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间舞蹈课堂中“歌舞相融”的价值体现

2021-05-27陈清文罗宝茹

科教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价值体现

陈清文 罗宝茹

摘 要 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舞蹈的内容,还应该注重舞蹈与歌曲相结合,“歌舞相融”是民间舞在呈现过程中的灵魂所在。文章以高校民间舞蹈课堂的民间舞教学为主要的着力点进行分析,探究了“歌舞相融”在民間舞课堂运用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同时分析了推行“歌舞相融”的具体方法,并从总体上阐述高校民间舞蹈课堂运用这一模式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高校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推动整个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歌舞相融 高校民间舞蹈课堂 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3.038

The Value Embodiment of "Integration of Singing and Dancing"

in College Folk Dance Class

CHEN Qingwen, LUO Baoru

(Department of Dance,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Art Department,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folk 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of danc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dance and song. "Song and dance harmony" is the soul of folk dance in the process of pres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song and dance harmony" in the process of folk dance classroom application, and analyzes the concrete method of "song and dance harmony". In genera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 dance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dance.

Keywords song and dance blending; folk dance 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reflection

0 引言

在民间舞蹈课堂中运用“歌舞相融”的教学模式能使民间舞的原生态展现出来,突出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且表演时抒发的情感是双倍的。在提供综合性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校里将“歌舞相融”运用到民间舞蹈课堂中,相对来说会比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使之更综合化。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民族歌舞文化的重要途径。

1“歌”与“舞”的关系

1.1 “歌”与“舞”的本源性

在我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统称为“乐舞”,早期的歌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从开始的宗教舞蹈到百姓们庆祝粮食丰收以及祈雨的祭祀舞蹈再到礼乐舞蹈,以及综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戏等等,都说明舞蹈的诞生与音乐是相结合的。《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指出“音”是音乐,“乐”则是舞蹈。它们都是由于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产生的,本质上他们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表征,两者都善于表达情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大社会变革,是舞蹈发展史中一个重大的新起点。“礼崩乐坏”,民间舞蓬勃发展,乐舞中的表演性更加生动了。在汉魏和隋唐时期,多民族融合和多元化繁荣发展是最快的,而且还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机构。直到近现代,舞蹈才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尽管后来随着艺术的发展,彼此之间的独立倾向也就出现了,逐渐走向独立的发展道路,但两者仍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现民间尚存的舞蹈与音乐相融的关系是不容争辩的,例如藏族舞蹈的弦子、堆谐、锅桩都是以音乐的名称命名,没有歌唱和互相呼应的旋律与节奏也就没有上述的舞蹈。所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歌”和“舞”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1.2 民间舞蹈“歌”与“舞”的统一性

舞蹈与音乐的本质都是人类内在心理与肢体活动情形的符号象征,同样的本质决定了它们在功能上的一致性。边歌边舞,歌舞融为一体,构成了其独特的特点,风格的统一性十分明显。首先,歌与舞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情感。《乐律全书·吕律精义》中也说道:“诗咏言,歌言志,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说明歌与舞都是因为人类内心热烈的情感触发的。其次,它们都为了塑造艺术形象所产生,通过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每个民族都有着其特殊的歌舞表现形式,我国汉族民歌分类方法很多,其中以音乐艺术样式为基础的民歌体裁划分就是其中之一。民歌的产生与不同的生活和劳动场景相关,而民间舞中的舞蹈动作也是来源于民间的基本劳作,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统一性。两者相互配合与融合才能让艺术形象更加完整和饱满。再次,歌主声,舞主形,它们都追求艺术美。可以通过声音带来的力量、节拍和其他变化听到歌曲的美,但只能听却看不到。而我们可以在不断进行三维空间转换的动作中看到舞蹈多方面的美。两者都是表现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高校民间舞蹈课堂推行“歌舞相融”的具体方法

2.1 选取民族音乐激发感知能力

当有些舞蹈进行无音乐或弱化音乐时,民间舞却是要强化与音乐的关系。一个地域的民歌、乐曲就像一个地方的方言,可以反映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格。在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中,根据民间的歌曲捕捉典型的舞蹈动态,按照音乐的层次和节奏的变化,激发不同幅度、力度、流畅度的动作。比如维吾尔族的舞蹈就离不开它特有的音乐配合,形式多样富有特色,而广泛分布于天山南北两岸绿洲的“赛乃姆”就是维吾尔族艺术中最常见的歌舞形式。赛乃姆的伴奏音乐种类繁多,但主要结构为:木凯迪满—歌舞曲—歌舞曲—歌舞曲……—区希尔给。不同的节拍时,学生可以感知不同的元素特点。一般情况下,赛乃姆最初以4/4节拍,在舒缓、沉稳的气氛中开始,脚下可以做“三步一抬”,上身仅有胸腰和手腕的变化比较多。然后大都转换为2/4拍,速度也逐渐加快,这时候就可以加上旋转、弹跳一些快动作,最后形成欢快而热情的气氛中结束。在不同的节拍里,将感知的“舞”与“歌”相融,更好地展示出维吾尔族的特色。不同的音乐风格总是对应不同的舞蹈特点,在课堂上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民族民间音乐后,才能对应上该有的舞蹈动作感知。

