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闻思想对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义初探

2021-05-12王鹤霏

公关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中国故事

王鹤霏

摘要:进入新时代,新闻媒体在进行对外传播工作时应该肩负起哪些责任与使命,解决好哪些问题,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力?本文基于习近平新闻思想理论对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和话语体系建设的责任和使命进行分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习近平新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第二部分,对如何切实贯彻习近平新闻思想提出的新闻媒体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构建工作的责任与使命提出个人思考和建设性意见;第三部分,对论文的结论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关键词:习近平新闻思想 对外传播 中国故事

一、习近平新闻思想产生与时代背景变迁的关系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其中,习近平新闻思想引起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下面笔者就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闻思想产生的意义进行一些分析论述。

(一)习近平新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大环境,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大方向,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战略以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内战略目标和发展“五位一体”对外战略部署。习近平新闻思想的提出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新指导,对未来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中指出,回顾历史,新闻工作者需要记录好、传播好中国政府和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和改革,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在政府新出台大政方针之时,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桥梁,帮助民众充分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大政方针的落实,这是新时代下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新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潜藏着无限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复杂多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一些糟粕落后的思想文化伺机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一些言论抹黑中国历史、否定历史英雄、以讹传讹、妖言惑众,由于缺乏媒介素养和基本判断力,民众难以加以辨别,极易受到错误引导。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更好地厘清事实、引导舆论和凝聚共识,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时代议题。

(二)国际格局的深刻重构与习近平新闻思想产生的关系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秩序变革正加速推进。与此同时,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全球经济疲软,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活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和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正持续威胁着人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伴随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地区战略平衡、促进共同发展等国际议题上的发声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肯定。中国已经走到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影响力,习近平新闻思想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如何做好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完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新闻思想,其中针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书记提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新论断。他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要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增强话语权软实力;要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让国际社会能听到并且能听清中国的声音。

笔者认为,习近平新闻思想向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具体要求:一是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保持独立思考,坚定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二是遵循传播规律,以負责任的职业精神介绍真实的中国,实现有效传播。三是把握国际传播对象心理需求,以对方容易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传播效果。四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传播方式创新,用好新媒体资源,打造旗舰媒体“借船出海”,增强国际传播力,提升我国软实力。

(一)坚定立场,保持独立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西方主流媒体仍掌控着国际舆论。在这样的舆论大环境下,中国常常陷入有理说不清、说了被断章取义、被歪曲理解、负面信息被夸大的传播困境。中国国家形象“他塑”多过“自塑”,“中国”成为西方媒体视角下的“他者”。这导致外国民众难以认识到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的中国。

为此,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从而确立起我们对外传播工作的根本原则,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觉悟和国家意识,从而更好担当历史记录者、舆论引导者和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二)遵循传播规律,描述客观真实的中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固有分歧,西方国家依然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中国威胁论”在西方舆论界甚嚣尘上。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偏见较深,中国发声阻力较大,争夺话语权需做好长期斗争。

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塑造自身形象的过程,我们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客观报道事实。对外传播不能只说“好话”,要反驳“中国威胁论”就要向世界展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有国际化大都市也有尚未脱贫的村庄,中国有团结抗疫的民众也有企图搞分裂的恐怖势力。只有让世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国情,他们才更容易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

(三)联通中外,讲好中国故事

对外传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新构想,他强调“融通中外是关键”:对外传播应该灵活借助其他语言、文化中的常用表达来阐释和传播中国观点。

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应掌握好讲故事的叙事技巧,以真实、接地气的叙事打动受众,在这一点上尤其可以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署名文章和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过外国谚语、俗语和名人名言,用外国民众耳熟能详的话传达中方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例如在2017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讲话中借用德国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来传达“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

(四)加强传播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媒体是对外传播的主力军,壮大媒体力量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进入新时代,在硬件设施上,媒体进行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但是,在国际新闻的内容建设方面,大多对外传播内容却是“新瓶装旧酒”,出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不相称的状况。一是因为在“内容为王”的新闻传播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没能跟上硬件设施水平。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加强网络新闻舆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打造一支具有国家意识政治素养、掌握国际新闻传播规律、了解国际政治基本知识的专业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媒体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面对更新迭代的新型媒体形态缺乏互联网思维。因此媒体机构要善于运用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媒介产品“借船出海”,如近来新兴的短视频传播方式就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三、不足与展望

由于笔者实践经验累积较少,在关于如何做好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考方面,虽引用了理论支持,但是角度比较宏观,缺乏对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归纳分析。虽然还有待完善,但这也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当下热点议题的新的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下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还需要多方面深入研究,从而逐步提高对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支持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从而提升研究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孟威.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当代传播,2016(3).

[2]謝新洲..推进网络新闻舆论工作创新[J]..青年记者,.2018.

[3]雷跃捷..认识把握时代性这个显著特征[J]..青年记者,.2018(19).

[4]高晓虹,.赵晨..新时代国际传播的任务与思考[J]..对外传播,.2018(1):11-13..

[5]新欢通讯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中国故事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