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讨

2021-06-15张扬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探讨高校

摘要: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声乐、器乐、作曲、录音等门类,这些不同的门类涉及大量的基础音乐理论、音乐表达实践等内容,可以从多元声乐理论知识、文化背景的角度着手,通过丰富音乐演示情境、教学内容、实践交互方式等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提升他们有关音乐专业理论、对外演唱或演奏实践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围绕高校音樂专业课程教育的价值,将互联网新媒体、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渠道,以及多元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引入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发挥音乐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音乐表演实践、审美观念、文化素养培养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从而提升音乐课的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价值;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0 前言

我国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对音乐专业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组织与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证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演唱或演奏实践的传达价值,以及学生审美体验、文化素养培养的育人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出来,高校必须在不同音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多样的课外音乐知识、创造交互式的音乐教学情境,开展学生器乐演奏、音乐作品演唱及舞台表演的综合性教育,摸索出音乐课程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让学生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创造更多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

1 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探讨

1.1 承载与传播不同文化符号、文化内涵

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对音乐教材理论知识的传达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如音乐文化背景、基础声乐理论、乐理知识、演唱或演奏、舞台表演等具有的教育价值,其中承载与传播多种文化内涵是音乐专业课程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如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大多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文化,通常借助民歌、舞蹈、奏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种神秘或神圣的色彩。因此部分高校开展民族音乐的教育,往往通过设置多种音乐内容、表达方式,以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和人文内涵,展示出社会结构运作过程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民族音乐本身的思想教化含义。中国传统的“乐教”文化、西方音乐的“ethos(道德)”元素,就体现出音乐内容教育的文化价值[1]。

1.2 传播音乐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育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教师通过传播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演唱或演奏表达实践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在曲式、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音乐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以及作曲、编曲、演唱与演奏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引导作用。因而音乐课程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学生学习情况不同的背景下,教师通过课内音乐教材理论知识以及课外多样化的音乐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基础内容的讲授、课堂演示与交互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出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储备、对外实践表达能够的人才,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育人价值[2]。

1.3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与学生个体紧密相连,教师通过创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开展重难点乐理知识、曲目演唱、器乐演奏及舞台表演等教育活动,深化学生对个体思维意识、心理认知、行为习惯和审美体验的了解,使他们明白自身的审美倾向、喜欢的音乐形式,挖掘音乐中存在的意境之美、和谐之美。

高校音乐课程教育往往是通过音乐文化背景、作品内容的剖析讲解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如开展有关校歌、国际歌、红色革命歌曲及新时代歌曲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的国家、民族与社会属性着手,将音乐中存在的“思想观念”与人本身价值实现的需求结合起来,开展爱国爱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素质教育。传播具有正确政治理念、价值导向的文化内容,是音乐课堂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3]。

2 高校发挥音乐教育价值面临的困境

2.1 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没有以学生为主

音乐专业课程教育活动的开展,通常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按照现有音乐教材大纲内容,进行音乐乐理理论知识、演唱或演奏实践的讲授式教学,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应的音乐内容。与国内顶尖的音乐学院相比,普通高校缺少音乐课程教学情境、教育内容的组织规划,也缺少对音乐课堂教学流程和环节的系统设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声乐理论、器乐演奏理论的学习,缺少演唱不同曲目、演奏器乐的实践机会。高校音乐课程教育空泛化、理论化问题严重,学生参与课堂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乐理知识、演唱或演奏表达实践的理解深度不够,达不到不同音乐内容教育的教学引导和育人效果。

2.2 音乐专业课教育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

不同院校在音乐专业课内教材内容、课外教学资源方面有着多样化、差异化的选择。通常情况下,音乐院系使用的教材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基本乐理》《音乐理论基础》《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史导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鉴赏》。虽然这些教材有系统完整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简谱识记内容,但缺少曲目演唱、乐器演奏、视唱练耳等课外实践内容的引入,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教学训练任务,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得音乐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没有产生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4]。

此外,部分院校缺少财政资金的支持,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方式的设置与实施方面,不重视网络教育,没有引入新媒体媒介和网络在线教育平台,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使是有关钢琴曲演奏、民歌演唱、外国歌剧欣赏等实践课程,也只是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课堂展示窗口,进行学生音乐演唱、舞蹈表演的演示讲解教育,既不能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没有创设导向性教学情境,师生之间缺少对音乐演唱、器乐演奏的互动交流,音乐课堂教育的实践育人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很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2.3 审美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较少