2.2 编排对舞组合促进情感表达

进行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舞蹈组合的训练也尤为重要。原始生态中的民间舞大众参与性高,几乎人人都喜爱并擅长歌舞,对舞更是经常可见。比如男女间通过对歌对舞互相表达心意,用对歌对舞来表达对客人的热烈欢迎。而对舞是两人成对、三人成对、群体成对抑或说男女成对的舞蹈形式,学生通过对舞组合的训练,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提升舞者的默契程度,增强情感,让舞蹈动作呈现的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进行“歌舞相融”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如蒙古族的对舞音乐曲式较为短小,反映了人们狩猎和游牧的生活。可以先统一教授重复的重点动作,将简单的歌以民族语言哼唱出,可圈内对歌对舞,感受“歌舞相融”带来的热情,形成热烈的民间氛围。亦可两两分组,相互对着训练舞蹈动作以及舞蹈中的表情,最终形成自歌自舞的对舞组合。另一种以呼喝声为伴奏,对舞组合的编排以及训练过程需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比如彝族最常见的有一种自娱性舞蹈打歌。打歌高潮时,女生与男生相对,边舞边应声高唱 “罗哩罗,罗哩罗哩罗”,舞蹈的基本动作排比、对比、反复,动作简单明快,跳跃性强。对舞组合编排中也可以添加有民族性的一些口号,不用贯穿整个组合,但某些时刻的口号可以更加凸显气势和氛围。

2.3 模拟民间情境加深风格把控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模拟一个与该教学有关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该情景。将模拟民间情境的方法融合到歌舞相融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民间的人文,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把控。

如在藏族舞的教学过程中,透过藏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曲调,可以感受到藏族音调的高亢悠长和拖腔很长,从中了解舞蹈形态不仅具有宗教上的压迫心理迹象,而且主要是来自劳動人民的自我调节以减轻身体负担,从而引出该民族的体态动律,加大了对“风格性”的把握。改变教室的氛围,不同歌词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当播放《天路》时,用投影仪呈现藏族地区的美丽风景,将服装换成藏袍,从歌词中充分感受到温暖的情谊。换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时,学生的情感又不同了,此时展现的是人民得以解放的喜悦和欢快之情。最后加上队形的变化,一点点不断完善民间情境,加深对舞蹈风格的把控程度。“歌”与“舞”相融后产生的氛围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充满激情,更直观的感受到民间的原生态舞蹈,加深对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把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解放天性,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3 高校民间舞课堂中“歌舞相融”的意义

3.1 潜移默化培养民族的根基

在高校里推行“歌舞相融”这一教学形式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民族的根基。高校承担着传承各学科和教授最新知识的任务,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作为舞蹈教育大系中的分支之一当然也不例外。而“歌舞相融”的教学形式则是最好了解到民间舞蹈原生态文化的方法之一。通过在课堂上选取的民间音乐捕捉典型的舞蹈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就能让动作呈现,不自觉的带入歌曲的旋律,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一个民族的性格与文化。在现代化的教室,学生很难体会到民间的原始性,而模拟“歌舞相融”的民间情境则能比较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原生态的民间生活,在歌唱加肢体的融合中蕴含着其中千百年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强民族的价值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再次对民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歌舞相融”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循环训练的过程,用歌舞追溯到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民族情感,长期的循环训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

3.2 歌舞结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情感则是舞蹈的核心和灵魂,“歌舞相融”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二者相融,必不可少一。“歌舞相融”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结合歌曲与舞蹈两者的节奏韵律,进而帮助高校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歌词和舞蹈之中蕴含的情感传递,帮助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单单仅只有舞蹈不行,必须还得有音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如一地准确传达情感。提高学生在民间舞中的表现力与情感表达也是高校民间舞蹈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而歌舞结合则能使学生在用肢体舞蹈时内心也是充满真情实感的。“歌舞相融”既用到声也用到形,调动了人体的许多机能,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舞蹈的状态里。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了解呼吸、节奏以及表演的情绪,使高校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集体氛围的重要性,并更准确的掌握动作质感。

3.3 共享旋律增进舞者的默契配合

在高校中,社会中越发突然的自我中心心理也越发明显,学生越来越多的更愿意跳独舞去表现自己,而对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团队协作类型的舞种比较忽视,认为在群体中自己没那么重要。但在民间舞蹈课堂的“歌舞相融”对舞编排组合中,更多的是与伙伴之间真实的互动,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和与默契。而互动非常能强化群体的表演意识,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连带性。他们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音乐来完成的,共享着同样的节奏、旋律,在舞蹈时共同随着节奏或是旋律的变化而有着情感波动,从而不断提升他们之间的配合度以及默契程度,更好地增进舞蹈的表演渲染力。当通过音乐体会到同样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张力时,其在舞蹈上也会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整体上的融合感。这也是所有舞者一直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与音乐、舞蹈情感相融合的境界。

4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都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歌”与“舞”是不可分家的。让“歌舞相融”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高校民间舞蹈课堂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积极的促进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促使其形成成熟、有效的教学体系,使其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益示范。探索“歌舞相融”在高校民间舞蹈课堂的价值,能使民间舞蹈在课堂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高校传统民间舞蹈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民康.民间歌舞[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

[2] 李燕.同源之水 同根之花——论舞蹈与音乐在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文学,2007(06).

[3] 徐学铭.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载歌载舞”教学形式的可行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6).

[4] 周芬.解析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现状[J].艺术评鉴,2016(06).

猜你喜欢

价值体现
我国经济中现代民商法的价值体现研究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在舞台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中国梦”语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健美操运动的价值体现
文化符号学在CIS中的解析
意见领袖在微营销中的价值体现探析
基于“中国梦”语境下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