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

2021-06-17陈彩芬廖华英

关键词:概况跨文化受众

陈彩芬, 廖华英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方面。2021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强调,现代教育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在此背景下,东华理工大学廖华英教授团队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化概况”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助力下,进入“学习强国”APP平台,让更多的现代人走近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

1 理论背景

20 世纪 20 年代,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最早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大众传播和视觉文化领域进行研究,如陈汝东从视觉修辞的角度出发,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传播为研究对象,揭示符号视觉传播文本的建构及其解构和认知规律[1];张浩达在《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解读》一书中指出,视觉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新兴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视觉信息的内容、传播过程与表现方法,并从视觉认知、视觉表现、媒介技术和受众群体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2];国玉霞等以视觉认知、视觉传播等理论为切入点,建构了以“编码—代码—解码”三码转换为核心的“三维视觉”(视觉思维、视觉意象和视觉图式)构成的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过程理论框架和知识可视化视觉传播过程理论框架[3];张浩达认为视觉文化主要是对视觉现象的结果进行宏观研究,关注视觉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文化[4]。“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紧扣时代步伐,利用慕课视觉传播中国文化。

2 “中国文化概况”视觉传播跨文化教学实践

自2002年起,“中国文化概况”一直是东华理工大学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英文选修课程。从校内自编教材到外研社出版的两版教材,从校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廖华英教授团队历经二十年磨砺,研发了系列配套资源。2008年,该团队主编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版)进入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并于次年入选CCTV英语演讲大赛参考书目。2013年,该课程获批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英文线下课程和教材在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全国300多所高校被使用,学习人数达60余万人。2015年,团队编写出版了彩色修订版同名教材,次年配套资源慕课上线,并通过海内外四大平台(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学银在线、易学MOOC和海外Udemy)推广,开放累计20多期,吸引了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余名学习者。2017年,该课程作为江西省首批校际互认学分课程之一,选报学生人数最多,达2 751人,并成为跨学校最多(南昌所有本科高校)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访问量达到884 346人次。2019年,“中国文化概况(汉语+手语版)”公益慕课被认定为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年,“中国文化概况”在线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该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

2.1 受众对象分析

受众是传播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受众既是传播的起点,又是传播的终点。传播的目的在于传播者向受众传递信息,传播者希望传播的信息可以顺利被受众接收、理解、记忆,以达到传播效果,传播成功与否,取决于受众的检验。为了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应该尽可能理解受众,迎合受众的兴趣,满足受众的需求。确定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策略等,都应该建立在了解受众的基础之上。受众的文化背景、兴趣需求、媒介使用等,与传播效果息息相关。充分研究目标受众是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优化文化形象的基础环节。“中国文化概况”以广阔丰实的内容、新颖的设计构思、国际化的制作依托慕课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课程分为12章节,主要包括概况、哲学与宗教、文学、科技、教育、节日、建筑、服饰、旅游、饮食、体育、艺术等[5],课时总长371分钟。课程旨在让全世界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概况,由表及里地了解中国文化,并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课程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孔子学院学生、外国中小学生,以及从事旅游、文化、外事、外贸等跨文化交流人员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外人士。团队围绕课程还建立了中国文化英文学习网站、微信公众号、全教材朗读音频、中国文化英语(双语)图书资料库和视频库等其他教学资源,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能够领略中国文化之美。

课程结束时,课程团队对“中国文化概况”选课受众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喜爱排名前三的话题分别是饮食、旅游和科技,分别占69.23%、46.15%和38.46%,见图1所示。数据表明,学生对与自身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及其带来的沉浸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希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信息。

图1 学生对“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的主题偏好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型

