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育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21-05-29吴佳莉

关键词:保育员差异职业

吴佳莉 尚 爽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任务之一。作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育员可谓是保教事业的中坚力量,保育员专业化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而提升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能够促进其专业化成长[3],是其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之一。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本研究以辽宁省保育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向全省幼儿园共发放6500份问卷,得到628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6.68%。问卷包括:保育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共分为六个维度(如表1所示);开放性主观题,由保育员依据实际情况回答。

表1 保育员职业认同维度划分与操作性定义

(二)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访谈法作为现状补充和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手段,通过保育员、幼儿园管理者、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深度访谈,为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和鲜活的资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辽宁省保育员职业认同现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辽宁省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总体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n=6284)

由表2可知,辽宁省幼儿园保育员职业认同总平均分为101.95,题均得分M=3.19,略高于中等强度值。因此,可以推断出辽宁省保育员职业认同居于中等水平(M/I=3.19)。保育员职业认同所包含六个维度的得分均略高于理论均数,处于中等水平(M/I>3)。得分最高的维度是职业观念,最低为职业意志。

(二)辽宁省保育员职业认同现状的人口学差异

1.不同年龄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如表3所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保育员职业认同在年龄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不同,辽宁省幼儿园的保育员职业认同得分随年龄增加,呈现出“最低一较高一较低一最高”的发展趋势。50岁以上年龄组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最高,“35岁及以下”年龄组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最低。

保育员专业能力与信念感主要受保育员自身素养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35岁及以下”年龄组的新手保育员处于职业生涯的前段,缺乏足够经验应对保育工作的繁重琐碎,且收入往往最低,这一年龄组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最低;50岁以上年龄组的保育员大多经验丰富,能妥善解决各种突发问题,其职业成就感会大大增强,故而职业情感得分最高。

表3 不同年龄组保育员职业认同差异(M±SD)

2.不同教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如表4所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保育员职业认同整体水平在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教龄“11~15年”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最高,教龄“0~5年”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最低。

表4 不同教龄保育员职业认同差异(M±SD)

教龄不满5年的新手保育员,常因缺乏经验而产生职业焦虑,甚至产生准备放弃保育工作等消极心理,影响保育员的职业动机,这一阶段是保育员离职的高发时期;教龄“5~10年”的保育员为成长型保育员,她们的经验储备足以支持他们顺利完成本职工作,还能配合幼儿教师完成教育工作,协助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教龄10年以上的保育员可以称为成熟型保育员,一般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好,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她们对自己职业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定位,职业归属感强烈,因此,职业情感认同水平最高。

3.不同学历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如表5所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保育员职业认同整体水平在学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综合各个维度,保育员职业情感维度在不同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职业意志维度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5),在其他四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学历为高中的保育员的职业意志水平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保育员,“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学历的保育员职业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组的保育员。

“初中及以下”学历组的保育员更易因工作能力欠缺引发领导和家长对其专业水平的质疑。同时,低学历保育员的工作动机多半出于谋生,并非是对职业本身的认可或喜爱,当工作中出现危机和挑战时,内心容易动摇。许多高中学历的保育员来源于“中职”或“职高”,受过系统培训,她们对保育职业的认识较比前者更为明确,虽然在职业选择方面也有局限,但对保育员岗位的态度更为正面和积极,因此,其职业认同水平较高。然而,随着学历的进一步提高,保育员的职业认同水平并没有随之上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保育员工作选择性相对更多,当工作面临困难时会怀疑和退缩,工资待遇也常使她们觉得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攀比等负面情绪导致这一类保育员职业情感维度得分显著降低。

4.不同工资组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如表6所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工资方面,保育员职业认同整体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6<0.05)。工资在1500元以下的保育员职业认同得分明显低于工资在2500元以上和“2001~2500元”组的保育员。

表5 不同学历组保育员职业认同差异(M±SD)

表6 不同工资保育员职业认同差异(M±SD)

表7 不同班型保育员职业认同差异(M±SD)

由此可见,工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保育员的职业认同水平。工资在2500元以上的保育员获得了更多的物质鼓励,工作上会更有积极性,她们的职业认同水平最高。然而,工资在“1500元及以下”的保育员处于最低工资标准,微薄的薪水和高强度的工作任务,降低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在访谈中有保育员反映:这点工资实在是太少了,出去干什么都能比这赚得多。之前好多同事都是嫌挣得太少了,没坚持几个月就辞职走了。因此,合理的报酬,能够提升保育员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对这份职业的认同水平。

5.不同班型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如表7所示,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在班型上差异显著(P<0.05)。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因班型提高而提高,大班工作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明显比托班和小班工作的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高。

众所周知,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所差异,身体素质和自理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强。托班和小班孩子独立性差,对成人依赖性强,保育员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工作强度更大;中班和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日常中更多的师幼互动,能够温暖保育员的心灵,职业认同水平也随之提高。在规则意识方面,中大班幼儿能够遵守一些基本规则,保育员的工作也就能轻松一些。

6.民办园保育员职业认同得分显著低于公办园保育员。如表8所示,保育员的职业认同水平因园所性质不同而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7<0.05),民办园保育员职业认同显著低于公办园保育员。其中,民办园保育员在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公办园保育员(P<0.05)。在职业期望维度上,园所性质不构成显著差异(P>0.05),这也在侧面反映出,保育员对其职业发展的主观预判上,园所性质并未对其产生影响。

