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民族歌曲 增强文化自信

2021-05-30许琳欣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音乐

【摘要】本文以桂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教学设计为例,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切入点,论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民族歌曲教学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小学音乐 民族歌曲 《赶圩归来啊哩哩》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137-03

音乐是一种古老、普遍且具备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还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艺术发展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每一首流传下来的民族歌曲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音乐课程作为各学段的国家课程之一,其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等特点,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等重任。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音乐资源,引导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本文以桂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民族歌曲教学,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一、教材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描写彝族姑娘赶圩(客家人将“赶集”叫“赴圩”,即人们到集市上交易、办事)归来时欢乐心情的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为4/4节拍,羽调式调子,二段体结构,旋律流畅、明快、活泼。这首歌曲是由广西词人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曾由广西歌舞团的唐佩珠、彝族著名歌唱家曲比阿乌演唱,一经面世便成为广西民歌中的经典,至今传唱不衰。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 ×、×× ×× ×等节奏型;学习二声部合唱。

(二)过程与方法

采取聆听、演唱、表演、伴奏、合唱等音乐实践形式,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表现音乐,掌握多元化的音乐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歌曲背景体会新时代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变化,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感受浓郁的彝族音乐风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唱准×× ××、×× ×、×× ×× ×等节奏。

(二)教学难点

齐唱时能够用轻快嘹亮、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合唱时注意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声音的均衡和谐,既要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注意与其他声部融合统一,表现合唱艺术的丰富性与和谐美。

四、教学准备

教材、视频资料、PPT、钢琴、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

赶圩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活动之一。对广西而言,其少数民族众多,如今各地依然保留着赶圩传统。“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赶圩”又名“赶闹子”“逢闹子”,是农村的交易习俗。教师先宣讲这些赶圩的基础知识,然后开始导入环节的教学。教学片段如下:

师:赶圩是大家喜欢的一项活动,那么“圩”是什么样子的呢?少数民族的人们又是怎么样赶圩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播放视频)

师:谁来说说感受?

生1:好热闹啊!

生2:集市上小商品好多呀,还有各种特色小吃,看着都要流口水了。

生3:感觉赶圩就像我们平时去逛街一样。

……

师:没错,赶圩就是去街上买卖东西。刚刚我们看的视频是如今广西百色一些壮族地区的赶圩情况,集市里人们的穿着已经汉化,穿传统服装赶圩是比较重大的节日才有的场面,比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播放壮族“三月三”人们盛装赶歌圩的视频)

生4:今年爸爸妈妈就带我去武鸣参加了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人们在集市上载歌载舞,游客们在集市上吃各种各样的民族特色食物,可太有意思了!

師:大拇指送给你,乐于跟我们分享你的赶圩经历,那我们想知道,你在集市上具体吃了什么特色食物呢?

生4:太多了,有蕉叶糍、艾叶糍、粽粑、菜包、五色饭等。

师:这么多好吃的,以后大家有机会也要去赶圩尝尝这些美食哦!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首和赶圩有关的歌(PPT展示歌名《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歌唱我们广西彝族赶圩传统的歌曲。(视频展示唐佩珠的演唱视频)

设计意图:对《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而言,“赶圩”是重点,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清楚其含义,是为接下来学生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做准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三次用到视频展示赶圩的内容,主要是借用视频生动、直观的优势,让学生迅速理解什么是赶圩,并进入到真实的赶圩情境中,由此产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为歌曲学习奠基。

(二)介绍歌曲,加强音乐文化理解

【环节一】介绍背景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广西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11个,分别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

师:没错,彝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之一,但是它的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等地。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首歌,正是起源于德峨乡。(PPT展示背景知识:据说,1979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人到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体验生活。在某天集市日,即当地称的“圩日”,古笛等人看见许多彝族姑娘身穿五彩缤纷服饰,在集市上兴高采烈地选购物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一路上姑娘们欢声笑语,古笛和歌舞团的几位编导被这一幕启发,决定以彝族姑娘赶圩归来的情景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因此,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主题曲。)

【环节二】介绍作品

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歌,大家对歌词有什么感觉?或者觉得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生1:歌词比较简单,很多是重复的。

生2:很多“啊哩哩”。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这是一首简单但又很有特色的民歌,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衬词上。“啊哩哩”是彝族歌曲里常用的衬词(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曲也有衬词,如壮族山歌《刘三姐》中的“嘿了了啰”、云南民族《放马山歌》中的“咦哦”等),它字面上虽无实际意义,但实际运用中却蕴含着丰富内容,比如这里使用,就是表示高兴、激动等心情。

师:所以大家要用一种什么情绪演唱这首歌呢?

生:喜悦、轻快的心情。

师:没错,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学唱环节吧!

设计意图:分两个环节进行歌曲的介绍。第一个环节介绍广西少数民族数量和具体民族,有利于渗透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掌握当地的少数民族基础情况;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第二个环节针对民歌中常见的“衬词”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衬词的功能,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丰富学生对作品背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三)学唱歌曲,增强音乐表现力

【环节一】教师弹奏主旋律,要求学生先用lu模唱(慢速),边唱边拍,拍出歌曲的强弱拍;第二遍用da模唱,拍出歌曲的节奏。

师:你们拍出了什么节奏呢?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

生1:× ×  × ×  × × ×  × |

哒哒  哒哒  哒哒哒  哒

师:还有谁?

