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1-05-09张翔云何星亮

民族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现策略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现状

张翔云 何星亮

[摘要]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本,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的核心力量。梳理中华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概况,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进行精确查询,逐条查看,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后得出43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梳理了431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要现状,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研究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实践策略提供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现状;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1-0012-09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视角下广西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20FGL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翔云,

女,河南汝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民族文化与旅游、旅游产业与品牌等。广西 桂林 541006

何星亮,男,广东兴宁人,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文化人类学。北京 100081

2014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认同”思想:“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1]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至此“五个认同”形成,并成为指导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3],“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好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4]通过现有的研究文献梳理“中华文化认同”当前的研究现状,是明确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不足有重要线索,对探索当前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

(一)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回顾

为全面对国内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对CNKI的中文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精确”查询模式进行查询:

以“中华文化”为篇名“并含认同不含中华文化认同”为篇名,检索到从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国内研究文献总计57篇,去除17篇重复与不合要求的,三个数据库符合中华文化文献要求的总计40篇,其中符合要求的有:核心期刊、CSSCI与CSCD三大核心期刊有4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的4篇,硕博论文4篇。从现有的文献可见,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如何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三大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较少。

以“文化认同”为篇名“并含中华不含中华文化认同、同时不含中华文化”为篇名,检索到1994年1篇、2002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国内研究文献总计161篇,去除10篇重复或不合要求的,三个数据库符合中华文化认同文献要求的总计151篇,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为篇名的文章,其中符合要求的有:核心期刊、CSSCI与CSCD三大核心期刊有37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的5篇,博士论文1篇,硕博论文15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认同的作用、问题、现状、对策与实现途径等,三大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不到三分之一。

以“中华文化认同”为篇名,检索到从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国内研究文献总计258篇,去除18篇重复与不合要求的,三个数据库中华文化认同文章总计240篇,其中符合要求的:核心期刊、CSSCI与CSCD三大核心期刊有32篇;国家基金项目支持的7篇;博硕论文33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另外还有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少数民族、统一战线、华裔、文学作品等视角进行研究,三大核心期刊与博士研究论文不到四分之一。

通过文献梳理,理出中华文化认同当前的主要内容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以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向依据。为了利于表述,从本部分开始,本文标题把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统一用中华文化认同表达,正文内容中,两者都会在引用的表述中出现。

(二)中华文化认同基础理论研究

到2020年底,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渊源、现实价值与路径选择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5]。关于中华文化,張国祥认为:“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一方面,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实践主体,经过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璀璨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中华文化这条主线,可以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彩的文化网络。”[6]冯大彪认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必须要摒弃复古主义、汉族主义和不分良莠的泛化倾向,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从批判性继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立场来审视和把握中华文化认同内容的要义[5]”。关于中华文化认同,冯大彪认为:“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文化。”[7]崔治忠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是56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8]金德楠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性体认,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基因。”[9]王希恩从三个层面对中华文化认同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二是民族间相互的文化认同;三是中华共性文化认同。”[10]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对个人而言,张伟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对个人发展、政治认同、文化安全和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11]对于国家而言,冯大彪认为坚持中华文化认同“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张国祥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可以有效的“推动各民族形成水乳交融的民族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6]。对于世界而言,中华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关于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方面,沈倩慧认为“中华文化认同也受个人认知、地理环境、大众传媒等因素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提出若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主张。”[12]张伟认为,面对“国际社会中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中华文化必然要接受新挑战和新考验,人们的文化认同也必然要面临新问题和新情况。”[11]何星亮指出“复兴中华民族,首先必须复兴中华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13]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主要是从中华文化认同(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认知与价值作用进行的研究。

2.多视角下的中华文化认同

学者们还从全球化、新形势、统一战线、各级各类教育、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文化交流交融与对中华文化认同关系进行了研究。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与文化处于各种思潮的冲击中,作为精神支柱的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才能保持内心坚定的信念,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家民族的利益。冯淑珍(2013)、郑海霞(2015)等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华文化认同;彭慧,潘国政(2010)、姜轶群(2015)等从新形势下的角度中华文化认同与海外统一战线工作与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问题;黄娇娇、朱佳隽(2014)等从多元文化视角研究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问题,王鑫(2018)、杨玢(2018)、徐丽曼(2019)等从民族文化、文明交流交融的视角研究了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建构问题;唐晓英(2018)从东北边疆治理、张恒军(2019)从一带一路视角研究了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问题。

