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巷》课例及观察评析

2021-06-06苏胜全史柳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诗境雨巷丁香

苏胜全 史柳青

【执教者:苏胜全】

【教学设想】

鉴于《雨巷》特殊的文体,本课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们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力求给学生更多的真切感、参与感、获得感。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意象,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情感,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实录】

一、还原雨巷

置身诗境是指读者借助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还原到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切感受的审美过程。对景的高度还原是对情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与前提。

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雨巷,那么雨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生:既然是巷,就应该狭窄,细长。

生:它应该有古镇的感觉,有一点岁月的痕迹。青石板路,路中间的石板有些被磨得光滑,两边的墙上要有点斑驳的痕迹,墙角长着一点青苔。

生:小巷的两边是青砖碧瓦白墙的老房子,屋檐滴着雨滴。

师:很好!雨巷的“形”已经很具体了。

生:我觉得它应该是很安静的,给人很清幽的感觉。

师:嗯,非常好,清幽,已有意境的味道了。

二、想象邂逅

中国诗写景是为了抒情,想象在雨巷中属于自己的邂逅,继而推己及人。从无限的想象到具体的形象再现,将被动的接受、分析诗人和丁香姑娘,变为主动的参与、对比,进而准确把握诗人与丁香姑娘的形象。

师:如果你在这样清幽雨巷里,你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人要具体到外在形象甚至是精神气质。

生:我想遇见一个穿着旗袍的,撑着油纸伞的婉约的江南女子。

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穿着一身白色长衫的一个儒雅的男人。

生:不行,白色太刺眼了。这个环境下应该是灰色。

生:嗯,对,灰色。再戴上一副圆框眼镜,很儒雅的样子。是一个清瘦的民国知识分子。

师:这样的形象就非常具体了。

生:我希望遇到的是一个穿着学生装的民国女学生。

生:我覺得会遇到一群背着帆布的书包带着红领巾的一群刚刚放学的小学生,一阵喧闹跑过。

师:这个想象很有画面感。不错。

生:我想到的是披着蓑衣带着斗笠手里拎着鱼的渔翁。

生:采茶归来背着背篓的少女也可以啊。

师:这两个想象很符合江南的特质。

师:同学们大家能想到的差不多也就是这些了。让我们走进文本中看看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人,全班齐读文章第一节。

师:诗人希望逢着一个怎样的女子?

生: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

师:那么希望遇到这样女子的男子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生:民国书生。

师:嗯,非常好,诗人和诗中的女子已尽数落入同学们的想象当中。当我们先有了想象,而后发现要分析的原来就和自己的想象一致的时候,理解就会更为深刻。

三、意象分析

丁香姑娘的形象很容易通过想象和分析还原完成,但本诗的重点在于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丁香姑娘具有唯一性,这也是理解诗歌典型意象的关键。可以说,能否通过师生活动从而准确理解丁香姑娘的意义将对整个高中诗歌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师:为什么诗人希望逢着的是“丁香姑娘”而不是“满天星姑娘”“玫瑰姑娘”?

生:我觉得玫瑰花给人一种很妩媚、很热烈的感觉,不太适合出现在雨巷这个场景中。

生:丁香花很小巧且花期特别短,稍纵即逝,与诗人的相逢转瞬即逝很像。

师:蒲公英也很轻巧,轻轻一吹就飘过去了,与擦肩而过不是更搭配吗?

(学生答不上来了。展示PPT中丁香花图片,通过花的特点关联丁香姑娘的特点)

师:同学们看图片,归纳一下丁香的特点。

生:丁香花看起来很纤细,很小巧。

生:我觉得它的颜色看起来很忧郁。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因为它是紫色的,属于冷色系,感觉就很忧郁。

师:那么蓝色、灰色、白色呢?简单的用色系来判断是否忧郁是不严谨的。

生:它颜色很素净、淡雅。

师:哎,淡雅,这个词用得很精准。

生:它的颜色主要是白色和紫色,都给人一种很纯洁的感觉。

生:丁香是细细小小的很多朵攒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小串,像结。

师:为什么会想到结呢。

生:在古诗中丁香结是愁结的象征。细细小小的小花攒在一起,就像心里有很多事攒在一起,千头万绪理不清、道不明。

师:对了,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意与象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是无可替代的,这里诗人选丁香也一样。丁香纯洁、淡雅、结愁,象征了美丽又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这样的“丁香姑娘”对作者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呢?

