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疍家舞蹈表达的海洋文化

2021-05-09冯盈霖

民族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

[摘要]疍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他们依水而生,以船为家,与海水浪花相伴,浮沉于江海之上。疍家舞蹈以海水浪花的舞蹈形态、流动性的舞台调度、疍歌的曲调、精心的舞美设计,营造疍家以海为伴的生活环境,使舞蹈在悠扬婉转的乐曲中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似一幅水上卷轴,勾画出疍家壮美开阔的人文文化,表现其以水为生、壮美开阔的海洋文化特质;以摇橹、划船、戏浪、织网、耕海等生活动作为基础,结合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舞蹈道具,如竹编斗笠、长篙、梭子、槟榔等,展现疍家朴实无华、摇曳荡漾的海洋文化元素;以具有象征性的跪拜、磕头、合掌等动作元素为基础,以表意性的腾跃、双飞燕、虎跳等装饰性技巧动作为连接,展现祭拜祈福和与海难搏斗的舞段,表达疍家人海和谐、能拼会赢的海洋文化精神。

[关键词]疍家;疍家舞蹈;海洋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1-0095-10

作者简介:冯盈霖,

海口经济学院外聘教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海南 海口 570228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实现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提出,以及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发展,海洋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海洋孕育了以舟为宅的疍民,创造了疍家以水为生的海洋文化特质,疍家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舞蹈的非语言文字形式来表现疍家文化,既可以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传承疍家文化,也可以为表现海洋文化的舞蹈提供更丰富的创作素材,让疍家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之中。正如罗雄岩所提出的,“舞蹈具有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人体是保存文化和表现文化的主要载体。”[1]6通过身体动作的媒介用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展现疍家文化元素,使文化因素通过舞蹈表演转化为信息,成为舞蹈符号且具有一定的表征意义,可以丰富舞蹈的创作素材,增添舞蹈的文化内涵,增加人们对于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的了解,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留住民间文化中的民族记忆,传递文化内涵。

关于海洋文化和疍家文化,罗雄岩在专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提出,大海是蓝色梦幻的,是包容的;人海和谐是海洋文化型的心态[1]197-200。管振在《海洋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海洋文化更开放,信奉“能拼才会赢”,认为“蓝色”是海洋文化的属性[2]。吴水田和陈平平的专著《岭南疍民文化景观》提出“疍民以水为核心的‘亲水生活文化”[3]8。杨威胜拍摄编著的《海南疍家人》,从摄影者的角度,以“疍家女”“渔为业”“海为食”“舟为宅”“岸为营”“歌为娱”“疍家后人”“水崇拜”等视角,直观再现疍家人劳动生活的场景[4]。黄丽华在《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一文中,归纳海南疍家人的主要民俗文化是:1.疍家婚礼与咸水歌;2.疍家棚;3.疍家服饰;4.疍家信仰(与“水”相关的道教神仙)[5]。管玉梅在《论海南疍家文化》一文中提出疍家舟居的特征,多神信仰且信鬼怪,有“叹家姐”的哭嫁和花艇迎亲及对歌的婚嫁习俗[6]。范舒琪在《海南疍家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研究》一文中提出疍家的生产民俗特征是海上捕捞,生活民俗特征包括饮食方面吃海鲜的海洋特质,服饰方面喜宽大、尚蓝黑、不穿鞋袜、头戴竹编斗笠的海洋风情,居住方面为疍家棚,婚嫁方面是独特的水上婚礼,有男女对唱“咸水歌”和“哭嫁”“颠船”的习俗[7]。