“中国文化概况”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互动理论模型包含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宏观维度,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6]。态度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技能是跨文化交际的保障。教学实践模型包括内容、环节、活动三个层面。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丰富了“中国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模型(图2)。模型以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宏观维度为中心,表明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教学环节,如态度培养、知识建构、模拟交际、反思阶段和调适阶段为中间层面;最外围层面为教师针对目前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而精心设计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如学生的presentation(展示)、文化案例分析、学生英语戏剧表演、师生反思日志、课程思政等。多样化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有效地补充了慕课线上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2 “中国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模型

2.3 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体化

“中国文化概况”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平台包括中国文化“云”社会实践课程、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品牌赛事、中国文化优秀学生作品展播和中国文化社会实践基地等。“中国文化概况”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让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为了提升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团队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校级“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作品大赛”。第一届和第二届大赛均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第三届和第四届大赛增加了留学生参赛团队和日、韩、法、德、俄等小语种参赛团队。比赛立足课程思政,如2019年结合建国70周年开展了第三届“中国红色文化主题专赛”,2020年开展了第四届“抗击疫情下的中国故事”主题专赛,以及“云”社会实践活动等。在这四届比赛过程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对学生微视频作品进行全程指导,指导过程中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充分挖掘各小组组员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四届中国文化微视频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视觉素养和文化素养,让文化传播“更接地气”,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屡获佳绩。2017年,“中国文化英文作品”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带一路” 国际专项二等奖;2018年,“慕课公益项目”获得“创青春”省赛铜奖,“中国文化手语慕课”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之旅赛道全省20强并获得铜奖。团队指导的中国文化手语慕课公益项目应邀参加全国青春筑梦的红色之旅,与江西吉水、瑞金、兴国等地签署了慕课合作和应用协议。“中国文化概况(汉语+手语版)”慕课在瑞金、兴国、万年等地特殊教育学校和留守儿童学校应用,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得到了使用学校和残疾人联合会的认可和推荐。2020年,团队指导的“手语导诊”课程在首届世界慕课大会上进行展示,丰富了文化视觉传播的途径。

3 “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的视觉文化传播叙事分析

社会信息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渠道和载体构成了传播三要素。传播渠道和载体是传播系统中的硬性要素,对信息的传播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7]。视觉传播具有鲜明的传播学属性,同时兼具视觉艺术的表现特征。视觉传播研究兼顾视觉信息的接收与发布,探索视觉信息系统的表现和运行规律[4]。随着微课、慕课的广泛普及,视频信息的传播速度日新月异,信息描述的对象早已不再局限于文字及图片的传播,给信息传播和信息表现等方面带来了新的问题,也给语言教学师资资源与能力带来新的挑战。21世纪,各高校与时俱进,围绕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纷纷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国文化概况”课程顺应时代潮流,为复合型人才、国际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型途径。

3.1 课程思政性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中外制度比较、文化比较、价值观比较,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8]。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通过视觉获取知识的比率最高,占83%,而听觉占 11%,这两者加起来就占了94%[9]。“中国文化概况”课程评价采用“视频观看30%+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30%+章节作业10%=100%”形式。学生课程参与度极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做中学”的学习理念。课程每个章节均设计练习闯关设置,慕课第8章“饮食文化”中的第2节介绍“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时,选择题适时穿插整个视频,如“四大菜系是哪些?”“川菜有哪些特点”等多选题。这些选择题的设置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学生在讨论区积极留言,发表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见解和观点。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布置思政任务,如将中国美食与西方麦当劳快餐文化进行对比,提升学生对中国美食文化的认同感;再如结合时政,设计“面子or盘子”的课堂辩论,引导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光盘行动”。

学习者的二语输入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语块习得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10]。教师将慕课内容出现的语块知识点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如在慕课第11章“旅游”章节引入思政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引导大学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慕课第4章“教育”章节通过语块“The more a man learns, the more he sees his ignorance(知识愈广博,愈感已无知)”来引导学生“It i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3.2 课程叙事性