由此可见,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涉及到了政治、教育、文化领域与边疆治理等视角,但数量并不多,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几乎没有。

(三)各级各类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从现有文献分析,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中,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较多,这与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影响力有关。主要内容如下:

1.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

研究者对中小学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中华文化认同的文章,马玉祥认为“对少数民族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保障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必要措施;”[14]王有鹏认为:“引导青少年认同中华文化,就要把认同中华文化与青少年自身特点相结合,与共享世界文明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相结合;”[15]窦全能,裴长安(2019)认为“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逻辑基础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建构实然路径;”[16]曾鹏飞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十分必要。”[17]另外还有关于华裔青少年在中华文化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研究比重偏大,主要从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问题、对策与途径方面的研究。王萌哲认为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在必要性在于:“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极端思想渗透;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有助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8]杨海萍通过分析当前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使新疆大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成就新疆大学生实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抱负,已是新疆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19]王霞等通过对新疆七所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文化认同的调查,得出相关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认识问题。”[20]郑雪莲通过调查数据得出结论:“西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较强,同时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族文化有着双重认同。”[21]尹旦萍通过调查也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在中华文化情感、意志和践行方面,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22]

另外还有学者从大学生、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多元语境下语言习得认同、文学作品、文化建设、媒体传播与引导等方面与中华文化认同进行研究。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

加强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与繁荣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巩固。崔榕(2016)认为:“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包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校教育、汉语普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仪式符号运用都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途径。”[23]王霞从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角度进行研究,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边疆文化安全在诸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文化认同作为文化安全的核心部分,如何应对来势凶猛的冲击浪潮,以构建边疆文化安全屏障,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稳定边疆的重大课题。”[24]段志忠通过对三个沿边乡镇的调查,对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进行研究,着重研讨了“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的情况、影响因素、基于调研基础上的实然判断等问题;最后提出经济发展硬环境建设、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来增强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路径构建措施。”[25]陶晴研究指出:“边疆中华文化认同还面临层层困境,应当从夯实中华文化认同利益基础、构筑边疆思想防线、加强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实现路径,适应边疆文化问题的发展形势,实现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26]高晓锋从“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四个方面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7]王聪延从“推进双语教育、宗教中国化、“去极端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与发挥兵团在新疆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28]毛瑞芳以香格里拉市为依托,调研并分析香格里拉市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增强香格里拉市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方法途径,推进边疆地区民族的团结和繁荣稳定。”[29]另外,孙智伟(2012)以“回儒”人格形成为线索对回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研究,冯敏(2019)通过对隋唐西北地区入华粟特人历史分析,研究“中华”文化认同理路究;冯大彪(2018)对当代蒙古族中华文化认同的综合研究;蔡智权认为:“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处理好“多元”文化与“一体”文化的内在关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利用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30]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从教育、民族文化交流、文化安全、价值引领、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等构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途径。

(五)宗教与中华文化认同

坚持宗教中国化,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凝聚力,瓦解“三股势力”造成的离心力。张志刚(2019)从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入手研究中华文化认同,他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各宗教必须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宗教的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的同时,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进而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更好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31]阿迪力·买买提(2019)从:“坚持以中华文化为引领,引导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防范抵御宗教极端主义;稳步推进新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中华文化认同打下扎实基础;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要求,正是为了解决目前新疆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为铸造祖国归属感、认同感打下坚实物质基础的总体部署,从而更有效清除宗教极端思想的产生和蔓延。”[32]等方面提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宗教“去极端化”;何芳东指出“海峡两岸共同的宗教文化传承是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反对去“中国化”和遏制“台独”的文化利器”[33]。王聪延从“推进双语教育、宗教中国化、“去极端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与发挥兵团在新疆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28]