在疍家舞蹈的研究方面,何世飞在《民俗信仰背景下琼南地区疍家舞蹈创作分析》一文中以疍家舞蹈《妈祖颂》为例,从动作素材、队形变化等方面对疍家舞蹈创编进行分析[8]。

何世飞在《琼南地区疍家舞蹈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文中,将疍家舞蹈类型划分为三类:广场舞、旅游景区疍家民俗类舞蹈、新创作的舞蹈作品,并结合舞蹈作品进行分析。此外,他指出“目前琼南地区系统的疍家舞蹈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基础的动律,没有动作元素,也没有相对应的传统民俗舞蹈,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手型、手势、脚位等构成完整舞蹈体系所具备的基本要素。祭祀类作品只有在每年特定的时间进行表演,没有形成规模,在表演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模式。”[9]而造成疍民舞蹈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其以舟为宅、漂泊不定的生活环境有关,因受环境狭小的局限,疍民通过歌声传情达意,而非肢体动作表现,所以人们提到疍家就想到咸水歌,而非疍家舞蹈。龙敏在《浅析疍家舞蹈的视觉文化效应》一文中,从疍家舞蹈动作来源、舞蹈构图、舞蹈道具和服饰三方面,对疍家舞蹈的艺术性进行阐释[10]。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疍家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集中体现在其精神风貌、历史演变、民风民俗、渔民服饰、渔猎工具等方面。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民间传统文化正在远离人们生活,疍家文化更是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围绕岭南疍家舞蹈,从疍民历史、海洋文化屬性和构成疍家文化的衣食住行几方面,阐释了疍家的海洋文化特质,并结合疍家舞蹈作品,探讨了疍家舞蹈的海洋文化元素及其舞蹈内容和特色,分析了海洋文化元素的艺术化表现手段,总结了疍家舞蹈的海洋文化精神内涵,力求在理论上为疍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舞台呈现及舞蹈编创提供理论依据,丰富疍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实海洋文化的舞蹈题材内容,以更为多元化的活态传承方式承载民族记忆,推动疍家文化“走出去”,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助力前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一、岭南疍家的海洋文化特质

(一)疍民历史

疍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疍家人常年依水而生,以船为家,江河湖海不但养育了疍民,同时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疍家文化。疍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心态都和陆地居民不同。他们以渔为业,浮沉江海,常年驾小船漂泊于大海之上,小船就像随时被海浪吞噬的蛋壳,而他们又常年与风浪拼搏,生命亦如蛋壳般脆弱,故而谓之“疍民”。他们生活居无定所,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遭世人歧视及统治者剥削和压迫,又因舟居带来诸多不便,故而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下,被认为是社会阶层中最底层的贱民,“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是对疍家人生活的写照。但尽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劣,疍家人却依旧生存至今,他们顽强拼搏、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铸就了疍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力量。

在我国历史上,蜑民分为两个支系,一为“北蜑”,一为“南疍”。“北蜑”是鄂、川、湘、黔边区的蜑民,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南疍”即岭南疍民,是两广、海南、福建等地的疍民,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及沿海地区,历史文献中有“两广舟居,谓之蜑人”“福建等处采珠蜑户”[11]65的记载,明清时期的琼州府及其所属琼山、文昌、儋州、昌化、万州、陵水、崖州、感恩诸州县都有疍民居住。在图腾崇拜上,“北蜑”尚白虎,“南疍”尚龙、蛇。在族群上,“北蜑”属廪君蛮支系,是土家族的先民;“南疍”属百越支系,被认为是古越人的后裔。族群系属的迥异被学者认为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而二者相同之处则在于濒水而居和善于用舟。在历史上,疍民因其居无定所,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低下,被认为是贱民,但在宋元时期的海南岛,却以其“一洲置海中”的独特地理位置,为疍民提供了生活空间,中央对海南岛的管控相较内地弱,海南疍民有相对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故其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广东珠三角沿海地区的疍民,有文献记载:“明章潢《图书编》卷四十一‘广东图叙:‘崖州属感恩……黎蜑杂居。”[11]88

(二)海洋文化属性

疍歌是疍家人用粤语演唱的口口相传的一种水上民歌,内容丰富,涉及时政、劳动、仪式、爱情、生活、儿童等范畴,并以咸水歌、叹家姐、咕哩美、水仙花等种类最为典型,演唱的句中和句尾多有“啰”“啊”“都”等衬字,且常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两广地区以唱咕哩美为主,海南疍家以咸水歌为主,节日、闲暇、耕海、织网时都会唱,以此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娘出嫁时会唱叹家姐,以哭嫁的形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对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的不舍。疍歌所形成的豪放不羁的风格特点,悠扬柔美的曲调韵味,舒缓悠扬的歌曲旋律,与波浪起伏、潮涨潮落的大海律动相关,演唱者歌声的内敛张扬和情绪的跌宕起伏,与海洋环境相谐调,表现出了疍民刚柔相济、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毅顽强的群体性格以及壮美开阔的人文特征。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时,融合了咸水歌《顶硬上》的音乐元素,用水文化和其以柔克刚莫之能胜的精神,谱写了“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的壮丽诗篇。

