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研究

2021-05-31陈星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

陈星

摘   要: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运用的重要内容。应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和激励功能。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路径,以改进实践,弥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足,积极探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行动研究

一、研究缘起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重点,不同学段学生因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不同,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个体认知结构较为稳定,开始形成关于个体未来发展的理想和信念;学生思想体系日趋完善,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有了更加客观和深入的了解,都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久以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聚焦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主体地位和情感的关注;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较为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对活动效果的反馈。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是丰富且全面的,帮助大学生在知国、爱国的基础上,建立对国家坚定稳固的信念,进而体现在行为上。让学生将国家的稳固性存在和持续性发展转化为必须承负的责任,理所当然地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并通过外化为行为的方式改变国家现状[1](92)。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众多可依托的资源中,红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革命战争中孕育而生的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描绘了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过程中的精神轨迹,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利用和发挥的空间仍有待拓展。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方案,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逻辑上升。

二、研究设计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2](35)。本次行动研究是在真实的管理情景中进行的尝试、探索和研究,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一)研究目标

行动研究小组对某高校现有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相关调查,发现已有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是在特定时期内开展的特定活动,活动设计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活动开展过程中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性,活动结束后缺少对活动效果的调查与反思。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行动研究小组计划围绕该重大节日,利用与之契合的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的同时,重在唤起参与者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其爱国情感,影响其后续行为。

(二)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某学院大二年级某班级学生,该班级共有学生32人,其中女生29人,男生3人,为文科专业。选择原因如下:第一,行动研究是为了解决现实领域存在的问题,因此选择研究小组成员所在学院的学生,旨在鼓励实践者和研究对象共同开展探索;第二,本研究方案侧重情感体验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所选研究对象为文科专业,相对而言,将会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大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其他年级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较为充裕,具备思辨能力和一定的活动策划能力;第三,行动研究小组成员与研究对象较为熟悉,前期搜集学生的信息较有优势,在反思过程中便于顺利开展访谈。

(三)行动研究过程

本次行动研究历时六个月,包括构思研究框架和文献搜集、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活动方案、厘清新的研究思路四个阶段。行动研究小組成员在每一阶段研究中都尽力做到基于平等对话的合作,对必要的研究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基于研究结果开展日常反思和探究。

1.厘清研究初衷

一方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育人优势。红色文化记录着我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程,革命先烈感人至深的事迹、坚强不屈的品格、不朽的人物形象和令人难忘的历史故事,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强大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带领大学生到红色资源场馆实地考察、体验和参观,将亲身感受到革命先烈高尚的人格和感人事迹,感受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在体验中感受、在体验中积累、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提升,使爱国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将情感的触动化为实际行动,使爱国主义情感经久不衰[3](109)。

另一方面,通过体验式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和认同。大学生情感丰富,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通过增加情感元素,促进大学生参与和体验,让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在革命岁月开展的斗争故事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学生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在行动研究小组成员的指导下,有能力对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等进行策划,打破传统的教育客体身份,提高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制订活动方案

行动研究小组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征求某学院和参与学生的意见,设计出利用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活动方案。本方案涵盖“知情意行”4个单元共计10个子活动,在内容上增加情感体验,在参与方式上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手段和方法上力求多样化,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活动形式。

3.实施活动方案

本次行动研究较为集中地体现研究理念且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三项,分别为主题班会、参观故居和专题社会实践。

主题班会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程回顾展开。主题班会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斗争,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奋斗历程。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观看纪录片、师生交流、学生讲述、聆听革命歌曲等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的故事和经历,让学生将个体发展置于祖国发展大背景中,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參观故居,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赴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将无形的情感教育与有形的实物场景结合,参与学生通过观看实景、倾听讲解、触摸实物等形式,在红色文化的氛围中进一步对目标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本次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场景的限制,更加凸显了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优势。

组织学生赴北京开展专项社会实践,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变化的了解。社会实践相较于课堂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了解事物的机会,预先设定的实践主题、目标和计划,有助于实践顺利进行。本次社会实践与以往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拥有选择、策划、组织和实施的权力,教师仅仅扮演引导者和协助的角色。

三、行动研究的反思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次研究方案的结束意味着下一轮行动研究即将启动,有效的反思是后续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者将从如何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和如何开展行动研究两个维度进行反思。

(一)对如何有效利用红色资源的反思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外显形式,红色文化并非完全独立存在,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往往交织相融,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过程中,不能完全割裂三种文化间的有机联系。当教师带领学生赴北京开展社会实践时,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既有机会感受到中华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又能深入了解近代以来革命历史与故事,同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有清晰的认识。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成熟,正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更深沉的信念:“对祖国有一种真诚的、由衷的爱……应该忠实于她,对她有赤诚之心。”[4](15)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信息、符号,只有在与具体的人、情境及在此情境中的处境和感受体验相结合的时候,知识才可能显现出一定的价值,并在作用于个体道德与价值观的层面具有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5](84)。从知(了解)、情(情感认同)、意(坚定信念)和行(主动践行)四个维度,围绕红色资源开展特定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循序渐进地实现既定目标。在以新中国70周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主题班会中教师讲解可以增进学生对国家发展历史的了解。到周恩来故居实地参观,学生们在红色文化氛围中体验感受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现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不仅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体验还会成为留在学生记忆中难忘的回忆。伴随着活动的结束,影响并未消解,而是将对学生后续行为产生影响。

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要进一步思考高校校本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高校校本文化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淀凝练而成,是研究者不可遗忘的资源。校园文化与红色资源的耦合,建立两者联动的育人优势,不能简单地将校园文化与红色资源嫁接,更多的应是关注校园文化中的文化传承与生活其中学生的特点,寻找与校园文化契合的红色资源,开展的活动才能受到学生欢迎。

(二)对如何开展行动研究的反思

本次行动研究中小组成员由来自大学的研究者和一线的实践者组成,双方在平等和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分工合作: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实践者为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提供切实的意见。有效改变了实践者缺少理论研究、研究者不了解真实的问题情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现代人类学观点来看,唯有从参与者角度进行研究,才能真正解释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双方合作,使研究者和实践者投入“参与式研究”过程之中,更加适合揭示教育事件的深沉状态。

为保障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开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了解大学生对活动的态度和参与感受,搜集参与者对活动未来的期待方向和改进建议。本次行动研究意在通过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改变以往侧重理论宣讲的模式,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参与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参与者自觉提高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符合主体教育理论的观点,要培养能动的社会主体,具有独立个性和主体性的现代人,必须根本改变被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能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最主要的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能动性[6](5)。

在后续研究中如何更加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者和实践者如何通过“放权”的形式赋予参与者“主体”的权力,如何在过程中做到监督和引导,都是需要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的。唯有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行动)紧密相连,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银光.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层次性及实践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3).

[2]Husen T.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M]. Oxford an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5(1).

[3]马晓燕.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4]陈会昌.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1).

[5]朱小蔓,王平.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8(3).

[6]郭文安.主体教育思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课题名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2020年度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DKFYB2020215);南京晓庄学院学科群专项科研课题新文科项目“‘我们的节日——地方高校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行动研究”。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