生2:× × × ×  × ×  × ×  ×.× |

哒哒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

师:好全体同学一起来用“哒”读一遍这些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模唱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旋律,节奏拓展练习则能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节奏的理解,为后面的演唱奠定基调。

【环节二】学生根据掌握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咬字吐字需清晰;然后教师伴奏,学生慢速哼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整首歌,听的时候注意歌曲的情绪变化。(播放歌曲音频)

师:根据情绪的变化歌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生1:两个部分。

师:这两个部分在音高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2:第二部分的音更高。

师:你们的感觉很准确。mp是表示中弱的符号,要求轻声地进入。现在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轻轻唱一唱第一部分吧。(生跟随伴奏唱)

师:现在来看第二部分,第一句歌谱上有f的音符,表示强,唱“日”的时候音需咬重一些。(师范唱“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啰啊哩哩”,要求学生跟唱一遍。)

师:我们唱这首歌的时候音色要明亮,调子要轻和快,尤其唱衬词“啊哩哩”,尾音不要拖得太长。

师:唱的时候在有衬词的地方就拍× × ×的节奏,让歌曲的节奏感更强。

师:大家跟着老师的伴奏整体唱一遍歌曲吧。

设计意图:对歌曲的乐理知识进行详细介绍,有利于学生把握唱法重点,增强演唱的表现力。

【环节三】用同样的方法熟悉低声部旋律与节奏,重点掌握× × × × × × × |和× × × |两种节奏。

师:刚刚学唱的是歌曲高音部分,这首歌是二声部合唱作品,现在我们来学唱低声部。

师:低声部的强弱处理同高声部一样,但第三小节标着许多 符号,这是顿音符号,表示在演奏或表演上要做短促轻巧有弹性的处理。(师范唱,生跟唱)

师:跟着老师的伴奏,全体唱一遍低声部。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作品,低声部的学习比较重要,在学唱高声部之后,专门安排一个环节学习低声部,是为了让两个声部的演唱比较均衡,为后面的合唱奠定基础。

(四)当堂练习,巩固提升

【环节一】分声部练习——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各组负责一个声部,练习两次后交换声部。(练习的重点在低声部,因为不熟悉低声部,就无法很好地与高声部构成优美的和声效果,所以笔者弹奏低声部的伴奏,让学生跟着伴奏唱。)

设计意图:两组学生轮流练习两个声部,是为了让学生对两个声部的旋律、音高都熟练掌握,预防合唱时高声部主旋律过于突出,低声部容易被覆盖、带跑。给低声部伴奏,目的是让低声部有明确的依靠,获得良好的音准效果。

【环节二】合唱排练,先唱低声部,再加入高声部。(师强调三点:①采用轻声唱法,互相不干扰;②高声部要注意倾听低声部,防止声音覆盖低声部;③低声部注意自己的衬托感,让高声部的声音稍微出来,以突出主旋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符合先低后高的声部教唱顺序。小学合唱作品通常以高声部为主旋律,先教低声部,学生就不会对高声部的主旋律先入为主,当学生熟悉了低声部的旋律,再和入高音部旋律,声部间的融合更易获得和谐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师:刚刚同学们的合唱表演非常精彩,优美的歌声仿佛唱出了彝族人民对新生活、新變化的喜悦心情,尤其是在唱衬词“啊哩哩”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非常饱满,非常棒,给我们今天的民族歌曲学习写下了完美的句号。然而,我们中国的民族众多,优秀的民歌也数不胜数,我们要继续传唱,主动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艺术文化永久流传、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在课堂收尾阶段,话题回归民族歌曲的传承,一方面升华主题,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关注民族歌曲;另一方面再次肯定优秀民族歌曲的育人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六、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是围绕“唱响民族歌曲,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路设计,先从民族文化入手,试图通过渗透与《赶圩归来啊哩哩》相关的创作背景、民族文化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与文化自豪感,这是实现民族艺术文化德育功能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笔者安排了“视频导入激趣、介绍歌曲”两个环节,直观地呈现了歌曲的文化背景,强有力地促使学生进入少数民族的风俗情境,为他们的演唱奠定情感基调。另外,本首歌曲属于彝族民歌,较具民族特色,笔者在设计中注重对歌曲的独特之处进行解说,如衬词“啊哩哩”,尽可能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美;再根据“啊哩哩”适当拓展到其他民族歌曲的衬词,增加学生的音乐常识。

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方面,本课教学主要通过模唱、拍节奏、伴奏演唱、合唱等方式,带领学生发现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最终完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关注歌曲乐理知识的传授,如教学主要的几种节奏型、解释mp与f等音乐符号功用、指导各小节的演唱情绪,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基础能力与素养。另一方面重视歌唱方法的指导,如在训练节奏时,学生一时拍不准,笔者进行多次示范引导;在合唱训练中,笔者遵循先低后高的教学规律,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声部练习,力求提升学生的歌曲表现力,让学生在歌曲的演唱中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进而更加自信、积极地继续学习。

总结而言,本堂课不仅顺利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二声部教学的难点,更让学生在感受彝族歌曲魅力的同时,自然融入到民歌音乐中,体验民歌多角度的表现力。而学生在感受、歌唱、表现、创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传递着中华民族悠远音乐历史和灿烂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许琳欣(1987— ),女,广西博白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小学音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