(三)疍家文化构成

第一,居住方面。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撰写的《岭外代答》记载:“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疍也。”[12]3文献资料中也有“舟楫为家”“以舟为宅”“世舟居”“濒水而居”“以艇为家”[11]97-99等记载,虽文字略有不同,但其意皆是以船为家,浮生江海,习水便舟,舟亦是其主要交通工具。早期疍民吃住都在船上,大者为艇,小者为舟,船头劳作,船中吃住,船尾洗漱,一条船承担了家庭生活的全部,因而也有“舟居水宿”“无土著”“岸无室庐”[11]97-99的记载,说明疍民濒水舟居,陆地没有家。《岭外代答·外国门下》记载:“儿自能孩,其母以软帛束之背上,荡桨自如。儿能匍匐,则以长绳系其腰,于绳末系短木焉,儿忽坠水,则缘绳汲出之。儿学行,往来篷脊,殊不惊也。能行,则已能浮没。”[11]56第二,饮食方面。他们靠海吃海,以海鲜、艇仔粥为主,海南疍家人迁移至陆地后喜吃槟榔的生活习俗,被认为是与当地黎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标志。第三,服饰方面。早期疍家人服饰与唐装相似,尚蓝、黑色,较宽松。为平衡身体重心,便于海上劳作、步行沙滩,他们光脚不穿鞋袜或穿木屐。女子扎长辫,结婚后盘發成髻,作业时扎包头布,戴竹编斗笠,防日晒雨淋。疍家小孩则佩戴“浮木(形如木葫芦)+铃铛”的服饰,以便其不慎落水及时搭救,故而起到救生圈和浮标的作用。第四,劳动生产方面。疍民主要从事有农业、渔业、采珠业、采贝业、交通运输业、贸易交换业、盐业、编织业、纺织业等。第五,婚仪方面。疍民世代居于水上,社会地位低下,一般不与陆居汉民通婚。《广东新语·舟语》(卷十八)记载:“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11]136疍民未婚求偶,以放置草、花为信,女子出嫁前唱《叹家姐》哭嫁,以歌伴嫁,拜谢父母养育之恩,以表不舍离家之情,其水上婚礼更是有别于汉人的陆地婚礼,他们以船代轿,迎亲时男方驾花艇迎亲,男女对歌,以歌传情。出嫁时,男方接亲的人将新娘在船上抛来抛去,被称为“颠船”,寓意一番风浪后生活将会一帆风顺。海南疍家彩礼当中也会有槟榔,一方面是财富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显示真诚的情谊。正是因为疍家水上婚礼的独特性,故被认为是船家人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第六,宗教信仰方面。疍家人浮沉江海上,“出海三分命”,亲海敬海的同时有着多神崇拜和海神祭祀的习俗,信仰海神、龙(蛇)神、土地神、妈祖等,其中以妈祖对沿海疍民的影响最为深远,同时妈祖也是疍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心灵寄托。妈祖在海南疍家也有广泛的信众,位于海口白沙门上村的天后宫、三亚蜈支洲岛的妈祖庙、陵水新村的三江庙,主要供奉的都是妈祖,这三座妈祖庙也是海南最古老的庙宇。此外,疍家人出海前要烧香燃烛,祭拜神灵,遇海浪时,会焚香跪拜神灵,求神灵保佑。正月十五疍家人也有请神、游街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二、舞蹈中的海洋文化元素

(一)源于海洋生活的舞蹈素材

以海洋文化为题材的舞蹈可以表现海洋生活、海洋人文和海洋精神。海洋元素的提炼可以展现海洋景物,如浪花、树木、水草等,通过海洋意象来营造海上生活的意境美;可以模拟海洋动物,如鱼、虾、蟹等,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海洋生物的灵动,表现海洋的梦幻美;可以再现海洋劳动生活,如耕海、捕鱼、织网等,用诗化的手法平铺海洋生活的风情魅力。舞蹈诗《黄埔长歌》①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广州黄埔的南海神庙为依托,讲述了疍家女阿月和阿海相识、相知、相恋的凄美爱情故事,其中贯穿了求神祭神的求签舞(图1)。