宗教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坚持中华文化引领、宗教中国化、宗教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防范抵御宗教的去“去中国化”与“去极端化”,围绕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要求,解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为铸造祖国归属感、认同感打下坚实物质基础,从而更有效清除宗教极端思想的产生和蔓延。

(六)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与现实问题研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因此呈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与一体的特征。“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的共同性或者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也是有机联系和民族文化的纽带。”[34]因此,把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增加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从而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存在着“片面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强调增加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34],这不利于中华文化形成有机的整体。“只有认同中华文化,才有可能认同祖国和认同中华民族。要使各民族真正认同中华文化,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宣传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34]

对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专家明确了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同一性的辩证关系,指出对中华文化有机整体形成有不利影响的片面的强调文化多样性而忽略文化共同性的现实问题,提出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宣传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

综上所述,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历史形成、概念、内容等研究较多,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构建、价值、未来方向等理论研究文献并不多;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而对但从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的视角,去审视中华文化认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并不多;研究涉及到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多,而作为基础的经济领域涉及的较少;存在片面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强调增加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的现实问题,不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因此,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挖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认知的总结,不但需要从理论上厘清它们之间关系,也要通过田野调查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今后中华文化认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二、当前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

当前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科分布不均衡,研究机构与区域单一,理论研究文献分析比较充分,实践体系构建田野调查不足。下面分别叙述:

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内容集中在教育方面,对于民族地区整体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不足。研究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研究占研究总量的三分之一多;当前学界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溯源与思想挖掘、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等相关等研究;从历史形成的层面研究据多,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内容体系构建研究较少;从一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较多,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挖掘还有待加强。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实践研究对当前中华文化认同感较强的民族地区的经验总结研究缺乏。

研究者与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其它地区的研究者与相关的研究内容较少;在互联网发达、多种文化冲击着人们认知的情况下,中华文化认同不仅需要对民族地区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在边疆多民族杂居区域、全国范围从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现状、经验与创新发展等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以研究中华文化认同(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概念内容、内容构建、价值、未来方向等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架构,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挖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中存在片面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强调增加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的现实问题,不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对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的实践经验总结不足,需要在中华文化认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入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性发展做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

中华文化认同围绕历史、文化、教育、公共管理、语言、政治与民族学为核心词汇进行研究,研究学科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较多,体现在经济学领域的较少。

研究方法集中在文献调研法,运用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进行田野调查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的较少。

三、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

通过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总结分析,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挖掘中华文化认同的纵向脉络与横向体系,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推进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是56个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从纵向上挖掘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渊源,追溯共同的文化形成过程,探索中华文化形成的纵向脉络,有利于各民族人民在认同各民族族群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时,也认同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其它族群的优秀文化。从横向上,研究中华文化认同的科学内涵、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方法、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的路径、方法与策略等内容,形成中华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构建中华文化认同的学术体系;实践上,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深入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具有永恒价值的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调研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成因、应对策略、经验与不足,为中华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基础。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经验基础与创新发展思路

研究者与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已有研究多以新疆地区、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它地区的研究者与相关的研究内容较少;在互联网发达、多种文化冲击着人们认知的情况下,中华文化认同不仅需要对民族地区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在边疆多民族杂居区域、全国范围从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现状、经验与创新发展等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三)站在国家战略与国际视野的高度,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問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提供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文化的认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化产生共鸣,思想上才能达到共识。中华文化认同应包括的是国内外世界范围的中华儿女、友好国家,所以在现有的主题上,要扩大中华文化认同的区域范围,有利于中华文化更广泛的认同与传播,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需要在视野上扩展,应站在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形象的高度上进行。站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与人类命运共体的视角进行研究;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面向中华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与国家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视角进行研究;站在历史的纵深处去总结中华文化上下五年年的文明史的理论与实践;站在现实的需求与未来发展的视角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站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视角,聚焦港台地区中华文化认同历史根基、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研究。

(四)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从不同领域构建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体系与操作样式

