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改善亲子关系提升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研究

2021-06-02郭俊彬张二虎刘视湘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亲子关系自我效能感

郭俊彬 张二虎 刘视湘

摘  要:在高中普通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改善亲子关系的双向干预实验,针对家长,采取了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在家校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以及个别咨询等干预方式;针对学生,采用了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干预方式。两轮实验结果均表明,双向干预措施促使实验班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沟通、喜爱尊重和成长宽容显著提升,而苛责干涉则显著减少。亲子关系改善的同时,实验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显著提高。

关键词:高中生;亲子关系;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2-0084-08

作者简介:郭俊彬,北京二中教育集团本部,心理学博士,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家庭教育指导;张二虎,北京二中教育集团通州校区,心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家庭教育指导;刘视湘,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社區心理学。

一、研究背景

亲子关系一词最早出现于遗传学领域,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后在心理学领域得到深入研究。心理学中的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行为、情感和期望的组合,这种关系涉及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也日益广泛。例如,刘振聪梳理了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1]吴念阳、张东昀指出,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2] 张克让研究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人格的关系;[3]孟育群及其课题组主要对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干预,这属于我国比较早的亲子关系实验研究。 [4]

不难看出,已有研究或者调查了亲子关系的现状,或者考证了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使读者对亲子关系有了更多了解。但是,如何通过多种干预策略切实改善亲子关系?如何在改善亲子关系的同时带动学生其他心理品质和学业成绩的提升,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本研究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看,对高中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实验干预

众所周知,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比小学生、初中生更加成熟。参与本研究的一线教师对此有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这种成熟对于干预效果的不同影响。首先,高中生的认知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成熟,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干预措施中认知层面的内容,从而使干预取得成效。其次,如果亲子关系开始出现问题的时间大致相同,那么高中生比初中生在一段不够和谐的亲子沟通中会经历更长时间的负面体验,这意味着通过干预来帮助这些学生及其家长改善亲子关系的难度增加了。再次,高中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比初中生跃升了一个台阶,学生和家长对于分数和排名都更为关注;而亲子关系的改善无法像掌握学科知识那样立竿见影,因而如何在繁重的学习之余结合班级、年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契机妥善安排干预,是老师们面临的挑战。但最终结果表明,这些困难都被专业而又敬业的老师们逐一克服了。

(二)从干预策略看,抓住了亲子沟通这一关键要素

亲子沟通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一种过程。亲子沟通是影响高中生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高中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增强,渴望“我的生活我做主”;另一方面,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还不够成熟,加之在法律意义上他们还属于“未成年人”,所有这些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规划中遇到诸多问题时,都需要与家长进行理性平和、愉快有效的沟通,方能合理应对和处理。正如国内有些研究指出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就、问题行为等方面均存在关联。[5]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不良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情绪困扰、自信不足、行为偏差等问题也很常见。

所以,本研究希望引导家长和孩子经过双向努力优化沟通,切实改善亲子关系,并带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同步提升。

在针对家长的干预中,除了传统的讲座和咨询外,本研究还借助现代化的家校信息平台,把共性的温馨提示群发到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有机会思考斟酌,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面对孩子,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同时,研究者还借助家校平台与家长进行互动答疑,及时解答家长在亲子沟通中遇到的困惑,极大地提升了干预成效。

(三)从干预效果的评估看,选择了有价值的考察变量

本研究一共考察了三个变量:亲子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

为了验证双向干预是否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本研究选用吴继霞、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6]请家长从理解沟通、苛责干涉、喜爱尊重、成长宽容四个方面评价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这份问卷的题目叙述和维度设置均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关于自我效能感,经与班主任讨论,本研究选用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测量指标。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时能否采取适应性行为的一种知觉或信念。[7]虽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不同的领域确实有所不同,但仍有学者认为存在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体应付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参与本研究的一线教师对此非常认同。他们认为,学生确实存在着跨学科、跨情境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换言之,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各种任务都抱有积极热情、奋发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出色应对。由于积极尝试、不怕挫折,他们最终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这种成功又会反过来激励他们更加自信,不断尝试和进步,体现出饱满的正能量和进取意识。不过也会有另外一类学生(为数并不多),态度消极,不愿尝试,自我评价较低,不管干什么都先预告“我不行”。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还没开始干就给自己找退路、找借口,最终成功的概率较低。

