外循环系统,解决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办学定位不明晰、办学特色不明显、产学研政利益共同体及运行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等问题,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元育人的生动格局。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政;产业学院;E型双循环;产业联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9-0044-06

【作者简介】1.许本洲,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1500)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2.程小青,江苏中磬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1000)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农业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体目标。但在具体的落地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各方力量难以协同、推进困难的状况。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通过构建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教融合进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

一、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中的价值及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产教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南京市教育局、六合区人民政府、江苏中磬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推动下,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集产、学、研、创、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了与“产”俱进的专业群,打造了多样化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多元合作办学、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如何明确办学定位和育人特色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需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精准定位:一是针对产业链、创新链与产业学院主导的专业群如何对接进行定位;二是针对产业学院要承载的产、学、研、创、用等功能进行定位;三是针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育人特色进行定位。办学定位是产业学院实践发展的方向指导,办学特色是产业学院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目前情况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定位准不准、亮点多不多,还面临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二)如何建立产学研政利益共同体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由学校主导建设,产业学院办学的相关政策、制度、运行机制也基本是由学校制定,如何避免仅仅站在学校的利益角度来思考问题,加强对政府、园区、行业企业的深入了解,制定出兼顾多方利益且具可操作性的运行制度和方案是产业学院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如何建立组织和运行机制保障

产业学院需要整合“产学研政”四方的力量参与到产业学院的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各项工作中来,需要建立跨团队的组织架构,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模型框架和作用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构建了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通过明确产业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建立组织、运行与保障机制,形成产学研政命运共同体,以此来面对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一)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整体模型框架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以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为载体,由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牵头,集合了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南京六合文旅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等60多家产学研政單位的力量,形成了开放型智慧农业产学研政合作平台。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是一个跨界融合的综合服务平台,整体模型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以产业联盟为运行载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内循环系统(联盟内),另一部分是外循环系统(联盟辐射区)。内循环系统中以“产业联盟”作为“产”“学”“研”三方联结的基础,发挥着统筹、协调和服务功能;“产”即会员企业,是服务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居于平台中部核心位置;“学”即学校,是服务平台的主导力量,居于平台底部的基础位置;“研”即专家委员会,是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输出者,位于服务平台顶端位置。以上四方构成一个大写的“E”型结构,通过建立实体化运营机制,形成产学研跨组织内循环体系。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外循环部分由“政产学研”四部分组成:“政”即政府,是服务平台的外部宏观力量,为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产”即产业,联盟外企业,为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外部实践机会;“学”即教育,联盟外学校,为服务平台提供产教融合实践参考;“研”即科研院所,为服务平台提供专家支持。这些与E型产学研联盟形成紧密协同的外循环格局,通过内外双循环的互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二)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作用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通过打造跨组织的服务团队,建立产学研政利益共同体及运行保障机制,实现优势资源在各方之间的高效流动、共建和共享,进一步促进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明确办学目标,形成育人特色。

1.聚焦区域产业,明晰办学定位。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通过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集聚了南京市及周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企业、蔬果生产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共38家。学院通过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在多方沟通互动中逐步明确了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特色的目标。在专业群的设置上,紧扣区域产业特色,以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运与营销、观光农业经营三个专业为主,逐步形成集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和农业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农村一产、二产、三产的专业链和专业群。

2.通过群体影响,实现资源共享。

彼得罗夫斯基在他的《集体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以活动为中介是集体形成的因素,它决定某群体可能从属的类型并产生大量的人际关系现象(集体成员自决、价值定向一致、群体有效情绪认同、参照性等)。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建成后,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对产业联盟内的科研院所、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等单位的科研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联盟内农业生产、休闲农业、农业科技等不同农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平台通过树立共同的目标,建设多触点沟通,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形成群体影响,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成员单打独斗,减少了产业学院工作推进中的难度。

3.激活内在动力,形成保障机制。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通过建立跨组织的合作团队,形成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以及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增强产学研政各方对各类社会角色的认知和认可,通过一定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合作分工来激活政府、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内在的需求动力。在此基础上,成员间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形成稳定的E型内循环体系和广阔的外循环系统,实现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内外双循环系统的良性互动。

三、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内外循环运行机制构建

(一)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内循环运行机制构建

1.建立广泛包容和紧密耦合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运行的基础。作为不具备行政隶属关系的组织架构,为了保障顺畅运行,服务平台需要具备广泛包容性,能够代表产学研政四方诉求,还要具有紧密耦合关系,保障产学研政四方诉求实现。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牵头筹建的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作为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的运行组织,涵盖了68家涉农学校或农业及农业科技企业,联盟会员大会为联盟最高决策机构。联盟理事会为联盟工作机构,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创新发展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处理联盟日常工作,是会员紧密耦合的关键,由联盟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的骨干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为联盟发展提供政策、方略、技术、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专业建议和支持。创新发展委员会负责为成员单位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提高智慧农业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智慧农业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提供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创新发展委员会最大限度集中了产学研政四方的代表和优势资源,成员由政府、科研院所、学校、企业专家等组成。三个子机构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同时又互为补充,专家咨询委员会侧重于联盟外循环,创新发展委员会侧重于联盟内循环,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内外循环的顺利运转。会员单位、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创新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具有广泛包容性,涵盖了68家单位会员和48位个人会员。联盟的共同发起单位有20家,发起单位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互動交流。

2.建立具有共同价值观的跨组织团队。

秘书处作为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的日常服务机构,起着统筹协调的作用,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运行的关键。秘书处成员要体现多样化,能够理解和代表产学研政四方的关注点和需求;要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团队使命感和服务精神;要具有高效的执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具备奉献精神,因为很多工作都是义务服务,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只有具备了上述这些能力和品质,秘书处团队才能在产学研政服务平台运行中起到承上启下和联结内外循环的作用。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的秘书处是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推动产教融合的意愿,这些都对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的工作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3.树立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共同愿景和目标。