当前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从教育、民族文化交流、文化安全、价值引领、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等构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途径。围绕政治、文化、教育、历史与民族学为核心学科进行研究,因此还应该加强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领域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内容集中在教育方面,对于民族地区整体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不足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了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历史渊源、思想所挖掘与教育上的实现途径,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研究,研究内容占研究总量的三分之一多;要解决当前都在的不足,首先要从构建整体的理论架构,在理论架构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内容体系,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层挖掘理论根源,完善理论架构与内容体系,并运用到现实的实践管理中,形成可推广的内容体系与操作样式。

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挖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研究中华文化认同(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概念内容、内容构建、价值、未来方向等理论架构,形成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并且要善于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性发展做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

(五)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经验,形成可供推广的经验案例

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其它地区的研究者与相关的研究内容较少;在互联网发达、多种文化冲击着人们认知的情况下,中华文化认同不仅需要对民族地区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在边疆多民族杂居区域、全国范围从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现状、经验与创新发展等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的事物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也是如此,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般性与具体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参与中华文化认同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运用民族学与人类学最基本的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发展的思路;还要运用关于管理学、历史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中华文化认同的政治制度、行政手段与经济促进,挖掘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源线索追寻共同的发展理路,研究不同的心理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不同地域形成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保留了独特的富有族群个性的文化,在交流交融、互通互鉴中形成统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苏联与东欧国家内部人们失去对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认同,因此导致了国家的分裂与解体。研究中华文化的边界、提出的背景与当代价值、国家意义与国际意义等,有利于区别异质文化,防止三股势力、糟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攻击与破坏,有利于加强国家文化安全,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认同与保护,只有认同中华文化,才会保护中华文化。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与交融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与冲突也不断地发生,在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中,只有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才会在文化斗争中有清醒的认识,在保护中华文化的安全的同时,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丰富与发展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李克强張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N].人民日报,2014-03-05(1).

[2]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1).

[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9-27)[2021-03-29].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27/c_1125049000.htm[2021-03-29]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254.

[5]冯大彪.中华文化认同的多维探索[J].理论月刊,2017(11):51-56.

[6]张国祥,姜伯奎,唐豪.中华文化认同的基因、现实问题及未来走向[J].武陵学刊,2019,44(04):17-26.

[7]冯大彪.中华文化本质的理论探索[J].前沿,2017(3):96-100.

[8]崔治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基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角[J].领导之友,2016,(13).

[9]金德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建构逻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10]王希恩.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J].社会科学文摘,2019,(6).

[11]张伟,赵岳娜.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现实考验和理性选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5):94-98.

[12]沈倩慧.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相关问题的思考[J].区域治理,2019(45):239-241.

[13]何星亮.复兴中华民族,必须复兴中华文化[J].人民论坛,2017(10):29-31.

[14]马玉祥.少数民族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73-74.

[15]王有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1):11-15.

[16]窦全能,裴长安.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建构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0):58-60+97.

[17]曾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3):153-155.

[18]王萌哲.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5(12).

[19]杨海萍.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5):10-15.

[20]王霞,何欢.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1):38-41.

[21]郑雪莲.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特点及问题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

[22]尹旦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Z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41-45.

[23]崔榕.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3):27-31.

[24]王霞.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05):46-51.

[25]段志忠.边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7.

[26]陶晴.边疆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8,37(08):1-4.

[27]高晓锋.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08):14-17.

[28]王聪延.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24(04):1-6.

[29]毛瑞芳.香格里拉市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0]蔡智权.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6(04):116-120.

[31]张志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铸牢中华文化认同[J].中国宗教,2019(11):32-33.

[32]阿迪力·买买提.“去极端化”系列之二十三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防范抵御宗教极端主义[J].中国宗教,2019(08):44-45.

[33]何芳东.从宗教文化传承看两岸中华文化认同[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44-47.

[34]何星亮,让中华各民族都真正认同中华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4-03-27(4).

收稿日期:2021-03-29 责任编辑:王 珏

猜你喜欢

实现策略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现状
初中数学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
电能替代管控一体化的实现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