细心的老师们还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那些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大都被父母尊重、接纳、包容和喜爱,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是温暖的、有效的,与父母的关系是积极健康的,双方心无芥蒂、坦诚交流,“这种良好的关系滋养着孩子,想不自信都难”。而那些畏难消极的孩子,往往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父母非常强势,孩子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或者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求全责备,让孩子感到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被认可,有时索性就想放弃努力。因此,本研究假设,亲子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将随之提升。

通过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学业成绩需要一个过程,本研究选取学生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考试总成绩作为因变量,以便更切实地考察实验干预的效果。

总之,本研究既对已有研究有所借鉴,又在实践层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包含两轮实验:第一轮尝试制定双向干预方案并进行初步验证;第二轮针对第一轮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补充了家长干预的相关内容,在干预实施的流程推进、节奏把控和具体技巧上也更为成熟,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以及干预方案的效果,为研究成果的后续推广奠定了基础。

(一)研究对象

第一轮实验的时长为一个学期。随机选取课题组高一年级某普通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具体见表1(无效问卷的学生、因病因事缺勤的学生未计入)。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同一年级某平行班学生。

第二轮实验的时长为一个学期。随机选取课题组新一届高一年级某普通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具体见表2(无效问卷的学生、因病因事缺勤的学生未计入)。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同一年级某平行班的学生。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实验组的家长和学生进行亲子沟通双向干预,能够改善他们的亲子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

(三)研究工具

1.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

本研究采用吴继霞、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从理解沟通、苛责干涉、喜爱尊重、成长宽容四个维度考察高中生的亲子关系状况。各题目从“完全符合”至“完全不符合”采用李克特5级记分制。“理解沟通”维度包含父母对孩子的充分理解与支持,亲子间可以畅通无阻地沟通与交流;“苛责干涉”维度包含父母试图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控制孩子,表现为苛求孩子和干涉孩子的言行;“喜爱尊重”维度包含父母对孩子怀有喜爱之情,并尊重孩子;“成长宽容”维度包含父母在意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尝试性言行持宽容态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缩写为 GSES )由施沃兹(Schwarzer)等人编制,其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GSES只有一个维度,包含10个题目,采用4级计分制。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自信心越强。

(四)实验过程(以第一轮实验为例)

1.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2.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亲子关系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前测,收集学生最近一次考试成绩(以总分计)作为前测学业成绩,考察同质性。

3.对实验组家长开展改善亲子关系的实验干预:在班主任的协助下,通过家长讲座、家校平台和个别咨询等方式,与实验组家长分享亲子沟通的科学理念和实用方法,及时解答家长与孩子沟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化的困惑,从家长的角度改善亲子关系。一个学期共举办家长讲座三次,借助平台推送亲子沟通专题指导六次,提供个别咨询和平台答疑互动若干次。具体干预过程将另有专文介绍,在此简要列举部分干预主题如下:

家长讲座一:《“想当年”与“想当然”——父母处理亲子关系的常见误区》

家长讲座二:《“静促花开”是一种智慧》

家校平臺一:《孩子游学归来,父母如何沟通》

家校平台二:《建设性地面对不理想的分数》

个别咨询一:《如何引导艺考生重视文化课》

个别咨询二:《他不是“小明”,他是他自己》

……

对对照组家长未进行实验干预。

4.对实验组学生实施改善亲子关系的实验干预:在班主任的协助下,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增进对父母的理解,掌握向父母表达不同观点和情感期待的恰当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改善亲子关系。一个学期共计开展团体辅导五次、个别咨询若干次。具体干预过程将另有专文介绍,在此简要列举部分干预主题:

团体辅导一:《懂你,母亲——亲子沟通中的换位思考》

团体辅导二:《借力父母,增强自控》

个别咨询一:《如何向父亲表达我的期待》

个别咨询二:《我的人生我做主》

……

概括来讲,面向学生的两轮干预内容基本相同,第二轮干预在实施的流程推进、节奏把控和具体技巧上更为成熟,进一步验证了干预的有效性。

针对对照组学生正常教学,未进行实验干预。

5.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亲子关系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后测,并收集后测时学生的考试成绩。检验干预效果。

