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安地区渼陂古村传统祠堂建筑艺术解析

2021-05-06李琰君孙幸之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传统建筑祠堂

李琰君 孙幸之

摘要:江西省吉安地区的传统建筑因风格古朴、端庄大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结构精巧而被世人熟知,加之具有悠久的历史,建筑形态和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本文以吉安地区的传统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收集该地区渼陂古村中的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等基础资料;其次采用田野调研法对渼陂古村中的传统祠堂建筑进行了数据测量、图像采集和相关图纸绘制,对永慕堂和求志堂的建筑形态、装饰艺术及风格类型进行分析;最后对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祠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比较,较为客观地总结了其建筑艺术特色。

关键词:吉安地区;传统建筑;渼陂古村;祠堂;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江西省吉安市有“庐陵”的美称,又名“江南望郡”。清代以前,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璀璨的庐陵文化。庐陵文化是江西省文化的重要支撑,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庐陵文化对当地的影响深远,吉安地区目前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古村落与古建筑群,每个古村中有大量的高等级祠堂和合院式的民居院落,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宗祠建筑。宗祠文化受庐陵文化、传统礼制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传承和反映着吉安地区的建筑文化底蕴[1]。明清时期,江右帮、晋帮和徽帮是中国的三大商帮,其中江右帮回到家乡重建故居,为吉安地区古村落建筑的修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1 吉安渼陂古村传统建筑概况

吉安地区的古村落大多位于赣西南地区,古村中的传统建筑均为赣式民居建筑的样式。渼陂古村作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有着“文化第一村”的盛名,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在近代还是中央苏区建设的前沿发源地[2]。渼陂古村坐落于吉安市青原区富水河西部,作为吉安地区十分典型的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的传统古建筑具有其他地区的建筑不具备的特色。因此,本文从村域分布、建筑形制、建筑艺术、装饰特色等方面,分析渼陂古村中的传统建筑形态特征。

1.1 祠堂的村域分布

根据史料和文献记载,以前居住在渼陂古村中的村民大多为江右民系,村中有300多栋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古建筑。古村平面呈现为前村后街形态,建筑整体布局参差不齐,但细看却有条不紊,村中的巷道呈八卦状分布,街道路面以卵石装饰,村子被28个水池围绕,取二十八星宿之意。古村中部分建筑在明朝正德年间(约公元1519年)被重建,在清朝时期又加以改造,所以具备明清两个时期的风格。宗祠的建筑形态和装饰艺术语言非常丰富,祠中有许多传承下来的家训和精致无比的雕刻。20世纪30年代,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现在这里还保留着很多红色革命旧址,如二七会议旧址、曾山旧居和毛泽东旧居等。改革开放后,当地居民在修葺古建筑时,把现代建筑艺术风格与原有建筑糅合,使经过改造的建筑与其他古建筑风格大相径庭。至今还有很多村民在此居住,古建筑也保存得相对完整。

1.2 祠堂建筑的形制

渼陂古村有一个总宗祠保存得较为完整,即梁氏宗祠。梁氏宗祠在南宋时期建立,元末被毁,明朝正德年间又重新修建。根据以前的宗族文化,总祠和房祠的形制各具特色,总祠一般是古村中院落和建筑体量最大并且装饰最丰富的,均为五开间,三进式双天井的结构形式。祠堂基本由门厅、享堂和寝堂构成,房间沿着轴线分布排列,三进建筑间的左右两边设有厢廊,一般第二进为厢房,所以整体形成了前后两个天井院落的布局。门厅一般是五开间,其中三开间后面会建成门廊,中门的尺寸明显大于两侧,其余两开间被石墙封锁;享堂是以前村民举办仪式的活动场地,其中的三开间都是开放的;寝堂是放置祖先灵牌的房舍,中部开间开放[3]。另外,在古村中也存在一些没有享堂的祠堂,總体被称作“房祠”。

1.3 祠堂的建筑艺术

渼陂古村里的祠堂建筑分为木构架和砖木混合两种结构体系,高等级的祠堂一般采用木构架,而家祠这类等级较低的祠堂更多使用砖木混合体系。祠堂中木构架体系为穿斗式结构,局部会结合穿斗结构和抬梁结构的特点来建造。吉安地区空气湿润,木质结构容易受潮腐烂,穿斗式结构方便后期替换建筑构件,而且建造穿斗式建筑的木材比其他材料更便宜,可以节省建造费用。