表现海上贸易时的繁华海事、以物易物的舞蹈,表现疍家女撑长篙划船的舞蹈以及男子出海、家人盼归的舞蹈,以海上之人,诉海上之事。舞蹈诗《咕哩美》②立足于广西北海的疍家生活,以《咕哩美》作为舞蹈诗的核心,唱的是歌,谱的是诗,绘的是画,赞的是情。该舞蹈诗提取“灯”“网”“帆”三个典型的代表性意象,通过古老的渔歌,编织生活的渔网,扬起今日的风帆,其中闯海、网娘、对花屐、颠船等舞蹈更是与北海地域性风土文化相融合,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卷,表现了疍家人盼归之心、一往之情、扬帆之行,描述了海洋文化的力量,赞美了疍家人细腻的情感和拼搏的精神。其中舞蹈《浪里明珠》,用女子群舞的形式塑造了贝壳这一海洋生物,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同时也是疍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海洋生活的梦幻浪漫。舞蹈诗《咕哩美》的撰稿者冯双白在《关于舞蹈诗创作中结构问题的思考——从大型舞蹈诗〈咕哩美〉谈起》一文中指出,“舞蹈诗《咕哩美》有着自己的结构特点,即以诗歌典型意象来结构作品。它也分为三章。第一篇章名为‘灯,选取的是海边渔民生活中最常见的渔灯,贯穿性地从渔妇手中送到船夫们的手上,挂在桅杆上,落在船夫们的怀里,照耀在海中人和岸上人的心上。第二篇章名为‘网,以渔网为绳,为结,为线,为连接,勾连起海边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篇章名为‘帆,以挂帆、升帆、扬帆、万帆齐发等等‘小着眼点来观照北海的发展,观照整个时代。”[13]日常生活中的形象需要经过艺术手法的加工,通过服装、道具等舞美设计,多角度、全方位地抽象为舞蹈意象,才能够营造作品所需要的意境,更好地为主题和内容服务。舞蹈诗《海上人家》③以海南疍家人生活为素材,共分五个部分。序“海之情”,以头戴斗笠的疍家女形象为引子,引出南海丝绸之路上“世世舟宅中,浮沉波浪里”的疍家故事,以疍家女的视角向观众唱出疍家歌谣。第一篇章“海之泮”,以疍家女孩的成长为线索,用不同时期浪花的形态作衬托,表现海南疍家依海为泮的生活环境。如疍家女的儿童时期,群舞“浪花”多以肘、腕、手臂等小关节动作展现浪花的灵动,表现童真童趣;疍家女的少女时期,“浪花”多以长线条、延展性的动作,展现海浪的连绵起伏,表现少女的成熟稳重。第二篇章“出嫁曲”,用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引出媒婆,其动作的夸张、滑稽、逗乐增添了舞蹈的喜剧成分,调节了舞蹈气氛,与之后的“哭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疍家悲喜交加(哭嫁抛新娘)的水上婚礼(图2)。

第三篇章“渔为业”,以再现的手法描绘男子耕海、女子织网的劳动生活,以“男似船,女似网,船击风浪,网意缠绵,刚柔相济,执著向前,浮沉江海,坚守不变”为核心,表现疍家男人的壮志豪情和疍家女人的柔情似水。尾声“水崇拜”,以“海浪承载悲与欢,合掌祈祷心意虔”为着眼点,表现疍家人海和谐的民族心理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许。

除了以舞蹈诗综合性地去表现疍家海洋生活、海洋人文和海洋精神外,还有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侧重于表现疍家生活的某个维度。比如女子群舞《疍家女人》④,以疍家女的成长为时间线索,以划船为动作元素,贯穿人物的成长过程,展现疍家以船为生的生活场景。群舞《担起》⑤呈现疍家劳作的场面,男孩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中嬉戏成长,母亲渐渐变老,彼时母亲是孩子的依靠,而此时顽皮孩童已成为妈妈的依靠,成为家族的脊梁。舞蹈以扁担为道具,象征责任和担当,动作朴实感人,歌颂了疍家人勤劳朴实的高尚情操以及代代相传的精神延续。

男女群舞《疍家糕香日子甜》⑥以疍家糕的制作展现疍家人的饮食文化,通过磨、煮、蒸、冷却等动作的模拟再现,表现疍家的生活习俗。糕点的香甜同时也寓意疍家人生活得和美幸福,深化了主题思想。女子群舞《疍家女儿红》⑦,以疍家别具一格的水上婚礼为素材,以群舞塑造妈妈这一群体形象,展现妈妈送女出嫁的疍家婚嫁习俗。作为当代题材的女子群舞《疍水谣》⑧,展现今日“疍家上岸”的情感故事,讲述了疍家女儿在海边长大,考上大学,母亲含着幸福喜悦的泪水送女离船上岸求学,虽然远离水乡,但咸水歌依旧,表达了浓浓的乡情和对故乡的依恋。

