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谈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2021-05-31杨思昂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折枝李树王戎

杨思昂

文言文是语言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中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教学时,逐字逐句串讲极为常见,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但是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内容的难度上超出现代文。笔者以为,现代文还要加强朗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更何况文言文,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朱作仁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没有比朗读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言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和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上册)一文用文言文讲述了王戎幼时发生的故事。在理解运用方面,要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读懂故事的内容,要让学生练习讲故事,还要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并交流对王戎的评价。课文简短,但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可不少。

课后安排了三道习题。第一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第三题这样要求:“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好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素材。如果不能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熟、读懂,就真的辜负了教材。所以,我不惜花费更多时间,只为落实读的训练。

一、读出语感和韵味

课后习题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如“折”是个多音字,注意其在“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读音;指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语速,要让听的人能够大致明白内容意思。在训练朗读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朗读能力。国学经典的常用学习方法便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后小组、全班学生进行评价,我让学生练习用适当的速度读好文言文。在大家能够自由自在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进一步练习读好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语意停顿,并做到咬字清晰。

我让学生读完原文读意思。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二、读懂句子的意思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文意。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自主练习。有些难懂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折、走、之”三个词。

理解“折”。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结合插图进行引导:这里的“折枝”是指树枝被压弯了,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怎样的情况下才会把树枝压弯?引导学生正确读好语意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理解“走”。“竞走”一词,可以先从注释中直接看到解释。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加深对“竞”字的理解,并联系学习认知,巩固“走”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跑”。

理解“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种事物。本文中“之”共出现了三次,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知道本文中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指代的是李子,第二个“之”指代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并试着将“人问之”换成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说法,是“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在明确语句意思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说说故事的大意,这样接触并吸收语言,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读出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了什么?学生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别人都爭先恐后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动。这里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出了王戎的特点。看见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他通过观察思考,做出这样准确的判断。

课文运用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这篇文言文寥寥数语,尽显文言文在语言宝库中的灿烂,所以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多读,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把课文真正读懂。

四、读中明白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呢?请看下面的问题设计: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了什么?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为什么这样想?

3.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引导学生感受王戎善于思考并能进行推理判断的特点。

4.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谁?

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找出王戎说的话,然后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是语言描写。课文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刻画了王戎善于思考、不盲从别人的特点。这第一个问题是把课文读懂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推理:李子是好吃的,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喜好,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王戎为什么会这样想,课文省略了王戎是怎样进行推理的。课文省略,但阅读教学过程不能省略。推理是一种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这个问题是学生把课文真正读懂的关键。

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王戎善于思考并能进行准确推理、判断的特点。

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王戎、司马光、曹冲他们都善于思考,由个别到普遍,归纳得出生活中还有像王戎、司马光这样善于思考的人。归纳也是一种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和第四这两个问题,针对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训练。一个是推理判断,一个是归纳(不完全归纳法)。

通过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真正读懂。

五、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能够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讲故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要求的讲故事,与理解课文内容时的讲故事大意有所不同,不仅要求学生能将文言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要能按一定顺序完整讲述。教学时,我根据不同学情提出不同层次要求。第一层次,对讲述有困难的学生,重在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做到情节完整,并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第二层次,把故事讲生动,做到绘声绘色。第三层次,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课文一共四句话,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里最难的两句话。围绕这些问题,不仅加强了语言训练、语感训练,学生还从中学习了课文的表现手法,认识和体会了王戎的特点。

这样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接受青史留名多俊杰的人文主题熏陶,可以逐步解决语感、能力问题,可以逐步解决人文要素、核心素养的问题。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朗读、背诵的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背诵的速度,还可以在背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王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折枝李树王戎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江城
王戎识李
李树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桑中生李
金缕衣
李代桃僵
德行第一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