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研究

2021-06-15施凌云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方法研究人物形象

施凌云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属于该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明确强调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人物属于小说三要素之一,因此人物分析是小说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分析的质量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并以此来为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指导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将小说教学的價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展开了相关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人物形象;方法研究

小说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分析是学生感悟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与基础,也是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人物分析来真正感悟作品,体会作品形象与情境,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一、从人物关系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支撑起文本的“支架”便是文本小说情节,通过情节来串联人物的情况变化,从而引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在对小说情节进行分析时,需要从人物关系入手来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首先,教师需要站在宏观层面上对故事情节进行把握,立足于小说文本来展开相关教学。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习惯是倾向于先形成一个初步印象。据此,教师在开展小说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先行阅读,以此来形成对文本的总体认知。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畅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小说情节的了解与看法,然后让学生谈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小说人物初步形成的印象[1]。例如,教师在讲授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将阅读任务进行明确,使学生初步感知小说中所涉及的几个关键人物,然后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读完文本后,能够清晰地说出“我”的叔叔于勒的人生起伏,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的生活不易,以及菲利普夫妇的“多变”,而对于文本中的“我”,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善良与纯真。教师除了要宏观把控整体情节外,还需要从微观层面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生对人物第一印象往往是粗浅且模糊的,所以初步印象不一定准确,因此教师需要寻找巧妙的路径帮助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更精准的认识。依旧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父亲在船长那里得知老水手的真实身份后,“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这个情节通过惟妙惟肖的肖像描写以及精准且传神的语言描写,非常真实地将父亲的心声透露出来,即希望破灭后的焦虑、失望与无助。

二、从小说背景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文学评论界对小说人物有一个基础共识,即小说的人物生活在典型的环境下,所以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需要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解析,甚至需要解读小说作者的生活背景。首先,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环境并不等同于具有客观属性的自然环境,在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是随作者的主观意志所体现的,通过解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便能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揣摩[2]。例如,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故乡》中,鲁迅先生对多处自然环境进行了刻画,比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段文字的描写看似平淡无奇,但与后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文字联系起来后,就能够产生极大的效应。在这段文字中,天空中挂着“金黄色的圆月”,说明现在天色已晚,沙地里种的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体现该地方有着较广的西瓜种植面积,有着较大的管理难度。然而就在这个环境背景下,十一二岁的少年闰土出现在这里,他“手捏一柄钢叉”,然后将一只猹抓捕住,一个少年英雄形象顿时立体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学生是能够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果敢与能干的,而且在学生深入了解的过程中还会引发他们思索闰土前后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到该篇小说的创作主旨。除了要分析自然环境外,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对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自然环境主要起烘托与渲染的作用,而社会环境则是引起人物情感变化以及行动发展的动力。依旧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故乡》为例,“我”与中年闰土再次见面时,对方喊“我”为老爷,同时还命令自己的儿子:“水生,给老爷磕头。”从这段文字中能够体现出“我”与闰土之间心照不宣的主仆关系,以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且中年闰土在见到“我”时,所流露出的细节值得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味,“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这种情态与少年闰土有着鲜明对比。教师再帮助学生了解《故乡》创作背景后,学生是能够感知到那是一个由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官僚主义双重统治的年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老百姓生活艰难。学生清楚这个时代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后,再对闰土变化进行理解,便能够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有序。

三、从创作意图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作家是文学作品背后的“总设计师”,因此作家会借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表达,并希望能够由读者的品鉴来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对小说的鉴赏必须要对作家思想进行研读。在解读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好小说情节,并充分把握小说主题与人物形象,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析小说文本中的社会环境,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寻找作者的“老底”。例如,在学习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故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即鲁迅在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到绍兴接母亲,在看到故乡破旧不堪、农民生活贫困潦倒时,顿时百感交集,于是在一年后将此次经历的素材创作出了小说《故乡》。许多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时,通常只会注意到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变化,通过人物形象来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并深刻地感受到旧社会对农民、小市民的重重残害,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对旧制度、旧社会的不满与控诉。但许多学生都忽略了作者在控诉和不满的过程中还寄托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与坚定信心,在《故乡》的最后一段更是能够感觉到作者的愿望。除此之外,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安排水生与宏儿两个小人物可谓是独具匠心,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能够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借助小人物闪光点的设置来增添作品内涵。再例如,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变色龙》中,作者通过描写故事主人公一系列的动作来展现奥丘梅洛夫的恐惧心理,比如“脱大衣”“穿大衣”“裹紧大衣”等,而且还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奥丘梅洛夫见风使舵、善于逢迎的本性,从而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得创作意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从人物本身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三要素之一便是人物形象本身,因此教师需要从肖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入手,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孔乙己》为例,作者对其外貌描写如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通过这个角度,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当别人问孔乙己是否识字,以及为什么没能考上状元时,孔乙己的前后神态表现分别为“不屑置辩的神气”与“颓唐不安的模样”,从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人物的动作与人物性格应当是统一的,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极具个性的动作来捕捉人物的性格。《孔乙己》最后写主人公来咸亨酒店喝酒的动作描写,就能感知到他的悲惨命运。除了要分析人物本身,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比较人物,通过了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凸显出人物形象。在《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属于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但两者之间的命运和地位截然不同,丁举人高高在上,有权有势,能够私下设刑来毒打孔乙己,是一个拥有巨大权利和财富的“举人老爷”;而孔乙己却是一个“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最下层可怜人,不仅生活穷困潦倒,而且任人欺辱,属于社会的牺牲品。通过两种人物之间的对比,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嘴脸,通过反差来凸显人物形象。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教师开展小说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初步勾勒人物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描写方法、故事情境、创作意图以及环境背景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再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反思与品味,体会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带来启发,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珍.分文本类型,借结构分析把握小说特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小说教学新探[J].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2020(1):10-13.

[2]柏佩婷.初中语文复习课中批注式阅读初探—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课为例[J].新智慧,2019(35):118-119.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方法研究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