(二)源于海洋生活的舞蹈动态

因此,疍家舞蹈动作元素主要提取自泛舟江海上的行舟以及日常生活的劳作。

何世飞以舞蹈《妈祖颂》为例,指出舞蹈提取摇船的动律,“以生活中摇船时来回摇摆、重心下沉、身体左右来回晃动为主体结构”[9],加入肢体配合和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风平浪静时的摇船和狂风暴雨时的摇船动作,且妈祖的主题动作,融合了中国古典舞“圆”的动律特点和民间舞的动作元素。龙敏在《浅析疍家舞蹈的视觉文化效应》[10]一文中指出,疍家舞蹈动作来源于“对人的生活动作的艺术概括和美化”,如《网娘》中“下海”动作,“大腿呈九十度描绘的是行进中来自沙滩的阻力”;类似古典舞“探海”的舞姿,左右脚交替前行,伴随身体大幅度前倾后仰和双手随动地摇摆,“描绘的是海浪风沙的肆虐,一系列动作传达的是人们的辛勤古朴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舞蹈诗《黄埔长歌》运用舞蹈语言和舞蹈动作来表现疍家文化,尤其是疍家女的舞蹈动作突出“屈膝”和“低头”,表现了疍家人“上岸低头行”的生活状态,从侧面表现了疍家人身份卑微以及疍民小心谨慎的心理特点,用屈膝和颔首低头的舞蹈动作元素来展现疍家女的体态,体现疍家文化。舞蹈诗《海上人家》从生产生活动作入手,以“摇橹”“划船”为动作元素,提取划船时重心低,腰部发力从而带动上身前后起伏、左右摇摆的动律特点,结合“垫步”表现划船轻松的姿态,配合“弓步”表现奋力划船的舞姿。此外,采用膝关节的屈伸来表现疍家人海上生活的特点。舞蹈中“高抬腿”(图3)的动作,则是为了表现疍家人在海边行走或下海时为减少沙滩和海水的阻力,抬腿行走的生活动态,转化为舞蹈动作即单脚着地,使动力腿的大腿和小腿垂直且脚掌平行于地面,再加上主力腿膝盖屈伸以及上身前倾后仰的随动,夸张表现海边与陆地行走的不同。

(三)具有海洋风情的舞美设计

龙敏在《浅析疍家舞蹈的视觉文化效应》中阐释,疍家舞蹈道具具有寄托情感的作用,疍家舞蹈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同时也被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和文化的象征”[10]。因此,通过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舞美设计的综合运用,可以创设海洋环境,营造海洋意境,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使人身临其境,达到情感共鸣,同时,运用灯光、布景、道具对舞台空间进行切割和划分,使虚实空间相结合,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舞蹈诗《黄埔长歌》在女子群舞手拿长篙的舞段中,以道具突出海上生活的特色,营造海上意境,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引出阿海和阿月相知的双人舞段。该双人舞中二人以一支长篙作道具,既丰富了舞蹈语言的表达,美化了舞蹈动作,又是两人情感的连接,使情感得到升华。在表现出海的舞段中,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助舞美灯光设计,将舞台切割为三个空间:其一,舞台左半边是红色光区域,以男子群舞形式展现大碗饮酒的血气方刚和壮志满怀;其二,舞台右半边是黄色光区域,展现阿月求签感知此行前路凶险,奋力奔跑想要追上远航的阿海,奈何船已远去,人已不在,表现阿月的悲痛欲绝;其三,舞台后区是蓝色背景展现,阿海在一艘大船上遥望阿月的方向,带着满怀的不舍,远航而去。以蒙太奇手法融合三个空间,同时灯光使用红、黄、蓝三原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了舞台时空界限,使舞蹈在有限的时空里表现更广阔的内容,加快了艺术表现的节奏。

舞蹈诗《咕哩美》开篇序幕以别具一格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将整个舞台化为了一艘大船,所有演员处于这艘“船”的内部,男子的划船与女子的撒网、拉网相谐,描绘了广西北海疍家人的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以船作为诗化的开端,创设海上生活的背景和环境,从而引出第一篇“灯”。渔灯是第一篇的线索,贯穿了《跳哈》《渔灯谣》《闯海》三个节目,由舞台空中挂起的一串渔灯,到传递的渔灯,灯火不灭,象征渔娘心中之情,心系打鱼人,渔灯照亮航行的方向。在第三篇“帆”中,《升帆》的舞蹈中再次出现渔灯,布景船帆的设计和托起的漁灯交相呼应,此时的升帆也意喻着升起明天的希望。

舞蹈诗《海上人家》在第一篇章“海之泮”中,表现疍家小女孩成长为少女时,通过服饰的变化象征人物角色的转变,小女孩时身穿大红色短裤和白色短袖,身背木葫芦(前文所述起到救生圈和浮标的作用),成长为少女时以艺术化的舞台方式进行转变,当小女孩通过群舞演员两两相对搭手形成的象征时光隧道的“船舱”时,瞬间变装为粉色上衣、灰色裤子,使观众在视觉上耳目一新,通过服装转变为舞蹈情节推动和角色变化作补充。在“出嫁曲”表现哭嫁的舞段中,通过灯光设计将舞台划分为虚实两部分空间:舞台中央是一束白色定点光,表现待嫁新娘哭嫁的舞段,此为现实空间;舞台上场口和下场口各有一束黄色定点光,前者展现儿时的自己和母亲嬉戏玩耍的场景,后者呈现母亲教少女时的自己织网的场景,此为想象空间,将虚实空间相结合,表现新娘对父母的感激和不舍之情。在舞蹈《一网情深》中,用“网”象征疍家女的柔情似海,缠绵执著,通过织网来表现疍家女的勤劳朴实,使用道具梭子和宽皮筋,将皮筋的一端绑在左脚上,另一端系在梭子拿于手上,以双手推拉皮筋并配合脚下动作,使皮筋和身体各部位形成不同的夹角和折线,力图在视觉效果上达到“网”的造型感和画面感,象征情感的细腻和交织。(图4-5)

