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1-05-08王福香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农作物病虫害

王福香

摘 要:“吃出绿色,吃出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绿色食品以及食品的安全,也越来越关注;在绿色植保被提出后,我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为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

分类号: S66

农作物的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带来极大的损害,传统的农药防治效果不但单一,而且对于周围的环境及植被系统破坏性很大;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及植被系统,又符合农民对于经济效益的需求。

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概述及意义

病虫害绿色防控是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喷洒农药来对病虫害进行抑制,但随着农药不断的使用,病虫害体内会产生抗体,对化学药剂的适应性增强,是农作物的产量下降,同时,由于农药残留也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量的化学药剂的使用,对周遭的生态环境以及植被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对周围的土壤造成了污染。而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利用病虫害的特性及生态系统中生物链关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既很好的抑制了病虫害的增长,降低病虫害的爆发率,同时又保护了周遭的环境,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情况

我国目前对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是采用农业防控技术,物理防控技术及生物防控技术三种技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控。

1.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技术,就是培育抗病虫的品种,合理的布局,培育健康的种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田间管理上,合理的水肥管理,注意田间的排水减轻病害发生;事实的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的侵染源,秋季深耕细作,使越冬的虫源减少,配合中耕进行除草,清理田间埂边杂草,减少病虫越冬越夏;通过此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的爆发率。

2.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術主要采用色板诱杀,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食饵诱杀及阻隔技术。色板诱杀就是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利用粘胶板进行对害虫的诱杀。例如利用黄色粘胶板诱杀蚜虫,粉虱,叶蝉,斑潜蝇等害虫。杀虫灯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实施对害虫的捕杀。目前我国使用的主要有电击式杀虫灯和风力式杀虫灯两种。杀虫灯诱杀适用于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可以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等多种害虫的成虫,一盏灯能有效控制30到50亩地的害虫,操作方便,成本低。性诱剂诱杀就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利用诱捕剂进行诱杀。

3.生物防控技术

主要是利用生物链上的生物关系,及生物药剂的使用进行对病虫害的防控,利用生物链是指对病虫害的天敌昆虫,依据其捕食性及寄生性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生物药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在使用生物制剂时,要做到用药的精准,用药选择环保型农药,其一般具有安全,高效,低毒,农药残留极低等特点。

三、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的因素

1.对绿色防控理念认知不足

由于多年来使用传统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控,而且多数年龄偏大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差。受习惯影响,对化学农药盲目排斥,对绿色防控不理解,对绿色防控技术抱怀疑态度,即使接受并使用化学农药,常常对剂量进行加大,即使生产成本增加,又影响了绿色防控的实施;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带来层层阻碍[1]。

2.得不到种植户积极响应

多年来的生产习惯及传统观念,对于绿色防控兴趣不大,很少人愿意接受并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而生产投入较高,更加使种植户不愿意参与到绿色防控工作中来。

3.绿色防控发展受环境影响

各级政府对于农业生产重视不足,因此,对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支持力度不够,未能出台有关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的优惠补贴政策,未能给予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者予以补贴,未能给绿色防控技术生产企业进行扶持;同时,对于病虫害绿色防控,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应用面积较少,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使示范推广工作造成困难。同时,由于没有相关的经费,也无法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的培训。由于对农业生产的不重视,因而对于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绿色防控的推广环境氛围不成熟,为绿色防控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阻碍。

4.未形成绿色防控产品的品牌效应

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投入比传统技术的投入较高,但是其产品在市场中却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产品流通市场通道不畅,产品与市场的形成无法有效进行对接,这些都是因为绿色防控产品未能形成一个品牌,同时,利用品牌效应对市场进行影响,使优质的产品获得同等的价格,因而取得足够的经济效益。

5.技术适用性差,推广模式单一

我国目前的绿色防控技术,很难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适用性不强。一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成本较高,管理要求较严,效果并不显著,与传统的化学用药防治相比,并不占优势,使技术的推广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同时在技术上推广,只是单一的进行示范展示,示范面积较小,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的建议

1.政府介入,加大支持力度

病虫害绿色防控,目前只是农业部门在进行技术的推广与工作的开展,只是在农业部门内部传播,社会上还无法形成应有的认知。绿色防控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纳入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使农作物生产者真正认识到绿色防控的优势及意义,使社会上对于绿色防控及其产品有良好的认知,提高绿色防控产品的知名度[2]。

制定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的相关优惠政策,对相关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

与倾斜,扩大生产绿色防控产品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对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种植户给予资金及相关实物的补贴,使农作物生产者的参予意识得到提高,积极主动的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建立起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对农产品进行检测,依据农产品残留指标制定市场准入机制。

2.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技术上的支持是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发展的前提,技术上的开发与创新才可以推动绿色防控的持续发展。首先政府部门要对从事绿色防控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其开发出适用性强的产品,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单位予以经费的支持,而研发人员应加快脚步,从技术的适用性入手,进行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使绿色防控技术向成本低,适用性强方向发展。利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可持续性发展。

3.多种模式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

目前我国的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模式比较单一,因此,对于推广模式,应当切合各地实际的特点,进行推广的创新工作。除原有的示范区推广外,还可以让农作物种植户组成合作社,为其提供一定的经费及其技术,扩大绿色防控的推广面积;积极发展订单農业,让企业与种植户签订合同,政府协调,三方按比例合资,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促使农作物种植户使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舒淇推广的速度[3]。

4.畅通销售渠道,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

加大市场的开发力度,畅通销售渠道,使市场功能得到强化。建立起市场信息中心,无公害检测中心,储藏和配送等硬件设施进行建设,使市场服务功能得到提高和完善。打造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发展农村经纪人,全方位,多渠道的去开拓市场。可以在网上进行销售,扩大销售渠道,同时可以发展绿色防控农产品的订单农业,保证绿色防控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与此同时,要注重品牌效应,为优质的绿色防控农产品注册商标,并在电视及媒体上进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拉动绿色防控农产品市场的覆盖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5.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产业化

更高的经济效益会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参加到绿色防控中来,因此对绿色防控的农产品市场进行研究,根据目前国际及国内市场的需求,发展绿色防控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增加绿色防控农产品经济效益的附加值,使绿色防控农产品形成产业化,使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促进绿色防控的开展与发展。

五、结束语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事关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对植被系统及环境意义重大;要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政府,种植户及社会三方达成共识,促进绿色防控工作顺利的开展,确保绿色防控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储为文. 我国植保机械化发展短板与提升对策分析[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42(01):46-51

[2]高吉良. 浙江省植保“最后一公里”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2):1968-1969+1973

[3]刘金伟,杨进,秦玉金,刘学儒. 扬州绿色植保现状及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6):114-115+172.

(莱阳市古柳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站  山东莱阳 265202)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农作物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趣味象声词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