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的宗旨是职教兴农、振兴乡村。联盟的愿景是综合协调政产学研各方资源和优势,发挥职教强农富民作用,促进智慧农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助力赋能。联盟的目标是围绕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要求,开展乡村专业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智慧农业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通过这些共同愿景和目标,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让产学研政四方拥有共同的方向和使命。

4.建立多触点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机制。

为了避免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的空壳化和僵尸化,必须建立多触点、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机制。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拥有三大沟通服务平台:联盟官网、联盟公众号、联盟工作群和联盟微网站。联盟公众号主要用于及时发布最新的联盟动态、联盟活动、行业资讯等;联盟微网站主要用于联盟成员展示、直播课程、活动开展、视频教学等;联盟官网涵盖了联盟公众号和联盟微网站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农业培训、劳动教育、人才招聘”等功能服务模块;联盟工作群是信息实时分享和沟通的平台,以上沟通交流平台均由秘书处专人负责运营维护。虽然是跨组织的融合团队,但是秘书处每月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制订月度工作计划,定期组织考察、培训、交流、研讨、课程开发等互动活动。联盟活动的地点和承办单位采取轮流制,由秘书处负责整体协调和组织。

5.构建立体化的服务平台和利益共享机制。

产学研政服务平台要为产学研政四方打造立体化的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为成员打造了“劳动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平台”“实习就业招聘服务平台”等多层次的服务内容。服务平台在打造过程中进行了利益共享机制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产学研政各方的利益诉求。劳动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包含劳动教育教材开发、劳动教育VR体验、劳动教育校内基地、劳动教育校外基地、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等。联盟内学校从中收获了教学资源、教学基地及师资能力提升,联盟内企业从中收获了知名度、流量及潜在客户。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在学校和企业间建起了沟通服务的桥梁。秘书处通过定期沟通和走访机制,发现企业人才招聘和技术服务需求,通过精准匹配的方式,将这些需求反馈给学校或专家委员会,同时提供必要的外部资源支持。通过平台服务,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三方拓展了合作渠道,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合作效率。通过平台的牵线,校企双方正在积极进行“共建、共管、共享”实践基地的尝试,利用企业或学校的闲置资源,打造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技术积累及技能比赛于一体的混合所有制实践基地。

6.树立先行先试典型,形成“领头羊”效应。

树立典型和打造标杆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在筹备过程中,联盟理事长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大胆尝试,积极突破,打造了“校园微耕”校企合作品牌,形成了“礼、传、耕、工、食、创”体悟式“劳动六艺”教学模式,在联盟成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联合联盟成员及南京六合区政府深入推广资源、信息、成果、实践模式,使劳动教育丰富化,实现“现代技术+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

7.营造“愿者上、能者上”的组织氛围。

为了激发产学研政E型组织的活力,让产教融合工作落到实处,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力戒“大而散”,力求“小而精”。无论是联盟大会会员、专家委员会成员还是联盟秘书处工作人员,“有意愿”或“有意愿、有能力”为平台服务的,平台将给予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对于“有能力无意愿”或者“无意愿也无能力”的,将通过各种评价机制,逐步将其淘汰出局,从而营造出“愿者上能者上”的组织氛围。

(二)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外循环运行机制构建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外循环系统主要针对服务平台外部的一些组织和机构,如各级政府、科研院所、联盟外学校和企业等。外循环系统是内循环系统的延展和拓宽,具有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

1.拓资源补短板,为内循环储备力量。

产学研政服务平台需要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短板。智慧农业产学研职教创新联盟在筹备期间,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共走访农业企业60多家、科研院所20多家,虽然部分单位因各种原因未能加入联盟,但是作为联盟的外部力量,为联盟的内循环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如联盟与荷兰朗廷学院合作,引进、融合国际先进的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完善了涉农专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

2.找政策搭平台,助推外部环境改善。

政府在整个产学研政服务平台中起着指导作用。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等的引导和支持,使产学研政服务平台能够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产学研政服务平台须加强国家、省、市、区等各级重要政策文件的学习,紧跟政策步伐,在政府与联盟之间建立沟通协作的桥梁,共同开展活动,助推产教融合大环境的改善。比如,由联盟牽头,开展“百名农村电商带头人”公益直播助农活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考察等。

3.抓典型强宣传,增强平台影响力。

产学研政服务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和事件,宣传农业大政方针对教育的支撑,宣传会员单位的典型人和事。内部和外部宣传途径合作协同,使联盟各成员找到了归属感。通过宣传互动,让联盟成员感受到产教融合的意义,这些外部影响力的构建,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组织和单位加入产学研政服务平台。

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通过实体化运营机制,构建稳定的E型产学研内循环体系和以政府为主体的外循环系统,消解了产业学院以往单打独斗中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增强了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获得感,为政府的宏观政策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为产教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的实践范例。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看到,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的实践才刚刚开始,产学研政服务平台如何助力产业学院课程开发、现代学徒制推进、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等还需深入研究和实践。希望更多志同道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产学研政合作伙伴参与其中,以海纳百川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共同践行和完善E型双循环产学研政服务平台模型。

【参考文献】

[1]张德成,陆宇正,丁玲丽.大职教理念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路径探析——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2):6-10.

[2]刘周海.基于产业学院“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建构研究[J].高教学刊,2020(4):193-196.

[3]刘菊.关于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9):114-115.

[4]史方平.中职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8(28):50-53.

[5]张顺,陈海鹏,张云化,等.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3):4-7.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职业教育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