舞蹈《疍家糕香日子甜》以斗笠作道具,既是遮风挡雨的帽子,又是蒸糕的笼盖和盛糕的器皿,实现道具的多用,别出心裁。舞蹈《疍家女儿红》在舞蹈动作上没有太多特色,但注重氛围和意境的打造,舞台中央的船的设计,既是布景也是道具,营造了海上生活的环境特色,同时红船也渲染了婚嫁的喜庆气氛。独特之处在于船的应用,当呈现为一艘船时,表现的是母亲送女出嫁的空间;当船从中间拉开,合并为首尾相接的两艘船,独舞演员从一艘船走到另一艘船时,则暗示嫁入夫家,通过舞美设计表现时空的转变和瞬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用舞蹈的形式实现水上婚礼再现和舞台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将疍家婚俗搬上舞台。

(四)富有海洋韵律的背景音乐

舞蹈诗《海上人家》融入海南疍家的咸水歌,其旋律悠扬荡漾,为舞蹈动作增添了疍家色彩,比如在第一篇章“海之泮”表现疍家小女孩以水为伴,与浪花嬉戏玩耍的情景中,节选《咸水歌》⑨中的童谣部分,表现童真童趣以及儿童的活泼可爱,唤起童年的记忆;第二篇章“出嫁曲”中,融入《叹家姐》的音乐,营造以歌伴嫁的海上哭嫁婚俗,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和对手足之情的不舍,以此来表现疍家的音乐文化。此外,在音乐上叠加了海浪和波涛声,创设海上意境。

舞蹈诗《咕哩美》,以广西北海民歌“咕哩美”为主题音乐,贯穿始终,并且在“灯”“网”两个篇章前加入北海民歌的背景音乐做过渡,承上启下,点名并升华主题,整个作品一气呵成,使诗的意境、歌的旋律、舞的画卷浑然一体。舞蹈诗《黄埔长歌》开篇以海浪声和舒缓静谧的音乐,同时融合粤语的画外音,将故事娓娓道来,创设意境,营造氛围,引人入胜。

舞蹈《疍家女儿红》在高潮部分使用疍家歌曲作背景音乐,渲染哭嫁的悲情气氛,歌词如下:

妹呀你就要出嫁,再和你讲一句话,家呀别了不舍呀,带着爱一起到新家。邕江水流泛水花,送别你两眼泪流啊,祝福你有自己的新家。

水上婚礼幸福,点明主题,展现哭嫁习俗的内容,如泣如诉,表现母亲送女的不舍和对女儿幸福生活的祝愿,质朴感人。

(五)创设海洋意境的舞蹈构图

龙敏提出“疍家舞蹈的构图不仅要符合疍家舞蹈剧目的内容,而且要从疍家渔民的情感思想出发,营造疍家舞蹈情感基调所需要的特定背景环境”[10]。营造与舞蹈作品相谐的环境和氛围,可以使人身临其境,有助于情节的推动和作品的展开,除了借助舞台布景、灯光、服装、道具、音乐等之外,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语言和队形调度去创设氛围。舞蹈诗《海上人家》在有限的舞台空间条件下,通过动作语言,配合不同的位置图案和队形流动,展现不同的场景。描绘疍家人依海为泮的海洋环境时,多采用蜿蜒曲折的“S”型和圆形队形以及迂回蔓延的弧形调度路线,在展现曲折海岸线的同时创设意境美。表现疍家小女孩在海水浪花的陪伴下成长时,舞蹈队形以中间为独舞演员和环绕其呈半弧状的群舞演员呈现,群舞演员手拉手背向观众单膝跪地,用胳膊和手臂向前划动和身体的前倾后仰,模拟划船的动态,与独舞演员的划船交错呼应,形成画面感。表现男子耕海的舞蹈,以“V”字型和三角形的船型图案队形,模拟船头高、船尾宽的特点,同时结合拉纤绳、升帆、划船等动作,变换不同的节奏和幅度,有风平浪静时舒展慢速的拉绳,有风浪来临时紧张急促的划船,展现海上航行的生活劳作场景,表现疍家人生活的艰辛不易。在体现抗击风浪的舞段中,通过方阵队列横排卡农式划船,满天星队形的齐舞,一横排群舞演员一致向前迈步,“V”字队形地搭肩共舞,一纵列依次向前地冲锋,表现疍家男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乐观拼搏的精神。船型队形的设计,旨在营造疍家人以舟为家的生活意境和海洋氛围。舞蹈《疍家糕香日子甜》以面向舞台7点方向,右手搭在前者肩上形成的一横排人,按照前高后低的模拟船型,做上身肢体的前倾后仰,象征船在海上漂浮行驶;用圆形的队形和调度,模拟蒸糕磨、煮等工序。

