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扬州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2021-05-27郭晨晨

国际商业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传承与发展

摘要:扬州剪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不同社会时期都引领了高端的审美风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扬州剪纸追求新鲜的时尚元素,以迎合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嬗变,创新出许多前所未见的题材和样式。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托,从大众审美的角度阐释扬州剪纸在设计细节、流行规律以及流行意义上是如何被接受和建构的,以期为新时代扬州剪纸文化弘扬传播及剪纸创新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接受美学;扬州剪纸;传承与发展

2009年,扬州剪纸作为第一层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界热衷于剪纸的工艺设计、数字媒体等专门研究,成果颇丰。然扬州剪纸最初作为装饰性,是经过历史锤炼和选择的时尚符号,蕴藏在生命力背后的流行性、传播性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在西方,接受美学也常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它主要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因素与规律。本文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将研究视角从剪纸本身转移到消费者及环境中,挖掘扬州剪纸的细节、规律及意义,为新时代扬州剪纸的发展与文化承扬提供参考借鉴。

一、当今社会背景下扬州剪纸传承方式的流变

在传统中国百姓的观念中,物象中潜在的气质和精神往往比表象更加重要。中国百姓十分看重人的婚丧嫁娶以及寿诞,在各种服饰、器物、饰品的纹样上加以装饰,以表示对生命的敬畏及寻求美好的祝愿。以扬州剪纸为例,传统的扬州剪纸在题材上多以花卉为主,内容多寓意福寿康宁、万事亨通,辅以禽兽、鱼虫、人物、喜庆图案,寄托的是千古不变的愿望。

扬州张氏剪纸延至张永寿已是第五代传人,张永寿家境贫寒,1907年生于扬州大流芳巷“十八家”张氏老宅,在好心人士的帮助下,9岁才开始上学,读了3年的私塾,12岁便走出家门,靠剪纸补贴家用。回顾他的一生,从未有过系统的美术训练,早期的剪紙专为刺绣服务,扬州叫“花样”。在剪纸普遍式微大趋势下,扬州剪纸也难逃厄运。曾被普遍需求、逢集便被抢购的剪纸,今天为何会沦落到仅被“看看”,较少购买的境地?

在扬州剪纸人群中,张秀芳无疑是地位最高的一位艺人,她13岁师从叔父张永寿先生。现在是扬州剪纸项目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把剪刀跟随了她近60年。张秀芳育有一儿一女,早年,儿子和儿媳分别负责位于东关街和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的工作。孙女汪颖2019年正式进入中国剪纸博物馆从剪纸相关工作。虽3人从事剪纸,却只有孙女真正会剪,是对张秀芳的继承,属家族传承。根据张秀芳回忆,领导早年有意让儿子作为自己的传人,进行培养,但他当时有工作。二十世纪90年代,他的工资有1000多元,如专职从事剪纸,一个月工资只有200多元。当时的领导就这个问题多次与她交流,但她坚持不同意。原因有二:其一,儿子觉得男孩子学手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其二,工资实属太低。

今非昔比,愿意学习和传承剪纸的人并无几个,张秀芳说现在没有哪个年轻人能够一整天都坐在那,一心剪纸。如果能够像她们那个时代一样,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剪纸,那怎么可能剪不好呢?今天的工作环境,较上世纪 60年代而言,复杂很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投入也较少,远不及张秀芳剪纸时代的专心。目前,除了汪颖,张秀芳还有3位扬州剪纸“师带徒”学员,分别是赵红妹、李海霞、王蔚。2009年扬州市每年出资9600元,每月800元,作为张秀芳“师带徒”专项经费,赵红妹和李海霞属于第一批。第二批“师带徒”仅有王蔚1人,距第一次“师带徒”活动隔了4年。因为报名人数太少,所以这一年的经费没有跟上,张秀芳便没有拿到相应的经费,所以地区层面的补贴,实则只发放了1次。后来7年里,张秀芳没有接收过相对稳定的徒弟。

张慕莉,1960年出生于扬州剪纸世家,初中文凭,是扬州剪纸一代宗师张永寿的小女儿,1979 年4月进入扬州工艺厂学习剪纸,又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成为张氏剪纸第六代传人,也属家族传承。要知道,40年前,扬州工艺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能够进入厂,让正处美好青春年华的张慕莉十分动心。于是改变了无所谓的态度。就像今天的大学生挤破头都想进入体制内一般吧!然而,要放弃曾经幻想的一切,选择一门剪纸工艺,确实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张慕莉在答应其父会好好学剪纸后,便勤勤恳恳,一路坚持。她早年刻苦练习,近年又打破传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剪纸道路。但张慕莉谈到女儿学剪纸,满是欣慰,说之前想让女儿剪纸,如果学习不好,学门手艺也挺好,但是,女儿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现在工作太忙,以后肯定更没有时间剪纸。