古村中的祠堂均为硬山屋顶,飞檐翘角,祠堂屋面的装饰重点基本都放在木构牌楼和内部抱厦的屋顶上,屋脊的装饰十分精致,两边的泥塑雕刻得栩栩如生。祠堂外山墙上也绘有精美的图案,屋檐下的水墨画被称为檐画,古村中各等级的祠堂建筑均绘有檐画,绘画多为传统山水画风格,内容以山水和日常生活为主题,两端题有诗文,绘制檐画是当时族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祠堂内部抱厦为歇山式屋顶,享堂的檐口会设计得比下厅高一些,整体呈现出简洁质朴、端庄大气的建筑风格。

古人认为收集雨水寓意聚财,有“四水归堂”之说。古村中建筑的天井也很有当地的特色,明清时期,祠堂内堂中央均用青石板建造回形的水渠,并且周边设有护栏。雨季来临时,降水量激增,雨水会从屋檐滴落到天井中的水渠里。

1.4 祠堂的装饰特色

渼陂古村中的建筑装饰融合了当时的审美思想和民俗文化,装饰图案种类多样,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历史等题材,较好地实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宗祠的堂顶有精致的藻井装饰图形,配合藻井和轩蓬结构进行顶部装饰,形成较为固定的鹤颈和船篷等样式,正堂中间通常使用藻井天花,体现出正堂在整体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祠堂外门的门仪基本使用红石门仪,少数使用木或青石等材料,侧门门罩上刻有诗句,并加以少许装饰。

渼陂的民居和其他地区一样,重视门楣和前厅的修饰,大多是单楼门罩,房屋的飞檐设计精致巧妙,室内顶面多用藻井装饰,有八卦状、长方状、方形状等,周边用彩绘加以装饰,部分装饰由石灰、桐油和糯米水制作而成,不易腐坏,保存时间更长。当地十分重视建筑内门窗的装饰,所以会在隔扇上雕刻精致的图案,隔扇最高可达3米,每个隔扇均有精致的透雕,部分还会镶嵌上花鸟图案,一列隔扇组成的大型屏风,能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氛围。槅心两端的涤环板做工也十分精细,常以花草、祥禽瑞兽和神话故事为主题。檐坊上常有描金圆雕、浮雕或线雕,房内上方的木雕花板使用浮雕手法来体现花鸟和历史人物,有些还会刻上家训、对联、诗句等。这些精致的壁画和雕刻的对联、诗句等,丰富了渼陂古建筑的装饰内容,实现了艺术表现语言的锦上添花。

2 渼陂古村传统建筑形态分析

古村中最具备代表性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祠堂建筑为永慕堂(梁氏宗祠)和求志堂(轩公祠),分析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古建筑,能让大众对渼陂古村的建筑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2.1 永慕堂——梁氏宗祠

永慕堂又称“梁氏宗祠”“渼陂永慕堂祠”,属于总祠,2006年12月18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宗祠始建于南宋初年(约公元1127年),元末被毁,明朝正德年间(约公元1519年)重新修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国共内战时期的红四军军部原址。

永慕堂大门位于南边,门廊结构为五开间,左右两开间为暗面用房,墙体以砖修筑,中部三开间为门廊入口,用一道厚石墙将内部和外部空间隔开,并在石墙上分别凿开3个门洞。祠堂大门宽1.4米,两个侧门宽1.2米,高3米,中间大门比其他侧门尺寸略宽。大门上的黑色石板匾额上刻有“梁氏宗祠”,两侧门上方分别题有“仁型”和“讲让”的字样,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入口处两侧对称置有抱鼓和石狮,抱鼓、石狮和门簪都以红砂岩石为材料,红砂岩石没有青石坚固,更方便工匠们雕刻精致的图案。门廊上方有一木构牌楼,牌楼上写有“翰林第”3个大字,以此鼓励族人勤勉學习,耕读持家,光宗耀祖。牌楼为官帽式结构,屋顶下面每一个圆形镂空的装饰翼板上都雕刻有文字和图案,木牌楼下两根八角形红砂岩石柱上还刻有对联。门廊上面搭建了天花藻井,藻井中的绘画堪称一绝,用传统的中国画形式把人物以及花草树木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绘画将历史故事真实地展现出来,描绘了太平盛世的景象[4]。柱础基本由红砂石建造,平面为八角形,部分刻有精致的图案。