(六)海纳百川的多元舞蹈风格

与农耕文化相融合。舞蹈诗《黄埔长歌》在表现海上交易繁华,以物易物的场景中,有一段气势恢宏的英歌舞。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罗雄岩老师将其划分为农耕文化秧歌的范畴,属于北方秧歌的类型,在表演时演员手持双棒进行舞蹈,与山东鼓子秧歌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驱秽除疫的象征意义。《黄埔长歌》中的这段舞蹈,采用英歌舞的表演形式,巧妙使用双棒,使其既为英歌道具,又可为船桨,用双棒相连形成大圆,以卡农的方式做划船动作,使之呈现此起彼伏的画面效果,同时也象征海上波涛起伏,形成船在水中荡漾之态,既有秧歌的豪放英武,又表现了疍家的水上摇曳,从侧面也展示出了人们的团结齐心。(图6)

与地域文化相交融。任何一种文化都会与当地文化相交融,即便是同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其表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舞蹈诗《黄埔长歌》中的“求签舞”(图1),以广州黄埔的南海神庙为历史背景,展现了当地疍家人“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信奉求签问神、诉诸鬼神的文化习俗。群舞演员手持“竹簽”,通过摇签、祈祷、跪拜、磕头等动作,表现了人们祈求出海平安、顺风顺水、鱼虾满仓的虔诚心愿。该舞蹈诗中还有表现异域文化色彩的热情奔放的印度舞、彰显大国之姿的宫廷舞蹈以及展现与各国外邦海上贸易往来及丝绸交易的舞段,表现了黄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对外贸易的繁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开放、包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该舞蹈诗中还有一段疍家女受渔霸欺凌和压迫的舞蹈,表现了疍家人“上岸低头行”及身份的卑微。然而海南疍家人,虽然在历史上是从两广地区迁移而来,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海南岛,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因历史上中央王朝对海南的管控相对宽松,所以海南疍民的社会地位较两广地区的高,他们被允许上岸,从事纺织业,因此与海南当地的土著居民黎族相互往来,形成“黎蜑杂居”的特色。舞蹈诗《海上人家》融入黎族的横摆动律,加入黎族颈部、胯部和膝盖成三道弯的体态特征,表现海南疍家独特的地域色彩,同时,在表现水上婚礼迎亲的舞段中使用道具槟榔,一是突出海南疍家人受黎族人影响至今仍喜食槟榔,并以此为彩礼的婚嫁习俗特色;二是通过将槟榔相连作船桨,实现道具多用,创设水上婚礼的意境。(图7-8)

三、舞蹈中的海洋文化精神演绎

(一)人海和谐的心态

“出海三分命”,海上风云变幻莫测,吉凶难料,面对大海的喜怒无常,疍家人民寄希望于神灵的庇护,所以也形成了人海和谐的心态,祈愿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表现疍家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舞蹈诗《黄埔长歌》中有一段男子群舞表现祭拜神灵、焚香祈福的舞段,该舞段结合现当代舞的编创方式,演员的出场和退场以双手合掌躺于地面,屈膝、顶胯向上的动作,通过双脚脚掌交替推地面以及身体和地面的摩擦向前移动,动静结合,表现祈求的虔诚肃穆。该舞段提取具有象征性的双手合掌、跪拜、磕头的动作元素,通过拆分重组、节奏的快慢变化和一度、二度、三度空间的动作变化,表现疍家人虔诚祈愿和人海和谐的民族心理。(图9)