首先,在福利和待遇上,公办园受到国家教育部门财政支持更多,其保育员能够享受到稳定的待遇和较好的福利;其次,公办园的园所设施更加完备齐全,工作环境更加舒适美观;最后,在公办园任职的保育员也能享受到更多培训或团建的机会,不仅业余生活丰富,还可以提高专业能力。因此,公办园保育员更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岗位,对职业发展有所期待,对职业的认同度也相应提高。

表8 不同办园性质的保育员职业认同的差异(M±SD)

(三)辽宁省保育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保育员、家长、园长、幼儿教师四类群体进行深度访谈,经过高频率词汇提炼、编码分析,结合已有文献资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出保育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影响保育员职业认同的宏观因素

(1)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社会评价,反映出该职业不同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地位成正相关。高声望职业会获得更多的尊重,从业者会产生成就感,其职业的认同水平较高。通过调查可知,社会上仍然存在“保育员是保姆或者阿姨”的观念。保育员的职业声望较低,其职业认同水平也随之降低。

(2)社会支持。在社会互动中,个体会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得到支持,进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4]。保育员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外部环境对保育员的积极评价和精神上的鼓舞,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保育员对职业的认同度。如果保育员能够从领导或同事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则会激发更多的工作热情,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水平。反之,当保育员的工作未被认可,他们必然会出现失落等情绪,进而降低其职业认同水平。

(3)薪酬待遇。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常被作为评价标准来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在三者之中,经济待遇是首要的[5]。保育员对薪酬的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她们的工作态度,影响其对职业的认同水平。只有保育员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她们才可能努力工作,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高级需要。然而,据调查,保育员每个月的实际收入位于该省最低工资的边缘,待遇低成为大量优秀保育员流失的重要原因。

2.影响保育员职业认同的中观因素

(1)组织氛围。良好的组织氛围来自幼儿园精神层面上的支持,影响着保育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情感。幼儿园和谐的工作氛围,会让保育员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对职业的认可度也会有所提高。当保育员工作在人际关系较为融洽的环境中,则能够获得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职业本身作出肯定性评价。因此,幼儿园的组织氛围是影响保育员职业认同的因素之一。有保育员表示:我就想和大家开开心心地上班,有困难大家能互相帮助。

(2)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有利于维持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秩序,提高保育员对工作的责任感。一方面,科学的规章制度能够维护幼儿园保教工作秩序。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对保育员每日工作流程都会做具体的规定和监督,但未就其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另一方面,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在保育员的奖罚制度上重罚轻奖,且保育员与幼儿教师相比缺乏职业晋升空间。制度上的不合理容易引起保育员的负面情绪,降低其对职业的认同。

(3)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保育员提升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当保育员经过培训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自我效能感增强,工作热情提高,服务于他人的意识也会变得强烈,其职业认同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但研究发现,现实中,保育员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培训机会的匮乏使得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缓慢,长此以往会阻碍其专业发展。

3.影响保育员职业认同的微观因素

(1)专业价值观。从业者对其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做出的评价是专业价值观,具体通过职业动机和职业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职业认同又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内化职业期待的过程[6]。保育员专业价值观影响着保育员对职业目标和发展的选择,决定了其职业期望,影响其职业认同水平。尽管保教一体化早已被各国学前教育认可和推崇,仍有一部分保育员认为,她们的工作内容只是生活管理,与幼儿教育有关的事和她们关系不大。尤其是在小规模民办园,许多保育员忽视自身的教育责任,对职业内涵理解上有偏差,职业评价可能会偏向消极,职业认同水平较低。

(2)职业体验。显而易见,职业体验会影响职业认同。部分调查对象在从事保育员前的职业都与幼教行业没有任何关联,缺乏保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而保育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很难体会到工作的“幸福感”,这种现状降低了其对保育员职业的认同水平。

四、教育建议

随着基础教育的纵深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已经从规模和数量的满足转向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7]。提升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学前教师保教队伍的重要内容。

(一)提供宏观支持——保育员职业认同提升的首要条件

首先,有关部门应严把保育员入口关,择优录取,从源头上保障高素质的保育员队伍,不能因为岗位缺口大就降低标准。其次,改善保育员的工资待遇。《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中明确规定,经费投入要与其教育服务需要相匹配[8]。教育部门应结合各幼儿园的现实状况,合理规划财政支出,逐步提高保育员的工资待遇,缩小和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最后,开展各种宣传,帮助大众了解保育员工作性质,借助媒体效应提高保育员社会地位,营造理解和尊重保育员的社会氛围。

(二)优化园所管理——保育员职业认同提升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有利于搭建更加公平竞争的平台,通过良性竞争调动保育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社会职业有一条规律,即专业化会带来更多社会声望,才能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胜任的,那么它在社会上就是没有地位的[9]。因此,园所应为保育员专业发展搭建好制度平台,并做好职业规划,帮助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声望,进而提升其职业认同水平。

(三)提升专业竞争力——保育员职业认同提升的根本措施

目前,保育员的专业竞争力仍需提升。首先,保育员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保育员的自主发展意识将直接影响到保育员的学习行为。其次,保育员需要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念,应提高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重新理解保育工作的内涵,坚持“保教合一”理念,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同时,保育员应主动加强与园长、同事和家长间的沟通与交流,获得更多支持,找准定位,提高职业认同,坚定职业信念,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保育员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保育员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它既是满足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顺应幼儿家长对教育的高质量要求,也是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想要打造优质学前教育,保育员需走上专业化之路。而保育员职业认同差异直接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情况。因此,在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升保育员职业认同水平,促进其实现专业化成长,是目前我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助力东北振兴。

猜你喜欢

保育员差异职业
相似与差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区域性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的审视
——基于武汉光谷地区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现状研究
推动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
找句子差异
职业写作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我爱的职业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