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与“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2021-06-20燕道成蒋雪旻

教育传媒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跨界人才培养模式

燕道成 蒋雪旻

【内容摘要】“跨界”与“融通”作为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着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专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本文指出目前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性太强导致的学科视野和培养路径的“专业化”或“窄化”。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融通”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新文科建设思路的有效践行。

【关键词】新文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就科技和创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应“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①人才培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障,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建设步入新轨道,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高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刚需,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新文科”正是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而衍生出的新理念,并进而发展为最具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模式。网络与新媒体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媒介融合与科技变革的背景下备受关注,培养新型新闻与传播人才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中国新文科与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探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跨界”:新文科的核心理念

“新文科”是在新科技革命、社会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孕育生长的一种归属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范畴。相较于传统学科而言,其更注重新技术在文、史、哲等课程中的运用,更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共享,更倾向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而探索更富创新思维的教学路径和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体系,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于2018年初开始起步。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含括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旨在提升各学科领域改革的质量和内涵,打造全领域、覆盖式、中国化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品牌,全面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型。该计划的实施为“新文科”建设与发展构建了蓝图、规划了路径、明晰了内涵,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总体而言,实现“跨界”融合是新文科最显要、最核心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跨界”。即推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文科”的首要特征在于其跳出传统文科类目固化的限制,发散性地囊括更大范围的通识内容,并致力于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联结及融合渗透,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之下推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融合发展,实现四大学科的优势互补,培育学识广博的复合型人才,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二是技术“跨界”。“新文科”之“新”在于革新传统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以前沿的、敏锐的视角调整教学模式,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教学,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教育体制的优化转型升级。5G时代的来临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到达新高度,而媒介融合也使得技术的形式和种类越发丰富,“新文科”所传递的要义就是充分利用新技术辅助教學、进一步强化技术的重要性,让技术辅助教育,让教育提升技术;三是理念“跨界”。即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应从重视理论教育转向提升精神素养。生长于高等教育新阶段、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新文科”势必紧跟时代浪潮,始终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部署,明确当下中国教育亟须变革的形势,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形势趋于严峻的形势下,培养具有高度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爱国人才变得至关重要;四是新旧“跨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最核心的是要批判继承、锦上添花。基本导向是要遵循传统文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思想指引,不能忘本,不能脱离实际,严守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在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包括教学手段的革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针的与时俱进,稳步推进新旧技术与新旧理念的融合发展,激发新文科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过于专业化”抑或“窄化”: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困境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媒介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新闻媒体行业作为应用新技术、培养新骨干、引领新思潮的中坚力量,理应肩负起顺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加快自身机制体制转型升级的责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学科中的新兴专业,成为驱动新闻人才培养和媒介形态变革的重要力量。

然而,面对时代变革和技术的更迭加快,网络与新媒体的教学体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滞后性与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太强导致的人才培养路径的“过于专业化”抑或“窄化”。许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往往固属于某一类专业或仅仅涉及某一种领域,局限了教学思路的拓展和教学资源的共享,这与新文科的理念和媒介融合的需求背道而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市场所需的新闻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摄、录、播等传统类目,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以下本文将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困境进行剖析。

(一)中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教学大纲与课程内容主要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为基础,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之以相应的实操训练,主要针对数字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现状与需求培养复合型新媒体人才。“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区别于其他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最显著特点。根据教育部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共有28所本科院校新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截至2020年,中国共有240余所院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由于网络与新媒体这一概念涉及范围较广,中国不同的高校从特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各自的培养方案。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着眼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招收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的本科学生,主要以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需要的专业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相关媒体的创意、研发、策划等部门工作,也可以从事信息采编、设计制作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传播学为基础,以新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营销与公关为核心,工作方向为新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广告、公共及社会化营销、自媒体运营等。除此之外,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制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定培养方案。由此可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呈现了富有院校特色、点面结合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势头。

