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浅探

2021-06-08李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

李珊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课堂氛围热闹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转变方式、提升站位、扩展资源、拓展链接等途径,引导学生静心默想,深入文本与编者、作者和主人公展开思想的对话、情感的碰撞,学会质疑批判、多维解读,提升他们的阅读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阶思维;拓展链接;质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46-02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先生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对语言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对思维的关注。近一段时间以来,语文课堂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了关注。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还是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气氛热闹,但学生真正的思考还是没有完全激发起来,他们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中,并没有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鉴于此,我们需要对课堂进行审视:积极的发言并不代表学生思考的深入,更不能代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将学生最佳的思考提升的机会置于脑后。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借助所教学的内容,启迪学生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性思维能力。

一、转变方式,高阶思维呼唤质疑批判

顺势而下的思考,是理解和感知,虽然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但这不属于高阶的思维层面。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基本的理解感悟后,教师应该鼓励他们逆向思考,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对所接受的事物进行质疑和批判。对生命个体而言,质疑和批判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是高阶思维的重要特征。这种质疑和批判,与一般意义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提出一般问题的樊篱,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认知思维的广度、深度上,借助真问题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将现成的答案和信息完全告知学生,也不能做信息的阐释者,而要给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在自我体悟与感知的过程中获取信息、自主解释,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综合性把握。只有基于这样的教学观,语文课堂的真问题、真思考才能最终达成。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作为教师不能直接传递信息,而是要帮助学生在众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整合,教学引导和点拨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这就是杜威先生著名的教学交互理论的核心。这里所说的“教学交互理论”,就是学生在深入交流过程中,对众人思维成果的协调以及与文本思想进行交融碰撞的思维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展示思维成果,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动力,让他们深入地探讨真问题。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一文,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基本内容后,借助一系列的真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神话文体的内核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劳动人民为什么会创造出‘盘古开天辟地这样的神话故事?既然盘古开辟了天地,那盘古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宇宙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盘古开天地时的斧子从哪里来?……”如此深究下去,就没有止境,学生似乎并没有寻找到答案。但正是这些极具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悟到神话故事本身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就达成了编者选择这篇神话文本的目的——了解神话的体裁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类和神话起源的探究。这正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过程,更是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

二、提升站位,高阶思维呼唤品质阅读

有人倡导小学语文姓“语”,更要姓“小”,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这话大道至简。但是,很多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这一观点,认为语文教学只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不要提出更多、更广、更深的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触及语文的本质,而是停留在机械的识记和背诵上。这样的教与学只是基础,但如果局限于此,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价值就被严重窄化了。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以培养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趣。这不仅是历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更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教学时,教师要借助这些优质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作为“范例”和“载体”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在文本中徜徉,不断发现其内涵、感知其规律。如,教学统编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教师以“美”字为原点,引导学生在多维诵讀中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理解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画面之美,在浸润体验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至此,这是将其作为一首普通的古诗的教学过程。单独就这“一”首而言,是否还存在未曾探究的“美”呢?当层层剥笋之后,我们就能真正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内在价值——诗人将西湖比喻成 “西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开的。西施之美古今流传,但能见者几人?人们可以随意想象,将众多的美加之于一身。诗人的这一比喻,正是抓住了人们对西施的无尽想象,使得西湖就如同西施一样,给予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它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总是“相宜”的。为此,教师从这一特质出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并引入鲜花、绿草、明月等与其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事物都是可看、可摸的,而比喻成西施,更具备了一种只可想象的朦胧的诗意之美。这正是美学的最高级——无言之美,比任何可见的事物都更美。

这种极具鉴赏性的品味,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更把握了其内在的美学精髓。这是对学生阅读品质的一种发展与提升,是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

三、扩展资源,高阶思维呼唤多维解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查尔斯·范多伦指出:“一个好的读者绝不是局限于理解,他应该对自己的阅读有着更高的要求。”虽然评判一个好的读者,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他们对文本的阅读都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视角和层次上。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启迪、引导的价值。经典文本的内涵是丰富而立体的,解读的路径和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路径出发,探寻不一样的阅读风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两茎灯草》一文,很多学生从严监生弥留之际的三次摇头、伸出两个手指感受到一个极其吝啬、爱财如命的人物形象。但很明显,对事件的洞察、对人物的感知,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越丰富,就会越深入、越立体。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让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对严监生进行认识。这样,他们就会发现“吝啬”和“爱财”只是严监生形象的一个层面。从综合角度来考量,我们就能发现严监生其实是吴敬梓所要着力刻画的小人物形象。从这个角度出发,重新回归文本,审视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的画面,学生就不会再以嘲笑的方式来看待这一人物,而会在内心产生深深的同情,甚至是对古代读书人内在性格缺陷产生一种悲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真正用意。

四、拓展链接,高阶思维呼唤群文阅读

语文能力的形成、高阶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因此,群文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从教材文本入手,精心选择具有相同性质的类群文本,并进行必要的重构与统整。正所谓单篇阅读终觉浅,绝知此文要“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是以作者为中心,选择同一作者具有相同或者不同风格的文本,便于学生在寫法和表达上进行揣摩;也可以是统一的体裁,便于学生在阅读中归类,明晰相应体裁的表达特点。

如,统编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编者在不同的学段编选了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文本。比如,《羿射九日》编选在二年级,而《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安排在四年级,加上学生课外阅读的神话类文本,这些文本都是散点状存在,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应有的关联。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阅读过的神话类文本进行统整,展开富有思维含量的阅读探究,让学生在统整、辨析的过程中发现神话类文本的共同特点。由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面对各种自然现象,他们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古人常常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形成各种各样的猜想和预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神话。神话故事的人物都具有超凡的能力,为了创造宇宙、拯救人类,常常在人类遭遇苦难之际而牺牲自我……正是有了群文阅读作为基础,学生对神话文本才形成更为深入、全面的把握和感知。这样,在实实在在的感知和归类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体认。同时,当学生形成一个全新的认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用这样的认知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也可以相机拓展其他民族的神话文本。比如,阅读了选自希腊神话的《普罗米修斯》之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民族的神话故事,探寻不同民族神话故事的异同点。

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学问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读者对某一知识产生了兴趣,需要阅读一本书,而从这本书中就可以衍生出全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关涉更多的书本。这样一本一本读下去,学生就会发现新问题,有了新的阅读策略,他们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群文阅读,有时可以升级为群书阅读。教师或紧扣一种体裁,或围绕一个作者,或聚焦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忽略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要借助教材中的典型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多维的解读,以丰富学生的内在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
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军校大学数学教学策略设计
化学教师高阶思维教学现状探析
问题设计差之毫厘 课堂效果谬以千里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