三、研究结果

(一)第一轮实验结果

实验干预开始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亲子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进行平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符合同质性(见表3、表4)。

对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亲子关系的四个维度进行平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 “理解沟通”和“成长宽容”维度明显好转;而“苛责干涉”维度明显减弱;“喜爱尊重”维度平均分虽有提高,但整体变化不显著。研究者将在第二轮实验中补充相关干预内容(见表5)。

对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亲子关系的四个维度分别进行平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亲子关系在“理解沟通” “苛责干涉” “成长宽容”三个维度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喜爱尊重”维度差异不显著(见表6)。研究者将在第二轮实验中补充相关干预内容。

实验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7)。

(二) 第二轮实验结果

实验干预开始前,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亲子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进行平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符合同质性(见表8、表9)。

对干预前后实验组亲子关系的四个维度进行平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 “理解沟通”和“成长宽容”维度明显好转,而“苛责干涉”维度明显减弱。由于第二轮干预中增加了诸如“爱的多种语言”等内容,家长学到了对孩子表达关爱和尊重的多种方式,“喜爱尊重”维度的分数也显著提升(见表10)。

对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亲子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分别进行平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亲子关系的四个维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干预效果明显(见表11)。

实验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2)。

四、分析讨论

(一)经由双向干预,亲子关系能够改善

多年的一线经验使我们坚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和孩子都渴望改善双方关系,只是苦于缺少方法。课题组实施的双向干预帮助他们掌握了相互沟通的科学方法,最终促成了亲子关系的切实改善。

面向家长的第一轮实验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亲子关系显著改善,其中“理解沟通”和“成长宽容”明显好转,“苛责干涉”明显减弱。 “喜爱尊重”维度的平均分虽有提高,但是整体变化不够显著。鉴于父母对孩子的“喜爱尊重”对双方关系的改善有着重要影响,以及父母作为认知更为成熟的成年人具有优先调整的必要和优势,在第二轮的家长干预中,研究者增加了诸如“爱的多种语言”等相关干预内容,旨在帮助家长学习和掌握向孩子表达尊重和喜爱的多种方式,以期进一步优化亲子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坚持非常重要,一曝十寒、阴晴不定的反复必然会破坏良好的开端和前期的努力。因此,课题组在平台互动和答疑中始终及时地提醒着家长。共同的努力最终保证了干预的效果,巩固了家长和孩子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切实改变。

(二)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伴随亲子关系的改善同步提升

为探究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同步提升的内在机制,本研究收集了實验组学生的内心感受。很多学生表示:亲子关系改善后,可以跟父母平等、坦诚地进行交流,体会到了“被倾听” “被尊重”和“被接纳”的价值感,无形中提升了自信(自我效能感),畅通了思维,提高了效率,成绩慢慢就提升了;父母一个学期以来真诚的改变,使自己放下了以往交流时的思想包袱,学习起来更专注,成绩的提高又让自己觉得“只要努力就有效果”,“原来我也能行”,在学习上更有信心;亲子关系改善后,自己对父母说的话不再反感,根据父母的建议改进了学习方法,成绩渐渐提高了,人也更加自信了。

这样的质性成果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类似的研究显示[8] [9]:不同学段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五、研究展望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很多,今后可以尝试探索哪些具体的科目更容易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哪些中介因素会发挥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等等。当然,这都需要收集更大的样本,并合理控制无关变量,才可能有所发现,同时结论和推广仍需谨慎。

在本研究中,亲子关系的干预和测量都没有区分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这样处理的出发点是不希望在孩子心中强化“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是有差异的”(尽管这在许多家庭的现实养育中是客观存在的)。后续研究如能选取部分个案进行细化探索,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亲子关系的改善是一场双人舞,家长是否也从中受益、得到正向促进呢?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考查。

【参考文献】

[1] 刘振聪.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研究综述[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1):4-7.

[2] 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4):812-816.

[3] 张克让.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 (3):201-202.

[4] 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7(11):67-73.

[5] 章燕玲.亲子沟通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研究,2020(1):164-165.

[6] 吴继霞,郭小川,黄希庭,等.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9-44+223-224.

[7]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8] 张静,郭彦青.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以内蒙古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现代交际,2016(10):16-117.

[9] 柳林.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252-253.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亲子关系自我效能感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