(二)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数字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蓬勃生长,新兴技术和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为该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有利环境和设备支持。“新闻生产、信息传播及媒介本身就是应用先进技术的排头兵,智能化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新闻传播学科是应用型学科,也就推动其与新科技带来的新方法论、新思维逻辑产生深入联结。”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新技术领域横空出世,使得AI技术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新技术催生新生产力,为此企业正在不断寻找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有效实施该技术。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纷纷借助新技术、新平台进行转型升级,媒介融合趋势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日益明显,这无疑对新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提出了挑战——在急剧变化的业界新形势下,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新媒体企业和大面积不断细分的岗位面临的是巨大的人才缺口和滞后的运营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新文科的发展进一步响应了媒介融合的理念,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技术驱动创新,融合推进变革。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各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普遍的发展趋势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紧跟科技进步和新文科建设的潮流,开设高质量对口课程,提供完备的教学设备和开放的教学环境,破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各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打通知识体系和资源共享渠道,培养满足全媒体时代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当前中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专业性太強导致的学科视野和培养路径的“过于专业化”抑或“窄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界限的“过于专业化”。网络与新媒体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基础上注入更多新时代理念和元素,尤其是技术指向需求凸显,而这种需求大都来源于其他相关理工类专业。但就目前而言,网络与新媒体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以新闻与传播学科为主,例如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导论、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等,对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涉及很少或是仅停留在浅层教学。“依据各高校院系隶属关系数据,该专业近半数设置于新闻传播学院51.5%(121家),其次是文学院22.6%(53家)、艺术学院8.5%(20家)、信息学院1.7%(4家)和其他学院15.7%(37家)。”③可以看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固属于新闻传播学类的特征和文科性质尤其普遍,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理工类课程的引入仍然存在不足,从而进一步导致专业对口行业的固化,不利于不同业界的技术交叉推动新业态和新经济的产生。这事实上与新文科的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理念不相符合,阻碍了教学资源的流通和优势互补,也难以满足媒介融合和技术革新趋势下对于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充实和重塑的需求。

2.培养模式的“窄化”。从整体上看,中国高校的新媒体人才培养呈现三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④就目前而言,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在高校中采用较为普遍,教学内容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平衡状态,这也意味着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理论部分占比较大,实践部分占比较小,实践技能在人才培养的各项指标中占比较低,往往是老师一对多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的反馈不及时。最关键的是实践课程的数量较少,且以传统实训课程如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为主,未突出网络与新媒体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学科的特色,新媒介技术的使用并未在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和重视,如数据应用型和技术型课程的缺失。在评估时也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环节常常被挤压甚至被忽略。因此,多数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仅仅停留在观念阶段,难以进一步深入到应用和实操领域,导致知识能力的拓展空间狭隘。这种培养模式的“窄化”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探索社会建设的新路径和稳步推进新文科建设。

3.培养视野的“区隔化”。新文科背景下的现代化教育要求培养知中国、爱中国,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文科人才。现阶段中国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太过专注于“专业理论”,大多数教学内容从专业理论到专业理论,在实践形式上也紧紧围绕技能训练,目标指向单一,注重“专业特色”,忽略了通识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教学的融合。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基本都为公共课或选修课,所占学分不高,且独立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之外,在内容上并未形成有针对性的、交叉的融合教学。事实上,思政教育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缺场可能就意味着新闻传播导向和价值观的缺场,不利于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性原则,难以进一步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同时代接轨,也阻碍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如今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新媒体人才肩负的职责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和推动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以全局化视角解读国际形势和国情,具备较高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素养,利用专业所长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爱国主义和专业素养紧密结合,促成专业技能现实性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单靠专业理论主导教学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培养具有全局视野的新文科人才应成为网络与新媒体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文科作为一种新兴学科范畴和教学理念,其传递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色与网络和新媒体这一新兴学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首先,新文科的要义是跨学科教学,这与新媒体人才的跨界融合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其次,新文科主张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这也贴合了网络与新媒体之“新”以及网媒专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和媒介形态面临新一轮变革。同时,新文科生长于新时代和大变革的背景之下,其根本任务是要培育经济社会所需的新型高质量人才,这也契合了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社会市场服务指向目标。

“今天,新闻传播融入更多的科技、社交、人文因素,新闻学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发生更加密切的‘相互关联以至于‘产生转变。这种‘转变快速而复杂,令人一时难以应对。”⑤这就更要求网络与新媒体的人才培养顺应时代大势,在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更多地融入新文科思维,以新文科的先进性推动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总体来说,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融通”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最有效的践行方式。