(二)能拼会赢的信念

疍民,因常年驾小船漂泊于海上,小船就像一只随时可能葬身鱼腹的蛋壳,他们常年与风浪作斗争,生命也就像蛋壳般脆弱,故谓之“疍民”。虽然海洋在为疍民提供丰富物产、保障疍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疍民带来灾难,但是,疍家人并没有因为恶劣天气而退缩,仍然顽强拼搏,坚信“能拼才会赢”,形成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冒险精神。“能拼才会赢”也正是海洋文化的写照和核心精神。舞蹈诗《海上人家》中,通过男子耕海舞蹈,以写实的手法,展现男子耕海捕鱼的劳动场景,描绘男子耕海图,营造壮美的意境,表现充满豪情勇于拼搏的疍家男人。在遇海难的舞段中,提取划船的动作,在不同的舞蹈队形中进行呈现,如群舞演员在大横排时,做互相勾手臂并划船的齐舞动作(图10);在倒三角队形中,做交错式划船动作,即一排先往前划一排先往后划,动作状态一致,节奏相同,但形成一前一后交错划船的画面,呈现层次感,表现疍家人面对极端天气不轻言放弃反而愈战愈勇的拼搏精神以及疍家人团结一心共抗磨难的决心和凝聚力。此外,在装饰性连接动作的选择方面,采用表意性的腾空跃起、双飞燕、虎跳等技巧,突出动作在特定情景下的语境意义,塑造疍家男人的拼搏形象和深化疍家人能拼会赢的民族信念,使舞蹈技巧和舞蹈内容相一致,且为表达主题思想而服务。

四、结语

舞蹈作品需要植根于文化,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舞蹈作为特殊的文化,是由人所创作的,它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并且在创作过程中赋予舞蹈动作以文化表征力,舞蹈语言就具有了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受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具备不同的地域性特征,这就要求编导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提取动作元素,用舞蹈构图营造氛围基调,以服饰道具象征地域文化,用代表性的舞蹈语言讲好当地的人物故事,用文化符号表现民族和地域属性,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舞蹈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身体动作的语言表达以文化作灵魂,才具有言说意义和表征性,才能够在借助艺术表现手法时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以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留住民族记忆,传递文化内涵。疍家舞蹈的研究和探索任重而道远,只有全方面地了解疍家文化,多渠道地搜集创作素材,多角度地提取动作元素,宽领域地融合创作手段,才能为舞蹈作品的创作打好基础,为舞蹈语言的“言说”提供支撑,才有可能创作出兼具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作品,将疍家文化以舞蹈的动态语言方式传递给更多人。

注释:

①舞蹈诗《黄埔长歌》总导演:汤成龙、陈路芳。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出品。

②舞蹈诗《咕哩美》编剧:冯双白,总导演:邓锐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歌舞团。(http://www.beihai2000.com/html/archives/218.html)视频资料: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1774602576315 5025707。

③舞蹈诗《海上人家》编导:冯盈霖,指导教师:康可可。海南大学舞蹈编导硕士研究生冯盈霖毕业专场。

④舞蹈《疍家女人》汕尾市城区舞蹈家协会,城区红舞鞋艺术中心。视频资料:http://m.youku.com/v_show/id_XNDQyOTk1MDQ2MA==.html。

⑤舞蹈《担起》编导:陈韵,崔荣昊。演出单位: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文化站春之韵艺术团,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视频资料: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A5NzE2Njk5Ng==。

⑥舞蹈《疍家糕香日子甜》编导:何永和,於梦果,杨波。演出单位:肇庆市歌舞团有限公司。视频资料:http://m.youku.com/v_show/id_XMzY0MTUxNTYyMA==.html。

⑦舞蹈《疍家女儿红》 南宁市江南区群星艺术团。视频资料:https://v.qq.com/x/page/c0314gocdv5.html。

⑧舞蹈《疍水谣》编导:黄琰晶。演出单位: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珠海市斗门区舞蹈协会,珠海市斗门区教育局。视频资料:http://v.qq.com/x/page/h0552nwtdey.html.

⑨歌曲《咸水歌》词:谢立文,曲:何崇志,编曲:周禹成,演唱:萨顶顶,童声: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小云雀合唱团。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管振.海洋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3(02):1-5.

[3]吴水田,陈平平.岭南疍民文化景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杨威胜.海南疍家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

[5]黄丽华.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4):55-58.

[6]管玉梅.论海南疍家文化[J].中外企业家,2017(10):184-186.

[7]范舒琪.海南疍家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8.

[8]何世飞.民俗信仰背景下琼南地区疍家舞蹈创作分析[J].大众文艺,2020(12):43-44.

[9]何世飞.琼南地区疍家舞蹈发展现状及对策[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27(04):95-99.

[10]龙敏.浅析疍家舞蹈的视觉文化效应[J].长江丛刊,2018(07):66.

[11]吴永章,夏远鸣.疍民历史文化与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12]孙令位,叶晨曲.海上人家:三亚疍家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

[13]冯双白.关于舞蹈诗创作中結构问题的思考——从大型舞蹈诗《咕哩美》谈起[J].舞蹈,1999(06):6-7.

收稿日期:2021-07-20 责任编辑:王 珏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
学校“海洋文化”主题全员运动会的创意设计与实施
基于海洋文化语镜的产品设计研究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挖掘地方资源??传承海洋文化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中西文化对比之贝壳情缘
小学美术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