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指标优化分析与实践
——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

2021-05-19

关键词:仪器设备效益考核

梁 鑫

(福建医科大学 设备与实验管理处,福建 福州 350122)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门印发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文件精神,福建省科技厅组织建立省级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科研人员对信息的多维度检索,同时为仪器管理单位提供在线预约服务。社会用户可在平台检索共享大仪信息、预约相关检测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等[1]。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单位均希望打破各单位间共享的壁垒,提升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以下简称“大仪”)的使用效益[2]。然而,大仪管理存在重复购置、重采购轻论证和部分设备闲置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大仪使用效益的发挥。当前,国内对大仪的研究虽然重视使用效益,但鲜少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效益研究。

一、国内大仪使用效益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大仪使用效益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例如,东华大学桑惠兰等[3]调研了2017年及之前的高校大仪使用效益评价体系,从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两方面对国内多所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大仪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系统分析国家级大型仪器设备中心的组成、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董诚等[4]结合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整体部署、区域发展、产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打造国家级大仪共享平台的主要任务及其运行管理机制,从整体上对大仪共享提出了建议。山东大学金增详等[5]分析大仪共享平台遭遇的瓶颈,通过建立三级管理机制,提出要有专职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者各司其职。该研究对大仪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强调了管理在提高使用效益上的重要性。针对大仪数量的快速增长,马旭炅等[6]提出了改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建议,提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仪器共享补贴和以大型仪器评估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一支富有活力的实验技术队伍等,以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及其管理程度。这些研究虽强调了管理在大仪运行中的重要性,但未将其与评价指标进行有效的结合。笔者以福建医科大学大仪投入概况及使用效益情况为例,将管理指标进行量化并纳入整个效益考核评价体系。

二、大仪投入概况及效益情况分析

(一)学校大仪投入概况

表1 近5学年新增大仪投入数及其使用效益评价分

(二)采用原考核指标时大仪使用效益情况及原因分析

1.考核指标陈旧。学校2018年之前的大仪使用效益评价指标采用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条司〔2000〕9号)的标准,分5个模块对大仪进行考核,分别为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和功能利用与开发。诚然,教育部的标准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随着仪器设备购置价格提高、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原有指标部分模块的计算方法已无法合理地衡量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益。例如,服务收入模块倘若仍用当年的标准(5分/千元)来计算当前大仪的服务收入得分,其合理性有待商榷。从学校历年考核评价中可看出,旧的考核指标已无法较好地衡量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益。

2.共享意识薄弱。部分科研团队人员在使用大仪设备时,易受传统习俗影响,总是担心将“别人”的仪器设备用坏,一旦损坏便可能存在推诿扯皮的情形。为规避将他人设备用坏的风险,导师们宁愿用自己的研究经费购买相关设备,造成仅供内部使用的大仪设备在使用效益上远低于开放共享式。

3.设备调研不充分。一方面,购置方在设备购买前期调研工作不够严谨,对学校同类设备了解不深入、不细致,可能造成大仪的重复购置,拉低了大仪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考虑到供应商在推广产品时存在利益倾向性,购置方应认真剖析自身需求,充分论证购买的必要性。

4.场地缺乏统一规划。大仪由各单位独自管理,存放地分散。地域上的障碍使其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了实验人员的共享积极性。另外,一些实验对环境有较高要求,甚至需多台大仪协同完成。倘若在实验过程中将样本从一处转移至另一处,样本存在被“污染”的风险,这将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

5.实验技术团队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与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7]。另外,实验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专项培训不充分,无法胜任某些大仪维护检测等任务,造成部分设备闲置。

6.数据收集存在困难。各实验室、学系和部门普遍注重教学和科研,但部分数据填报人员在提交数据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他们认为,数据的填报费时且无意义。数据报送不准确且较为随意的态度给后续的汇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大仪效益考核指标的优化

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工具和手段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资源的合理利用,立足实际,尽可能地创造有效价值。因此,结合学校实际,优化大仪管理与效益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发挥大仪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大仪使用效益的管理方法

大仪的重复购置、设备闲置和使用不规范等乱象与提高使用效益背道而驰,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积极响应国家及福建省关于促进大仪开放共享、提高大仪使用效益的相关精神。

1.打造校级共享中心,破除大仪共享地域障碍。学校于2018年9月成立了公共技术中心,旨在促进大仪共享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当前,该中心由6个实验技术平台组成,占地约1 400平方米,单独拥有大仪20多台件。目前,中心共享仪器向社会开放有偿使用。

2.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展示大仪基础概况。各实验室、研究所和附属医院等单位因早期无法充分了解校内已购置大仪信息及其使用情况,存在重复购置或将能通过校内设备完成的检测放在校外进行的现象。2018年底,学校建立大仪共享平台,不仅使数据收集变得更加方便、准确,而且为各单位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现状,进一步提升大仪使用率及共享率。自平台正式启用至2020年10月,已有18个校内部门共计196台件大仪加入服务平台,预约次数3 009次,培训次数174次,累计开机总次数4 331次。