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不仅需要提高音乐乐理理论学习、演唱或演奏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形成良好的审美理念,提高人文素养。当前,许多高校的音乐课程主要内容仍是音乐教材中的乐理理论知识、基本案例,以及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的讲解与实践教学,缺少音乐艺术创作、音乐鉴赏等文化内涵教育。如不同地区的院校开展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往往在音乐教材统一整理的过程中,针对曲式、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音乐理论,对不同类型音乐进行讲解教育,忽视了区域性音乐文化内容、音乐表达风格的讲解与分析[5]。

3 高校音乐教育发挥价值的创新路径

3.1 树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音乐教育理念

高校设置不同音乐教材理论和课程内容,应树立正确的音乐课堂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全球音乐传播、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乐理理论知识、演唱或演奏实践能力的教育,又要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曲目等内容,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提升专业音乐技能。

首先,根据不同学生有关音乐音准、节奏、旋律等感知素养,以及在音乐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演示项目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和课外教学资源,创设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情境,如问题导向、在线演示等教学情境。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主题和音乐风格,适当安排与控制声乐理论知识、实践训练项目、文化内容的教育时长,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音乐课堂的主题,选取多样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内容,讲解传统民族乐曲、欧洲音乐曲目等音乐内容,包括音乐文化背景、乐理知识、曲目演唱、器乐演奏技巧等,进行启发引导式教育,并做出整个音乐课程教学流程的规制,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实现育人目标。

3.2 引入网络化音乐课程教育平台、扩充教学资源

高等院校开展音乐专业课程教育工作,需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入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微博、微信、QQ、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交互媒介,充分利用课外网络音乐教学资源,制作突出重难点的在线课程教育视频,实现音乐理论知识、表达实践的教育价值。

第一,根据不同音乐教材每单元、每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设置不同音乐曲目演唱、器乐演奏的课程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的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旁白解说”的方式,对学生音准、节奏、识谱、乐感进行指导教育,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深化对不同音乐曲目内容、音乐风格的认知[6]。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介进行音乐课程的互动交流。教师通过课堂互动、在线评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相关问题的探讨交流,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學习,加强演唱或演奏的实践训练,保证高校线上线下全方位提高音乐课的教育效率和育人质量[7]。

3.3 丰富与创新音乐课程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

高校开展音乐专业课程教育,要通过创新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基础乐理知识、演唱或演奏实践的价值。一方面,高校应基于现有的音乐教材理论内容,增加更多能够开阔学生视野的具有较强交互性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感知练习,培养学生理解和热爱不同音乐类型和音乐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创新音乐专业课程教育模式,要以校内学生社团、校外演艺企业为主导,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相关的实训场地,开展音乐视听练耳、曲目演唱、器乐演奏等实践教育[8]。

3.4 注重音乐课文化内涵、审美理念的培养

高校根据不同教材内容进行课程教学,要将基础音乐乐理理论知识与区域民族音乐文化、欧洲音乐文化相结合,以音乐作品、器乐演奏的艺术创作、音乐文化鉴赏为主,开展学生音乐审美理念、文化内涵的教育活动。如,在蒙古族民歌乐曲的教育活动中,针对蒙古族音乐所具有的热烈奔放、情绪欢快、节奏明朗、开阔辽远的特点,进行相关音阶、音程、节奏、旋律等乐理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

此外,还可以增加欧洲主流音乐曲目和小众音乐的内容,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威尔第的歌剧《纳布科》等,将主流音乐文化与非主流音乐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中鉴赏不同的音乐文化,使学生逐步了解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丰富的表达方式及人文内涵,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视野,从而体现出音乐课程对审美理念、文化传播的教育价值[9]。

4 结语

相比于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而言,音乐课程教育不仅具有基础音乐理论、演唱或演奏表达实践的教育价值,还有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价值。从学生思维认知、价值观念培养的角度来看,高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德育、美育价值,要优于其他的理论教育价值。因此,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教学资源以及在线视频教育平台,结合音乐课程教材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多元音乐文化、乐理理论知识、实践训练的全方位教育,可以最大化实现音乐专业课程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开栋,姚宜华.音乐教育需要创新教法——评《音乐教育新概念》[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148.

[2] 邹莹.西周音乐教育与当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对比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9(06):151-152.

[3] 贺婷婷.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究——评《音乐教育之实践与审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9(07):129.

[4] 葛琳.试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技能教学中音乐素养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8):190-191.

[5] 刘艺,张大鹏.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才智,2018(27):190.

[6] 黄勇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戏剧之家,2018(14):198.

[7] 黄子展.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研究——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20.

[8] 阳颖.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1):108-111.

[9] 宋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现状调查及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12-119.

作者简介:张扬(1981—),男,山西忻州人,博士在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探讨高校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