张慕莉小有成就的徒弟有3位,分别是:现在中国剪纸博物馆工作的张震梅、2014 年从中国剪纸博物馆被裁员的杨雪、小学便跟着张慕莉学剪纸,但大学是物流专业的杜辉。谈到她们现在的现状,张慕莉说,除了张震梅,现在基本上都没有在从事剪纸工作。她指出,为什么老一辈剪纸艺人的水平如此高,甚至到今天都没有人能超越,就是因为系统的训练和日复一日的坚持。

如果专门从事剪纸的“艺人”,也就是剪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现在开始,管理体系不进行系统的调整和完善,老一辈剪纸艺人及技艺,或是扬州剪纸的巅峰时刻吧。传承人的问题,是一直需要关注的问题。后继无人作为当今民间美术的普遍现象,我们应该根据对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进而揭示其中的关键之处。

即使是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的徒弟,剪纸收入也仅能维持温饱,其他相关人员的情况更可想而知。经济回报及生存条件是最终向,直接决定了从业人数的多少,鉴于专职传承人数的欠缺,可知生存现状不甚理想这足以说明手工艺本身,以及行业内部的诸多现实问题。

二、技法的传播与接受

扬州剪纸过去与民风民俗相互联系,因此工艺不甚讲究。70年代末,直至90年代是扬州剪纸最辉煌的时候。有一段时期整个国家都在忙“三忠于”,“忠于毛泽东、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泽东的革命路线”。那段时期只要剪出来像个东西,就能卖的掉,全是关于革命题材的。从90年代末开始走下坡路。但80年代后,张永寿老先生仙逝,由于大多学徒缺少美术功底,剪纸画稿的更新延迟,学徒对于剪纸技法模仿不完全,学而不精,传统的手工艺品依赖手工制作,虽然拥有原创性和唯一性,但是也带来生产效率低、销售量下降、制作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工业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生产、思维等方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剪纸逐渐成为被大众日益接受的,独立的,充满艺术性的欣赏品。伴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工艺不得不进行创新。

庞建东,在风景剪纸的基础上融合了扬州特色剪纸、刺绣和宫扇三种“非遗”传统手工艺,将剪纸夹于扇面中,将视觉、触觉、感觉融于股掌之间,独创文创产品剪纸宫扇。此外,他还把剪纸与其他产品有机结合。如:将扬州剪纸图像与扬州何园、个园等景点纪念票相结合,既向游客更好地宣传剪纸,又增加纪念票美感,颇有收藏价值。他还根据扬州历史古建名胜地标,剪出《文化扬州》,并将之与书签结合,一套6张剪纸与书签结合,彰显了扬州名城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底蕴。他近些年致力于扬州文创旅游纪念品制作中,集艺术性、欣赏性、工艺性于一身的,当属剪纸宫扇、宫灯系列作品,是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变革,剪纸在装饰方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转变。曾是无需任何装饰,可直接使用的“花样剪纸”,如今连连变了几番模样。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把传统“花样”认为是实用的,那么,今天的扬州剪纸脱离了实用性,最大功能便是欣赏。科林伍德认为,实用的艺术是技术性的,并非藝术。

三、结语

中国民间艺术是世界一大瑰宝。无论时代如何变更,时间如何流逝,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对于美这种心理感受的追求,没有停止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正是中国民间艺术生生不息、不断创新、不断延续的核心动力。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简单来说,就是老百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地塑造某种形态并赋予其某种意义的过程或结果。所以,人类最朴实的那份美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民间艺术。

如今,剪纸作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工艺美术,以求发展、突破。创作者愈发重视消费者对作品的认知和共鸣,作品因消费者的接受才完整,得以实现价值。与此类似,剪纸文创作品借助其功能性传递给受众某种情感与情绪,进而产生共鸣,同样适用于创作者、作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剪纸文创作品及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那么问题接踵而至,定向的“期待视野”会使“消费者欣赏产品的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时,他就会感到乏味或缺乏新意”,置之于剪纸作品便使消费者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正如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所说:“保持传统并非单纯地重复传统”,在保留传统民间艺术原有特色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再设计”,在材料、功能、造型、工艺技术、审美观等方面达到与时代同步或超越前沿的水平,才是手工艺传承的发展途径。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求新颖与突破,打破所谓受众的“期待视野”。因此有接受才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祁林.传播学视野中的接受美学[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报,1996(06):10-13.

[2]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3.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15.

[4]李成.人类学“功能”语境下现代扬州剪纸时尚性阐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3):42-48.

[5]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5.

作者简介:

郭晨晨,女,生于2000年5月,汉族,河北邯郸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美术学(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当代扬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整理与造型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011117022Z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传承与发展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