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统编教材古诗词群文议题的确定

2021-05-30朱倩倩

学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

摘要:在群文教学中,议题的选择和确定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基于统编教材下古诗词群文议题的确定需要师生多维度思考,聚焦整合具有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内容。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古诗词群文议题确定的三个策略。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文本,发现多个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融合点提炼议题;立足学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程度确定议题;联系生活,融入文化,整合确定议题。

关键词:古诗词群文;统编教材;议题确定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微课的中学古诗词群文阅读就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H2019296)阶段性成果。

古诗词群文教学必然会成为今后的教学趋势,可是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教师不愿或没有有效的方法去开展古诗词群文教学,而群文教学开展的关键一步就是议题的确定,选择什么样的议题也关乎群文教学能否高效开展,本文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词四首》为基础文本,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方位整合,进行多种群文教学的议题确定。

一、研读教材:议题确定的基础

统编语文教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使用。它的编写理念、使用统编教材的一些教法和群文阅读有诸多关联与相似之处,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和群文阅读的推进之间不仅不矛盾,还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所以对群文议题选择的第一步是研读统编教材,聚焦整合其中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具体研读角度,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聚焦“双线”。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采用“雙线”组织单元结构,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这其实在凸显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行的特点。在进行古诗词群文教学时,对议题的选择可以从这两个方向思考。

从人文主题的角度,聚焦文本内容,提炼议题。如:在为《词四首》提炼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四首词作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词语,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后,引导他们借助“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提炼议题。有学生发现四首词的内容中都围绕“爱国”主题,于是提出“词人的爱国之情”这样的议题。之后,又有学生提出四首词按词风来看都属豪放派,顺势给学生们补充到:范仲淹可以看作是豪放派的先驱,在《全宋词》中,仅存范词五首,唯《渔家傲·秋思》一首军旅词,慷慨悲凉。苏轼因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味,突破了词的绮罗香泽之风,故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南宋的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极力推进词体的革新,词风豪迈奔放,是豪放派的发展者。晚清民主革命烈士秋瑾则是豪放派的继承者,词作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故四首词都可以看作是豪放词作,议题可提炼为“豪放词作中的爱国之情”。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理清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等,提炼议题。学生们纷纷发现四首词中都用到了典故的写作手法,提出了议题:“豪放词作中典故的妙用”。对学习策略的分析,引导学生们从古诗词鉴赏方法思考。古诗词鉴赏往往循着“显象—得意—达境”这一思路,学生们在比较阅读四首词后,发现《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三首词中都有“酒”的出现,提出议题:“借酒消愁,愁更愁!”

其次,关注助学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中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设置了相应的助学系统,如: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思考与探究、积累拓展、阅读链接等。借助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师生可以快速精准的定位单元的学习目标或文本的重难点内容,经过整合提炼而得的议题,会更有课程价值。

例如,在为《词四首》选择和确定议题时,引导学生查看所在的“单元说明”。学生们关注到这些内容:“……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之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于是学生们找到一个思考的切入口——“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

又如,“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词人的情感”这一议题。笔者结合学生在平时诗歌鉴赏类题型的训练时常出现:鉴赏方法欠缺、答题思路混乱或答题语言不规范等问题,又重新确定议题:“中考古诗词炼字类题型的鉴赏技巧”。审美鉴赏是高层次的认知,在古诗词教学中尤为重要。明确的这一议题,旨在开展群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立足学情:议题确定的关键

通过对统编教材的研读,用一课时与学生们共同对《词四首》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进行探讨,多维度聚焦,提炼出本课多个群文议题,但群文教学中的教学思想都应立足学生本身,观照学情,从中挖掘出更能适合学生和助力学生成长的有价值的语文元素。所以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兴趣程度,也是群文议题确定的关键一步。

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同一学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也有差异。这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重新整合提炼议题。同时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议题,也更容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例如,对于“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这一议题,探究的范围过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鉴赏能力有限,不能全面而细致总结,所以为其缩小议题的范围,聚焦一点,引导学生们从一位词人入手——苏轼。因为统编教材中选录了苏轼几首词,小学阶段也学习过苏轼的诗歌《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学生对其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了解,分析起来会得心应手。学生最终重新组文,确定议题:“比较苏轼诗与词的不同”。

三、渗透文化:议题确定的导向

语文来源于生活,融通于文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时也需要关注当下的时事热点,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在确定古诗词群文议题时需要联系当下,挖掘文化内核,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例如“豪放词作中的爱国之情”这一议题。当联系生活,渗透文化后,发现“家国情怀”比“爱国之情”更贴切《词四首》的内容。

细致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冲突:忧国与思家、渴望报国但无用武之地、渴望杀敌但年龄已高、渴望上战场但是女儿身、渴望救国但没有知音……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交织着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它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苏轼虽无法像孙权一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但他借助诗词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并用积极达观的处世之风,修身正己,书写“家国情怀”。秋瑾作为女子,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冲破家庭的牢笼,寻求救国之路,正可谓是“巾帼英雄”。

德国学者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词四首》中四位词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有着时空的距离,但词中的文化在当下仍有其现实意义。“家国情怀”一词渗透着传统文化,也融入了当下的主流文化。习总书记曾多地多次提及“家国情怀”,同时在疫情期间涌现的大量“逆行者”们,他们的壮举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最终,结合当下生活和文化渗透,又重新提炼确定议题:“豪放词作中的家国情怀”。此议题不仅挖掘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议题,不断地与文本对话,发现多文本之间的联结,在分析比较与整合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基于统编教材下的古诗词群文教学,可提炼的议题千种万种,但不容忽视统编教材的特点,立足学情,以及文体特点。

(作者:朱倩倩,滁州市第五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
把握好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脱离“拼音”拐杖,突破识字难关
“分角色朗读”的七大策略
基于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谈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亮点
用德滋润儿童心灵,用法护佑儿童成长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