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021-05-04毕进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

【摘 要】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决定着学校专业建设的高度。通过分析当前职业教育在“双师型”师资培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创新建设“双师型”师资培育平台的要义,探索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质量培育提供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1+X证书制度;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2-0055-05

【作者简介】毕进,江苏省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教研室(江苏宿迁,223800)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高要求:要通过聘、培、引多种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规模,“双师型”教师数量(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要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方案》还提出要试行1+X证书制度,即学生在学制内要获取1个学历证书和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表面上看,1+X证书制度的试行对象是学生,但其焦点仍然在师资,没有具备1+X能力的师资,何谈1+X人才的培育?那么,如何促进《方案》健康落地就成了基层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线职教工作者们应厘清当下“双师型”教师培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科学建设“双师型”师资培育平台、如何促进平台高效运行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等。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要义

毋庸置疑,当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亟须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决定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是1+X证书制度试行的有效保障。

(一)1+X证书制度试行对“双师型”教师的新要求

1+X证书制度的试行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是基础与拓展的关系,“1”具有基础性、主体性,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X”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先进性,解决的是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拓展或强化问题。从职业学校育人角度看,1+X是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二者作用互补、不可分离。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新要求,首先是要求“双师型”教师应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企业对口从业经历,而不是阶段性的行企体验;其次,“双师型”教师不仅能胜任企业岗位生产、熟悉专业工艺流程等,还应深度体验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等,能践行工匠精神;再次,从职业本质属性定位来看,“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表达、组织、教学资料重组、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等基本教学能力;最后,职业院校办学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德育教学能力。总之,“双师型”教师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有效保障1+X证书制度顺利试行。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内涵

何为双师,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还不够统一。如果“双师型”概念界定模糊不清,会影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认定、培养、评价与考核管理等环节,制约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1990年王义澄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他提出“双师”就是“教师+工程师”,得到职教界的普遍认同。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是双证说,“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书”两证齐全的专业教师即为“双师型”教师。这种“双证即双师”的说法应用很广泛,比如在职业院校各类评比创建、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等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依据就是是否拥有双证。双证即双师?有可能,但不一定。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双师比例,鼓励教师获取与本专业无关的信息技术等证书,完全无视专业能力的提升。这种说法很显然用“双证”窄化了“双师”的概念,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育人能力提升的初衷背道而驰。

第二种是双能说,认为“双师型”就是兼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双能”比“双证”更加贴近“双师”的本意,但“双能”的提法从本质上说,与教师职业的整体性任职要求相悖。从多元化评价标准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以上所述“双能”之外,还应该和其他教师一样具备高尚的师德、高雅的情操等,過分强调“双能”容易将教师带离多元发展的正确道路。

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首先是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多元化育人使命,传道要有德、授业要有能、解惑要有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育人使命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要立体化发展、结构化成长。“双师型”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领域所涵盖的多种能力,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行动能力。扎实的理论学科知识、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岗位技能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是这类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困境

职业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双师型”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但由于“双师型”内涵界定模糊、培训责任主体不清、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机制不畅等客观原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方案》规划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诸多困境急需突破。

困境一,“双师型”师资素质不高。学生多类技能证书的获取对一线教师教学项目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X证书制度要求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培育要拥有“群”思维,要站在专业群视角培育一专多能的教师,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教学显然无法满足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具有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跨界融合能力的新型教师才是新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困境二,“双师型”师资分布不均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整体向好,双师比例大幅提升,但由于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和办学基础的地域差别,“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存在着严重的地域间、学校间、专业间不均衡的现象。以江苏省宿迁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例,截至2019年底,该市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总计1858人,其中“双师型”(按双证标准统计)教师1241人,远超全国占比一半的数量要求。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全市职业学校共有16个专业大类近86个专业,总体上看专业教师总数充足,分解到具体每个专业后,有的传统专业师生比高达1∶3,而有的新兴专业师生比达到了1∶50,呈现极端不平衡现象。从全市来看,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境遇也完全不同,比如该市一所职业学校的电商专业教师极度紧缺,而其他同类学校在该专业的师资配备上则都有不同程度的富余。与之对应的是,教师配备充足的专业中“双师型”教师也较多,而薄弱专业原本就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就更少,师资分布明显不均衡。

困境三,“双师型”师资不匹配。为了解决上文所述不平衡现象,很多职校选择让这些“富余”的专业教师转岗。相近专业转岗本是常态,但如若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相应专业培训,其专业能力与新岗位专业技术要求不匹配,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他们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原专业的,从“双证”角度来看他们仍然是“双师”,但从专业能力角度来看,他们甚至不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双师”更无从谈起,可见现行的双师认定和使用办法有严重缺陷,不匹配现象容易造成“双师”比例泡沫。