(一)教学内容的“融通”:专业优化,学科交叉

教育部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抓手之一是专业优化,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发展新兴学科。根据统计显示,在文科类新设专业中布点数排名前八的专业中,与网络和新媒体专业存在理论和应用关联性的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互联网金融,分别共计82个和55个。在数字化、信息化和互联网空前发展的当下,大数据和网络技术成为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和5G时代的来临,使得近年来对于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得到高度关注。而新兴学科根植于新时代的土壤,不仅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还享有最新、最先进的社会资源和教学资源,从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能更加紧密贴合时代发展需求。同时,《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⑥学科交叉、文理相融是新文科的主要理念,虽然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网络与新媒体的课程内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而需融合更多的应用与技能培训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理工类专业,如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网络信息安全、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开设这类课程的必要性在于其有效地弥补了文科类专业在技能应用方面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新闻传播学科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可实现的新媒体专业技能操作的具象参考。因此,融合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交叉成为最直接的人才培养创新途径。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包含了新媒介数据分析和应用、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企业新媒体传播战略等前沿课程,融合了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学科,体现了该专业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准确把握,充分发挥了融合新兴学科对于基础教学的提升作用。

(二)教学理念的“融通”:鼓励创业,激发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是将创业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贯穿始终,因为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意、创业与创新的领域。现实表明,智媒化浪潮不可逆转,只有应时而谋、顺势而动,打造具有创新思想和创业技能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才是新文科教育的题中要义。由于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特性,在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时,应重点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等与时事热点接轨,并强化马克思主义新聞观教育。教育部提出,在新形势下,新文科建设的关键突破在于“四大讲堂”的落实,作为全国高校学生参与学习的线上课程。其中之一是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2020年的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以录制教学视频的形式邀请亲历抗疫的记者讲述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的故事,传递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这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形式的创新在后疫情时代的践行。这样的教学实践牢牢把握了当下全国乃至全球的最新形势,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和时代效用。被邀请宣讲的记者在抗疫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传递出新闻工作者和祖国人民命脉相连、要脚踏实地、既是宣传员也是战斗员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一门生动的国情大课、最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充分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用爱国情怀强基,用未来媒体创新”的教学理念,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文科和新时代背景下一种十分可行的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三)实践模式的“融通”:校媒共建,产学研融合

校媒共建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新闻人才培养“双赢”之路。这种媒体和高校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业界和学界的界限,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浅层化的局限。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为学生提供理论和技能指导,进行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引导,媒体为学生提供场地和岗位支持,实现了媒体与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完美贴合了当今社会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特色,因而被许多高校推行,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便是高校落实“校媒”共建方针的体现。

如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媒介形态的急剧变革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新媒体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填补市场的人才缺口,成为高校和媒体共同面对的问题。

(四)评估理念的“融通”: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三位一体评估即将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三者相综合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终结性评价指标。聚焦立德树人,突出职业道德。强调思政教育成效,突出体现新媒体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推动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落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虽然在新文科的理念中大力提倡增强实践占比,但新文科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推翻旧文科的思路与方法,而是要去粗取精、革故鼎新,融合传统文科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实验与考评过程中打牢学生的通识与专业基础,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上统筹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主次。核心专业课最为重要,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课程安排应始终坚持以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为基础,并开设社会学、营销学、网络心理学等拓展必修课,而在严格实行核心专业课的授课与考勤时,也应同时兼顾通识类学科的安排,如音、体、美、文、史、理、哲,除此之外,应着眼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格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真正满足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需求。实践能力作为与理论考核相区别的特殊指标,也应提升其在最终考核指标中的占比,理想状态应是实践学分也作为必修学分,并设置多类型、多渠道的实践形式,提升实践的重要程度,从而使学与做相结合的信念内化于心,尤其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

信息化和数字化成为催生新经济的重要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新文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孕育生长,影响力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愈来愈大,新文科式教学在当今各高校随处可见。而随着媒介形态的变革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空间的竞争从根本上变成了人才的竞争,高校的人才培养压力与日俱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新生力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当今社会需要的媒体人才是复合型、全方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处于新文科背景之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开放性学科,更应牢牢抓住新文科提供的契机,以更加具有前瞻性、宏观性的视角探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培育卓越融媒体人才的新路径。

注释:

①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大观园》2020年第19期。

②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国编辑》2020年第10期。

③安珊珊:《建制激增、学科互渗与课程互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结构性特征与关键问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8期。

④刘体凤:《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析》,《视听》2018年第9期。

⑤曹丹:《“新文科”视域下广告学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艺术与设计》2020年第6期。

⑥白贵、杨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出版广角》2019年第9期。

(作者燕道成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蒋雪旻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 林】

猜你喜欢

新文科跨界人才培养模式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跨界•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