进入下厅后视野开阔,下厅与内部享堂连为一体,使天井空间显得更加宽阔。堂中的抱厦伸向天井,堂前为四角亭,参亭使用的是双层坡屋面,下层的吊顶材料为樟木,并用红漆涂刷以营造端庄、大气、严肃的氛围。檐柱和门墙间建有藻井,梁架为穿斗式构架,梁架结构暴露在外,梁柱的尺寸较小,基本为月梁。地面主要使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装,堂中央设置了一米深的方形蓄水池,周围建有石质栏杆。

享堂前的抱厦建筑为参亭,前檐正中挂有“教授”的牌匾,左右分别挂着“文元”“登科”的小型牌匾,柱子上刻有对联,周围的石柱栏杆上也刻有精美的图案,轩梁为月梁的样式,并刻有龙凤主题的装饰图案。作为祠堂第一进的中心地区,参亭可以在本族人商议大事时,容纳下更多的族人。四周墙上题有“忠”“敬”“信”“笃”4个家训大字,梁氏祖先北宋时期就把“忠、信、笃、敬”4个字立为祖训。

2.2 求志堂——轩公祠

求志堂又称“轩公祠”,是渼陂古村中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房祠。求志堂大门位于古村216号,入口处是三开间的门廊,比梁氏宗祠的门廊少了两侧的暗间,屋顶的高度和总祠高度差不多,同样显得庄重典雅,在等级上似乎也不逊色于总祠。建筑两侧使用了具有赣派建筑特色的马头墙,屋顶为单坡式硬山屋顶,坡度平缓,梁架结构相对简单,门廊的梁柱为穿斗式结构,同样用传统红漆涂刷,檐梁为月梁的样式,雀替雕刻成镂空的样式,顶上方的藻井绘有很多精美的彩画。大门门框用红砂岩石镶嵌,刻有金色楹联,为嵌字联,上联第一个字为“轩”,下联则是“公”,永慕堂的很多楹联都是嵌字联。大门两侧对称设置有抱鼓石,也以红砂岩石为材料,且抱鼓石雕刻有精致的花纹。大门额枋上的青石匾额上刻有“轩公祠”3个大字,十分庄重大气,侧门的门匾上题有“叙伦”和“修纪”的字样,体现出了本族先祖对祠堂的敬意和对后辈的传承期望[5]。

寝堂为开敞空间,用来安放祖先的灵牌,顶部藻井绘有巨型彩绘,分别为《百老图》和《百少图》,被称为渼陂的镇村之宝,体现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堂中正上方挂有木质匾额,题有“求志堂”3个大字,匾额后的横梁做成镂空的样式,下方安置了一排镂空的屏风,上面刻着镂空的花卉纹样。寝堂两侧用石墙分别隔开一个小房间,房门尺寸较小,宽度约1米,房间平面布局沿中轴线对称,一般作为服务用房。

3 结语

在传统礼制文化、宗族制度和庐陵文化的影响下,渼陂古村中的宗祠在平面形制、构造及装饰工艺上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宗族制度约束了各建筑的布局,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展现出了十分浓郁的地域色彩,当地宗祠建筑受庐陵文化的影响,风格古朴雅致,祠堂的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总祠的院落和建筑体量高大,建筑装饰也十分丰富华丽,体现出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渼陂古村在当地的建筑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渼陂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范式和区域审美习惯,而这些文化和现象也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安市志(1990—2000)[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37.

[2] 李琰君.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2.

[3] 黄浩.江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5.

[4] 余继平.乌江流域会馆建筑艺术研究[J].文艺争鸣,2010(22):100-106.

[5] 周永民,张翎.婺源传统木雕图案艺术的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2010(02):91-93.

作者简介:李琰君(1962—),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等。

孙幸之(1996—),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传统建筑祠堂
梁家祠堂史话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祠堂,祠堂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