生:我觉得象征的是诗人内心的一种不积极的情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除了结着愁怨,丁香还是一种纯洁、美丽、淡雅的花,如果把这些特点带到你的这种情绪里,可不可以?

生:好像不行,情绪有点单一。

生:我觉得就是个江南女子,是一个能够理解诗人这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的人。

生:我觉得这个丁香姑娘象征着他对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渺茫的希望。因为他这里说“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就说明他的希望很渺茫。

生:我觉得这个姑娘代表的是诗人内心的向往,因为当时他很惆怅,希望向往成真让自己心情好起来。

师:他向往什么呢?

生:可能连他自己自己都是迷茫的,不知道在向往什么。

師:对了,迷茫。同学们的解读很到位。丁香姑娘可以是一种情绪、一个人、一件美好的事物、一份希望,至于具体是什么可能连诗人自己都理不清楚。

四、主旨探究

《雨巷》采用了循环往复的结构,从第一节“逢着”到最后一节“飘过”反映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这是本诗情感理解上的难点。这个难点将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大胆假设、合理想象、知人论世、合理推测来解决。

师:诗人在第一节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最后一节变成了“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从想要逢着到飘过,反应了诗人内心情感怎样的变化?

生:我想的是一开始是觉得很美好想要得到,但是后来受了打击,就想着算了吧。联系时代背景,因为革命失败,开始心里有希望,但是被打击了之后觉得不现实。

师:嗯,这个心理很微妙啊,抓到了一点,但“飘过”怎么理解呢?

生:我认为他刚开始希望“逢着”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是后来遭受打击之后,觉得不现实,只是又不愿放弃,还留有一丝希望,所以希望“飘过”。他觉得已经不现实了,但又割舍不下。

生:唉,其实就是明明不应该再有这种想法,被打击之后又放不下,所以还想哪怕就见一见也好。

师:非常贴切的补充,好像是经验之谈呐!

生:诗人希望遇到一个很美好的事物,但是这个东西可能太过于美好了,就会有一个很迷茫的感觉。不真实啊,不敢相信,所以是该放弃呢还是应该保有希望,诗人自己都理不清楚。

师:很好,牢牢抓住“迷茫”这个点。诗人想要有所追求,但发现不可能了,遭受打击之后,想要放弃却又很不甘心,导致诗人不能有一个决绝的姿态出现在作品里。诗人内心很迷惘,他将自己置身雨巷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也暗示了诗人本身进退维谷异常艰难。我们一起来看看背景资料。

(PPT展示《雨巷》背景资料,时代背景、戴望舒恋爱事件)

【观察者(史柳青)评析】

听苏老师讲《雨巷》,我是被惊艳到的。

1.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带他们自己到场景里看“原来是这样”。课堂从探究“什么是雨巷”展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师生探究中把两个字勾勒成一幅画,同时在引导与交流中对意象和意境的内涵作了解释说明。这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知道他们离诗人很近。苏老师抛出的第二个问题“在这样清幽的雨巷中,你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开放大胆的问题是让我惊讶的,作为听众,我很感兴趣,作为学习的老师,我有隐忧,这不好把握啊!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多余了。学生的想法当然会五花八门,但是在诗境的限定下,学生的想象在苏老师的引导中无限靠近合理化,也就离作者的真实想法越来越近,像在做推理,一层一层,最后,真相只有一个,引出作者的答案!学生和诗人产生了共鸣。

3.由浅入深,揭示主旨,带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过。探究丁香姑娘的唯一性及其象征义是难点,朦胧诗最不好理解的东西在苏老师贴近生活的举例中被消解,最后加上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恍然大悟,陪诗人一起走过那雨巷。

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与其说是师生间的对话,不如说是师生和诗人的对话。师生是导演,一遍遍喊“咔”,停下来听诗人无声的告白,最后共同还原了那个场景。这是诗歌教学中的创新之举,让我受益匪浅!

苏胜全,云南省个旧市一中教师。史柳青,云南省个旧市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诗境雨巷丁香
永远的丁香
佘景峰
诗境
戴望舒《雨巷》(节选)
丁香本马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