3.开展大仪使用效益考核工作。对闲置、重复购置等设备进行校内调剂,提高设备使用率;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大仪,向使用单位发出整改通知,屡次不改者学校统一回收大仪,进行二次分配,进一步盘活大仪的使用率。

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体制。当前,学校大仪的投入无论是购置数量还是金额均呈快速增长趋势,旧的考核评价机制无法有效地激励大仪共享,也无法有效地衡量大仪的使用效益[8]。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评价机制将高校管理要素评价纳入整个评价体系,把使用效益评价转变为“管理评价”与“使用效益评价”相结合。

(二)优化大仪使用与管理评价具体指标

旧的考核指标只看效益不看管理,或者管理仅停留在概念上,未将其进行量化。通过赋予大仪管理部分权重,达到兼顾使用效益评价和管理效益评价的目的,较好地调动了大仪使用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大仪的管理更加规范。新的效益考核指标由使用效益评价和管理评价两部分组成。

1.使用效益评价模块。遵循教育部有关大仪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与开发的5个评价基本标准,调整部分评分细则,同时将该模块权重由原来的100%调整为85%。首先,调整“服务收入”中不合理的计分方式,增加该要素得分难度,即由原来的对外服务收入每千元可得5分调整为每10万元可获得5分,使评价客观反映对外服务实际。其次,新考核指标的使用机时数据直接从大仪共享服务平台获取,避免由于人工统计造成主观偏差。这不但减少了相关人员的统计工作量,而且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再次,将使用效益评价模块的权值调整为85%,剩余的15%赋予管理评价模块。

2.管理评价模块。重视管理元素,将大仪的日常管理从抽象评价转变为具体指标评价并进行量化计算。增加管理评价模块,由管理制度、档案建立及维修维护等要素构成,并赋予15%的权重。在新评价体系中,设备论证、采购、日常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被纳入效益考核评价。

首先,制订并严格执行大仪的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做到有关制度上墙(权重10%)。学校从全局出发,结合国家对大仪规范的整体要求,制定适用于学校的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明确要求各二级单位制定适用于自身的管理制度,同时结合每台设备的特性,单独拟定对应的操作规程并及时上墙,以便师生查阅。完善大仪准入流程,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大仪,定期考查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的执行状况,使大仪的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1)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须参加对应的考试,考试合格方可进入;(2)定期检查人员培训记录、上岗证和管理人员名单等;(3)建议30万元以上大仪加入学校共享服务平台统一管理,未入平台者相应项目不得分。

其次,完善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保障教学科研正常运行(权重4%)。大仪技术档案包括论证报告、采购合同、验收报告、使用记录、考核情况、保养记录和维修记录等。明确技术档案的重要性,仪器实施一旦入库,便需对其使用机时、培训人员状况和相关科研成果等进行具体记录,这些记录将作为大仪使用效益评价的重要依据。

再次,加强贵重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权重1%)。做到设备环境清洁整齐、标签清晰,日常维护维修记录完整。加强大仪的维修维护,以确保大仪长期有效服役,节约科研成本,并保证实验过程的稳定性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指标优化后的大仪使用效益分析

实施新评价指标后,各单位在设备日常管理、数据报送、开放共享等方面的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从以往“只闻声不见料”的情况转变为目前主动电话咨询各类信息。通过对机时数、仪器评价分和福建省大型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绩效评价这3类数据的比较,可知优化后的考核机制对使用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一)机时数

(二)仪器评价分

仪器评价分是各单位在自评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的评价,考核由单位自评和学校评价2个流程组成,形成仪器评价分。首先,各单位结合学校通知要求,对被考核大仪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逐个核对考核指标并如实填写使用效益表评价表。其次,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查阅、核实,并结合各单位自评结果做出总体评价,得出大仪评价分。按学校规定,大仪评价分85分以上为优秀,70~85分为良好,60~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福建省大型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绩效评价

“福建省大型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绩效评价”为省科技厅组织的全省各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横向对比。该指标在衡量大仪使用效益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数据来源客观。据福建省大型科研设施仪器管理服务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9月,我校入网的大仪数量为110台,排在省内高校第5位,受到省科技厅的奖励,这激励了大仪使用单位进一步加强开放及管理,提高科研设施服务绩效。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关乎教学质量及科研成果产出率,也是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笔者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大仪使用效益,将原本抽象的大仪管理进行指标量化。实践表明,新的大仪考核机制对提高学校大仪的使用效益及开放共享程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效益考核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如何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证书的确认工作(二)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做好农作物种子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