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心,抵达生命幸福成长

2021-05-10程德敏

关键词: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程德敏

摘要: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励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形成的积极影响,以及在艺术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设想。

关键词: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幸福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123

教育的对象是人,目标是抵达人的幸福一生,理想的教育一定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可圈可点的、生动而美妙的过程,不会因为教育的时空(环境)、载体(学科)、形式(方案)而发生动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协同构建,是必然可行的选择,能够达到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笔者在长期担任高中艺术鉴赏与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既是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有效路径;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能有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艺术课程完全可以,也完全有必要成为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载体和手段。此外,这两门学科都不属于高考科目,不会受到过多内容与形式的羁绊,相对自由轻松,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影响和熏陶。本文着重探讨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和设想。

一、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及相互关联性

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是并列关系,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有着不同的目标、任务、内容、实施方式与评价标准,工作侧重点也不同,差异虽显著,但二者也存在着必然联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每一门学科教学都涵盖了健全人格发展心理的要求。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沉淀和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地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地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本文中的艺术教育是指广义概念。艺术教育的培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励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任务目标包括:提高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操。通过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使他们的身心达到完善。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任务完全贴合,艺术教育注重以美育心,心理健康教育讲究以心育人。

二、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论证

1.理论基础具有相似性

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倡导尊重、保护、发展个性,与其他学科相比,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均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参与,强调在重视个人本位思想所体现的价值中立基础上,正向思维,积极行动,向更高处升华,最终的价值导向是“社会化的人”和“人的社会化”,逐步超越了个体本位。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注重培养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困扰或困难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都倡导从积极的视野、用积极的工具和方法去发掘人内心积极层面的潜能,培养积极、高尚人格。

2.方法途径具有协同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高中美术为例,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

素养1:图像识读。美术本身具有视觉性的特点,所以核心素养1突出了此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形识读能力,分别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有一个正确的解读和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借助语言、图像、信息识读的要求或手段,实现教育目标。

素养2:美术表现。美术的学习是一个从看到做的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需要对作品的技法、材料、美术语言等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选取不同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来表现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创作视觉形象。无论是个案咨询或是团体辅导,促进个体行动或表现是带来改变的技术操作层面的基本要求。

素养3: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高中生经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已经对“美”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义务阶段强调的更多的是感受,而高中阶段则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美术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对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审美,是一种高级认知。认知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素养4:创意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创新精神已成为每一位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成了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要求。而美术课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意实践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作方法,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这在心理学领域应该是引领个体通往“自我实现”塔尖的努力。

素养5:文化理解。美术学科本身是一个人文性的学科,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会从背景、政治、文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创作。而当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则也需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并且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这恰是一种促进个体认知、情感、行为走向和谐,自我觉察,自我整合,走向完人的努力。

3.学科渗透存在必然性

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表达的正是教育的前瞻性特征,作为人类教育活动主体的课程与教学也必须前瞻孩子未来要进入的社会状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属于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的目标导向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达十多门,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千差万别,课堂上随时会有“奇迹”“偶发”发生,人们无法运用统一的细则去评判个别教学行为的价值,但万变不离其宗,培养目标只有一个指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第一,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例如美术课程标准首先提出:“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第二,“强调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个性需求”。强调了提供多样性课程,以滿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强调了以“解决问题”为逻辑起点的探究式学习过程,这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高中美术学习的标志性特征。第四,“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这强调了评价作为学习最有力的调控手段之一,在正确把握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方向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抑或是其他学科,都可以有效实现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养成,都可以通过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途径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4.“以美育心”“以心育人”殊途同归

教育即生活。20世纪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所以教育即是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教育必须与生活融合为一,乃是教育本质的一个侧面。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它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其他学科那么直接。艺术教育是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教育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以其生动有趣的画面,将内容直接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他们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各个层面的“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生命幸福成长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美”的涉及范围非常广,它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更高的追求。仍然以美术课程为例,“美术是运用一定的媒材及技术表现人的需求美术教育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以其生动有趣的画面,将内容直接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他们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术课程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时,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具体而言,在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精选必修课程的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因而需要提高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还应尽可能设置多种学习模块,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选择课程提供便利,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此外,还要巩固和发展学生逐渐形成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将美术运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将美术融入整个生命过程提供动力。想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活动……”显而易见,所有对学科教学手段或过程的要求,都是为“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任务而服务的。

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不单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内事情,艺术教育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艺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可行,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立发中学,江苏 海安226600)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