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消费潜力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2021-06-01陈之秀

食品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服务业群体消费

陈之秀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导致一段时间企业停工、停产,紧接着,疫情蔓延全球。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低谷期。此时,人们开始担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新办2021年1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表示,2020年国民经济稳定恢复,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那么,在2021年,中国经济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还将面临哪些问题?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

我国经济基本恢复正常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9年增长2.3%。”滕泰说,这2.3%的增长比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1.9%的增长要高,比国内的机构预测2.1%预期也略高,主要是2020年四季度单季的同比增速达到了6.5%,四季度增速超预期,所以全年的增长略微超预期。

滕泰说:“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这个2.3和正常的2.3不一样。那么,有人说,2019年年底的时候,很多学者呼吁要保6。现在来看,保6可能没有大家原来想的那么重要,但也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2020年的2.3不是说一季度2.3、二季度2.3、三季度2.3、四季度2.3,不是这样一种整体经济的下滑,如果那样的话,肯定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经济问题、失业问题等。这个2.3是平均下来,所以这个2.3不能证明保6不重要。主要是2月份的经济几乎完全停摆,3月份开始恢复,所以一季度是负增长6.8%。二季度3.2%,三季度4.94%,四季度6.5%。四季度同比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上。正常的经济增速还是应该保持6%以上,至少是5%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基本稳定。”

滕泰表示,2.3之所以没有引发经济社会问题,是因为它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四季度是超预期,但是消费还是低于预期。所以,应该说基本恢复正常。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存在潜在风险。滕泰表示, 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增长结构不平衡,二是部分增长动力缺乏可持续性,三是还有一些衍生的风险。

增长结构不平衡最重要的是消費的恢复低于预期。2020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负增长3.9%,由此看来,整个消费也是负增长,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第一次出现消费负增长。虽然是受疫情的冲击,但是下半年社会秩序基本恢复以后,消费迟迟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也说明消费低于逾期不完全因为疫情。造成消费低于预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下滑,二是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前者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滑已经连续十几年了,在疫情之前和疫情期间已经下滑到6%以下。在疫情冲击下,更是跌落到5%。所以,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下滑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消费倾向下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就业、对未来的预期、受利率等。总体来看,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储蓄却出现了高速增长,这就是消费倾向下降造成的。因此,急需收入分配方面的改革,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降息。在疫情冲击下,欧洲、美国都是零利率、负利率,我们的利息却没有降,这是造成居民储蓄偏好增加、消费偏好或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因此该降息的时候要及时降息。

不平衡增长除了消费低于预期之外,可能还有区域和产业上的不平衡。区域上的不平衡主要是沿海、东南地区比较快,西部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比较严重。除了区域性的不平衡,还有产业上的不平衡,新经济增长快,传统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比如,新经济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例,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又比如,服务业新经济也快于传统服务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

从投资方面看,新经济投资也快于传统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因此,总体来看,这样的不平衡增长会改变过去40年增长的普惠性,也就是说,有可能会出现类似于美国过去30年的情况。美国过去30年的增长,是新经济驱动的增长,很多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是受冲击的。如果未来30年,中国也是这个增长结构,会造成收入分配、产业、区域、人口收入的不平衡,还会带来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因此,要引起重视,通过一些转移支付等其他的手段去解决。

除了消费的复苏缓慢、产业上的不平衡之外,第三个风险就是债务风险,主要是地方债务持续攀高。同时,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债务也有上升的趋势,并且居民的负债也处于历史高位,主要是与房地产相关的按揭贷款比较多。因此,导致银行资产的不良率上升,如果不及时地、前瞻性地予以把握,存在金融系统崩盘的可能。所以,房地产的灰犀牛风险、金融系统不良资产的风险和地方债务的风险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21年激发消费潜力要点燃“三把火”

今年是“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鉴于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何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未来政策的发力点在哪里呢?

滕泰认为,如何激发消费潜力,是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复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中之重。2021年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要点燃“三把火”:一是正视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的现实,尽快下调利率以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二是扩大就业、深化改革,争取每年新增2000万中等收入群体;三是既要扩大传统消费需求,更要创造新消费需求。

为应对百年来最严重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欧美各国纷纷大幅降息,辅以财政刺激,很多国家都降到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水平。与欧美国家直接向个人和企业发放现金补贴不同,中国的抗疫措施更偏向供给端的恢复和稳投资。在货币政策方面,虽然在2020年前四个月有比较明显的宽松和真实利率的下行,但在5月以后,短期利率、长期利率都开始逐步上行。从消费和储蓄的关系看,在给定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如果要扩大消费,就要降低储蓄率;而要降低储蓄率,就势必要降低利率。因此,2021年稳消费的第一把火应该是尽快降息。

从政府、企业和居民债务成本角度考虑,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各部分的总债务约在270万亿元,若利率调降1个百分点,可节省2.7万亿元的利息支出,释放出大量投资和消费潜能。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2019年1月曾给出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标准: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则为中等收入群体。毫无疑问,中等收入群体人口的最直接增长动力来自于扩大就业,每年超过1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大部分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有就业人口工资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接近月收入2777元的人越来越多,我国的中等收人群体增长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速。

让低收入者向上流动,让中等收入者不掉队,扩大就业是最有效、最普惠的提高收入水平途径。因此要继续贯彻“六保”“六稳”政策,确保每年可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尤其要重视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扩大就业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消除妨碍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户籍制度限制,取消一切歧视性的就业规定,让进城人员、非户籍人口也能享受到各类公共服务。为了推动扩大就业,政府可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岗群体、新进城群体的培训和就业指导,让他们尽快在新产业中找到岗位,早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比如,加快农村土地、宅基地确权后的流转、交易制度建设,使农民的资产转化为实质性的财产性收入;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扩大,资本市场的繁荣也是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途径。

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五大要素都创造财富,都应获得合理报酬。

增加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体,也可以继续加大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并增强中低收入地区、产业和人口的造血能力。

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要点燃的第三把火是创造新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新供给正在成为创造新需求的增长点。去年二季度财政部明确了延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自下半年起,新能源车销量逐月上升,成为稳定全年国内车市的主要驱动力。又比如,中国近几年在5G方面的投资也将创造出更多的新消费场景。想当初2G、3G时代苹果手机问世时,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种创新能够带来移动社交网站如微信、移动支付、移动视频、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的消费场景,未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集中产业化都可以创造出巨大新需求。

除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时候生活方式和消费场景的创新也会创造出巨大的新消费需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可口可乐利用圣诞老人创造了冬天喝可乐的新消费场景,通过创新生活方式创造新需求。

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新时期,如何用研发、设计、品牌、消费场景、生活方式的创新来创造新需求,既让老树开新花,也让新树发新芽,无论对于宏观政策决策,还是对于企业创新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望2021年,滕泰认为,不要被同比预期的高增长迷惑,而要关注真实增速,尤其是消费的恢复,这不仅是关系2021年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十四五”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因素。

本期人物:

滕泰,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提出者,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中央企业青联委员。曾担任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务。曾于2010年及2015年受邀参加分别由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并作经济形势汇报。

猜你喜欢

服务业群体消费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40年消费流变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新消费ABC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