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本借“图”发挥讲好故事

2021-06-12孙志仙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6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

孙志仙

 

【内容摘要】统编版教科书文言文的篇数大量增加,而文言文的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儿童的视角,以读为本,由易到难,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借助注释理解,借“图”发挥想象,讲好故事,发展语言;文白对比读,感受语言精练,体会文言优雅。

【关键词】   以读为本    发挥想象   讲好故事

文言文篇目在大幅增加的同时,文言文学习由人教版的五年级提至统编版的三年级。面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该教些什么,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笔者思考,现结合三年级上册首篇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做具体阐述。

一、“读”占鳌头,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在文言文学习时,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贯穿于始终,每一次读都有具体的目标,开展“进阶式”读,引导感悟、积累。

(一)一读——字字入目,字字音准

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而言,因时代久远,古今词义变化,一字多义等语法现象,学生比较陌生。初读时,学生遇到生僻字或难读的语句,要提示学生结合注音多读几遍,扫除字音的障碍,读准每个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为读通、读顺,读出文言文停顿、读出韵味做准备。

(二)二读——读准停顿,声断气连

读文言文时,不仅要字字清晰,句句通顺,还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课后习题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语句间的停顿”,充分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师范读后,设计泡泡语——想一想:读的时候在哪儿停顿了,有没有发现规律?学生结合朗读体验,用斜竖线作为停顿符号画一画停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朗读停顿,明确停顿要点,全班交流形成朗读共识——音韵和谐,节奏优美,最后探究停顿规律,即在人物的后面或重要动作的后面一般需要停顿,形成了指向“词句间停顿”的结构化认知与能力,实现从一篇文言文到一类文言文的学习进阶。

(三)三读——默读促思,深入理解

默读能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是本单元的默读要求。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当小伙伴失足跌入水瓮后,司马光和其他小伙伴分别怎么做的?从他们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前一个问题针课文理解,后一个问题品悟人物形象,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铺垫。学生提取信息,找出司马光和其他小伙伴的不同做法,然后发表看法加深对人物形象辨析,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深度。

(四)四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诵读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教师引读人物,学生接读人物表现,还可以借助《司马光》连环画,激发形象思维诵读,甚至还可出示繁体版、行书竖排版等不同字体不同排版的文言文,一遍遍摇头晃脑地读,熟读成诵,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读出了文言文的味儿,培养了语感。

学生跟读、自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并借助注释了解意思,到最终背诵,由浅入深,学生的“成长”显而易见,充分的朗读为后续讲好故事做了充分的铺垫,教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二、理解为“基”,想象为“翼”,发展语言

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充分利用图片,揣摩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内心活动,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故事,提高表达能力。

(一)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编者为文言文设置了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能够自主理解文言文大致的意思。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了13首古诗,学生已经掌握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现迁移运用到文言文《司马光》学习中。预习时,学生已梳理出难理解的字词,凭借编者的注释,理解了“庭”“瓮”“皆”等五个字的意思,但还有“登”“跌”“去”“持”等不理解的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效仿编者,在不理解的字旁边标上序号⑦⑧⑨之类的符号,在同伴的帮助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不理解字词的注释,明白了“登”的意思是“爬”,“跌”的意思是“失足,脚一滑”等意思,写在文言文下面。

学生初步掌握了通过看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尝试自己标注释,逐步养成借助注释自主理解文言文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借“图”发挥,发展语言

图文并茂是统编版教科书的显著特点,每篇文言文都配有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插画。色彩艳丽,画面十足的插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故事的玩味中体验文言文,亲近文言文。

《司马光》配有一幅对应着故事结局的插图。假山前面一个巨大的水瓮。水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图上画有两位小朋友,一位是司马光,他蹲在瓮边搀扶着顺着水流,刚刚得救的小伙伴上官。借助插图,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水迸”的意思是“水快速地涌出”,联系上文,进一步感受到瓮大水满,小伙伴落水的危险,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面对危险,切忌慌张,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办法救出小伙伴。

教学时,由单幅课文插图衍生出多图连环画,设计了“给连环画匹配文字”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讲述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不仅是故事情节的复现,还是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更是阅读吸收、内化、输出的过程。

三、文白对比,感受语言,体会特点

在学生熟读成诵,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出示白话文《司马光砸缸》,比较同一故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在文白对比读环节,让学生找一找,本文中与“司马光砸缸”相对应的是哪一句?学生能够快速找出,“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一句,学生发现“光”指的是“司马光”,怎么没看见那个“缸”啊?引发学生思考,原来文言中用的是“瓮”,相机出示图片,学生自然而然找出“缸”与“瓮”的区别。明确“缸”与“瓮”的区别后,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救人的?”最后聚焦在“破瓮、砸瓮、击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击瓮”最好,“击”比“砸”“破”好听,语言更优雅。整个过程中,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体会到文言文惜字如金,用字遣词非常精准,感受到文言文的独具魅力。

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要避免知识灌输、文化布道,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文言文意境中,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感受祖国优美语文文字的传承,体会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精妙。0BDA810A-096C-422E-A41F-86589E036572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
引领学生品咂人鸥之情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应优化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