2018年,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排名前10位的中国词汇分别是:少林、阴阳、元、故宫、你好、武术、气、气功、人民币和麻将。外国人说中国词语,不仅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涉及的词语也从日常生活、饮食逐步扩大到政治、经济领域,甚至中国的网络流行词语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对许多国际公众而言,他们对中国的最初认知是从与其生活密切关联的物质消费或文化开始的。中国通过物质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如外国人所喜爱熟悉的“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北京烤鸭”“火锅”都在慕课里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些视觉符号无不向世人传递着传统的、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文化内涵。慕课第10章“建筑”章节中的第3节“中国民居”着重介绍了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徽州古城和客家土楼,并将中国传统文化“风水”概念融入其中。慕课第11章“旅游”章节中的第2节突出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胜地泰山、黄山、峨眉山、庐山和九寨沟。中国的壮丽山河吸引了大量国外旅游者。

“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构思精巧,迎合了学习者碎片化、高效化的学习需求。每章包含若干个视频,诠释了各板块文化精华。各视频时长3~15分钟,既抓住了让学习者保持注意力的时长需求,又提高了内容传播的效率。慕课因地制宜地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以“中外搭配、二人组合”的模式串讲中国文化。一名中国教师搭配一名外国教师组成“二人组合”的模式,或以问答形式来讲述内容,或以对话形式来抛砖引玉,或启发或概括,这种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使得整个慕课表达生动和接地气。

“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短视频展示了国外“唐人街风情”,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中文、学功夫、学刺绣、学京剧、着唐装、穿旗袍,等等。同时,“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打破了教材概念化、固定化和符号化的限制,巧妙地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四位于一体,将中国文化元素酣畅淋漓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了慕课的优势。慕课作为“互联网+”的产物,从传播手段上看,摒弃了传统文本传播方式,汇集了“灵活化、动态化、多样化、精品化”等视频传播特征;从传播广度上看,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将“地球村”与现代传播技术完美糅合在一起。

“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在版式设计上以中国水墨画为基调,背景音乐则以古筝等民乐为主。细节设计均突出中国文化元素。每集的视频设计仿佛是一幅有声的中国画,片头与片尾形成画卷的画轴前后呼应,与章节内容高度契合。创意的设计让中国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使受众更容易有文化代入感。慕课第8章“饮食文化”插入了一段广受好评的“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引起受众共鸣。中国人素来“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煎、炒、烹、炸,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一章巧妙地将“和”这一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折射出中国人平和、友善的生活态度。“煮”为“阴”,“炸”为“阳”,“凉”为“阴”,“热”为“阳”,饮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之美。

3.3 海外实践性

慕课团队在美国部分孔子学院、英国华文学校和日本老年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中国文化推广。在美国,志愿者为孔子学院开展中国书法、绘画等活动;在塞尔维亚,作为汉语教师的东华理工大学学子在塞尔维亚大学孔子学院组织中国文化活动,并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在英国,东华理工大学学子参与筹备大型文化交流项目“汤显祖戏剧英国巡演”。期间团队组织学生担任国际会议翻译志愿者,参与了“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等国际活动;在日本,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开展了中国文化公益讲座等活动;团队为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化知识,带领外教和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俄罗斯科学家一起参与中国文化汉语慕课授课拍摄。

“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为留学生提供了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平台。参加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的留学生用英语或者各自家乡的语言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也讲述中国当代故事。巴基斯坦留学生参与的“一带一路”中国文化展示会在江西教育电视台播出;也门留学生组团参加东盟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并以作品“寻梦·牡丹亭”代表学校参加了《人民日报》发起的“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等等。留学生用各种方式践行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并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缔结了良好的民间纽带。

4 结语

“中国文化概况”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与信息技术,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实施视觉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慕课突出视频传播的大众性、受众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等特点,有效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加强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真正发挥了慕课的文化传播功能。“中国文化概况”慕课结构清晰完整,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之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而且培养了学生编译和创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个人视觉素养,使学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概况跨文化受众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