困境四,“双师型”师资培育不充分。众所周知,企业的深度参与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更是离不开企业生产岗位的系统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但现实却是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各项建设的热情并不高,形式化倾向严重。当前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一般是企业培训、企业访问、企业家讲座、跟踪学生企业管理等,真正能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生产的寥寥无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企业意愿不强之外,教师怕苦、怕累、怕麻烦也是重要原因。专业教师没有定期的企业一线经历,其专业技术能力很难得到及时更新,很难与生产领域先进技术保持一致。另外,职业院校师资聘用机制不灵活、教师来源单一、“双师”培育主体不够明确、“双师”培育模块不健全等也是造成“双师”队伍建设质量不高的客观原因。

三、“双师型”师资市域培育平台建设与运行方略

面对“双师型”师资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建设一个合适的培育平台是落实《方案》中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规划的一种有益探索。“双师型”师资市域培育平台的建设可以较好地承担这一重要使命,平台兼具区域内师资培训、认定、考核等功能,包含培育基地、导师团队、制度机制、数据平台在内的多元化建设与运行,是落实《方案》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有力抓手。

(一)平台之根——功能多元化培育基地建设

培育基地的建设是平台运行的根本。“双师型”师资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趨势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落地实施,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双师型”师资培育基地很有必要。《方案》指出要全面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近期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对此,职教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依托区域内各职业院校的优质资源,最大限度挖掘优秀企业的应有价值,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育基地。

市域“双师型”教师培育基地建设是培育平台建设的基础,多元化功能的定位要求基地建设应具备“131”特征。“1”就是要求在培育基地建设的宏观层面有1个熟悉职教政策、深谙教学规律、掌握区域内职教资源、与行业企业关系紧密的牵头部门,一般是市级教育系统的职教行政部门;“3”是满足多元化功能的关键,功能的多元化要求基地建设参与单位的多元化,一般其组成至少要有地方政府、优秀企业以及专业举办有特色的学校;第二个“1”即基地建设的载体,根据工作开展的便利性和实效性,载体一般选取市域内将某专业办得最有特色的职业院校。

例如,江苏省宿迁市根据各职业院校办学特长,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指导,政、校、企合作共建了15个“双师型”教师教研训基地,实现该市职业院校开办专业大类的全覆盖。以职业院校为载体的“131”基地建设模式能充分挖掘政校企合力,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促进三方深度融合,形成基地建设三大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市内优势专业的师资力量;二是可以共享市内优势专业的先进设施设备,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固定培育基地可以将全市某一专业教师聚集为一个固定的学习型集体,有利于培育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其中企业的参与度决定着“双师”培育的成色,为此,地级市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并实施系列举措,激励企业深度参与“双师”培育进程,推动校企融合培育基地的建设,聚焦市域内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技术优势,促进基地培育能力与师德高、素养强、懂专业、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成长需求相匹配。此外,评价制度的建设也是基地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绩效评估要推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基地承建学校年度综合考核挂钩,与企业资金奖补和政府对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兑现相挂钩,为“双师型”师资培育基地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平台之魂——多元化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团队建设质量决定“双师”培育的质量。“双师型”导师团队的成员来源不能单一,建设应采取多渠道策略。一是建立市域外知名专家库,对照“双师型”教师能力框架认定标准(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详见下页表1),摸清全市专业教师能力短板,按照四个能力维度存在问题的人数多寡以及问题突出程度,有针对性地建设市外专家团队导师库,对应建群,各从其类,突出问题解决的首位度。二是建立本地专家库,本地专家熟悉区域内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的针对性更强。打造市级名优教师团队是本地专家库建设的关键,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职业教育名优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年度性的职教名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和职教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遴选,建立一支由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名优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全市“双师型”教师培育工作,对较好完成培训任务的工作室同级财政实行经费奖补。三是实施职教“名人工程”。导师团队建设要充分挖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潜在价值,以直接考查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能大师、乡土人才等能工巧匠进基地。“双师型”师资培育基地还可以从企业聘请名人入库,同级财政应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经费补贴。

(三)平台之重——效能多元化制度与机制建设

制度建设是平台有效运行的前提,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培育成效的考核制度以及企业参与进退机制的建设。考核与认定机制的建设能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质量提供保障,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双师型”教师能力框架建构的基础上开发出多维度考核标准及“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从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德育能力、专业精神四个方面考核和认定“双师”,考核结果可以在基地考核、名师评定、职称晋级、学校综合考评、品牌专业认定等方面使用,以推动师资培育平台建设质量提升,进而提升域内“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

企业的参与是“双师型”师资培育平台建设的关键,市级人民政府要出台相关制度约束企业在平台参与方面的随意行为,激励企业在师资培育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双师型”师资培育平台的企业进退机制。通过财政奖励、税收减免、优先选人用人等措施鼓励地方名优企业主动参与平台建设与运行。根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学校定期评估企业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的绩效贡献,认真执行激励制度和企业进入与退出平台机制。

“双师型”师资培养过程要主动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需求,将X证书师资培训作为必修模块,纳入市域“双师型”师资的全员轮训内容。机制建设上要推动多方联合培训,统一协调培训资源,按照X证书类别组建培训导师团队,互聘教师开展培训,发挥区域内“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