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

2021-05-27焦娇

国际商业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

摘  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出现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强调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后的终点应当是共产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有理论上的逻辑延伸,更有实践上的逻辑创新,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发展方式、文明交流和生态环境这五个维度。

关键词: 世界历史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逻辑发展 实践路径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国际问题凸显,全球治理乱象呼唤着新的价值理念和治理方案。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将对今后探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类未来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预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交往的國际化趋势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才具备这一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们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工具都很简单,并且生活空间也很狭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很密切,文明也不互通,人类历史依旧被局限在地域和民族界限中。但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生产力变革,才“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人们的交往和活动范围也在空间上被扩大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人类交往的国际化,从而使各个民族都处在联系和交往之中。同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密切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市场,最终促进世界历史的发展。

第二,人的解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把对人的命运关切寓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之中,认为人的解放过程是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相通的。他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论,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人的需要贫乏和生产力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维持生命需要的单线联系。而在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时代,人对人的依赖逐渐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人们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人的劳动被“异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个人在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终究被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法则所“虚化”,因此人们依旧没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而只有世界历史进程发展到共产主义时代,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共同财富,这时候人类才能彻底摆脱束缚、解放个性、进行自由劳动,从而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事实上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是辩证看待的:一方面资产阶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打破了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地域限制,开辟了广阔的世界市场,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本质,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是生来不可调和的,因而也不可能获得永久的发展。当这种矛盾愈来愈尖锐,资本主义不能再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助力的时候,它反而会变成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此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世界历史走向了共产主义。这时候社会物质财富才能极大丰富,人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发展

第一,在世界历史发展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审视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无论世界历史如何发展,资产阶级都必然灭亡,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最终归宿。但就客观而言,“一球两制”还将继续成为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基本现实。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2]不得不承认,纵使资本主义制度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世界历史发展这几百年来,依然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主导世界、主导全球化的发展。这说明,当代世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还是能够随着时代做出调整,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如何坚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在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为全人类谋幸福、促发展,这是当今世界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看来,中国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这一课题的最好回答。该理念的提出为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倡导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将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转移到合作上来,共同为全球治理贡献良方,从而很好地缓和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二,在世界历史主体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阐释了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民族与阶级都是社会历史斗争的产物。阶级的本质是一种利益联合体,而民族中则同时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正是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主体意识被唤醒,激发了他们参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和斗志,而后才能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最终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民族与阶级的融合。在当今世界,我们看到无产阶级革命虽然已取得成功,在部分国家建立了政权,但就全球范围而言,无产阶级的全部胜利还远未实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峙还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当前的全球治理应当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这种利益是超越阶级、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这就将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有机统一起来,重新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逻辑创新

第一,生产关系维度。马克思在感叹资本主义为社会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可以说,它带给世界人民的苦难相当于它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进步。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在充分尊重制度及意识形态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人类同属一个地球村,各国各地区要积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互通资源优势,加强贸易联系,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助力全球治理新境界。这实际上并不是摒弃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找到了维护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平发展的平衡点。同时也是在为最终走向的共产主义社会积累雄厚的生产资料基础。

第二,交往方式维度。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通过资本扩张和建立世界市场,密切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那时的国际交往大多限于经济领域商品的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流通。而当代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仅在经济领域交往密切,更延伸到了政治、文化等方面。其中政治外交成为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国家间的政治对话往往对经济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共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这既是对国际社会中宣扬“强国必霸”和“中国威胁论”等观念的实际回应,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国际交往的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第三,发展方式维度。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掠夺和对外扩张积累财富,通过霸道压榨本国乃至世界的工人以攫取剩余价值。以这样的发展方式谋取阶级利益,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与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矛盾冲突,暴力革命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世界,暴力革命是显然不适用的,它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即战争,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空间,在维护本国发展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发展,从而能够有效促进世界经济的全面繁荣和发展。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这一发展方式的最好证明,不仅为本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旨在互利共赢,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第四,文明交流维度。资产阶级在进行资本扩张的过程中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去,试图移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头脑中,“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马克思看到了这种文化霸权背后的本质,并提出了以“世界一般哲学”来指导各民族间的文明交流。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具有相似的价值旨归。在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常常试图在经济交流的过程中推进文化渗透,并通过隐性传播的方式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助推意识形态斗争,严重干扰了世界文明的友好交往与多样繁荣。但这终究是不符合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世界人民需要的不是“普世价值观”,而是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文化大发展。

第五,生态环境维度。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侧重于将自然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思考生态问题的社会价值,认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下,世界历史进程才会朝着共产主义目标发展。而资产阶级往往因为利益的驱动不断开拓世界市场,大量开采和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甚至将一些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严重破坏了这些国家的自然环境。但地球终究是一个整体,不管哪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生态平衡,最终损害的还是人类自身的利益。尤其在世界經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严峻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例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动物灭绝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就是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异化问题的现代性解答,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实践逻辑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4.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26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作者简介:焦娇(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