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自然”

2021-05-04母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境理论天净沙语用学

摘 要:结合语用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沙·秋思》推为元曲小令之表率。a吴梅研究了明人对它的仿作,但不及原作“自然”。b隋树森也认为该作品写得自然,却又十分精炼。c 《天净沙·秋思》是调短字少的小令,音乐曲式变化不大,其出彩可能并不在音韵,而在内容的自然。自然的诗歌一般表现在整体和谐,不冲突。《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仅十八字,就有九事设境,但是读来并不觉得景物繁杂,也不会因为语法成分缺失而难解主题。

关于如何达到自然的效果,可以结合语用学的原理来分析。分析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不仅要关注语言字面上的含义,即语义,还要关注在一定语境下作者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即语意。语义学研究前者,语用学研究后者。回到这首小令,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天净沙·秋思》各个意象特点类似,且统一于秋的时间背景。但是,它无法解答其为何选用秋和断肠,为何省略部分语法成分,为何交错使用不同情感的语句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参照语用学中的预设、关联、会话理论、语势来解释。

一、 文化预设:铺设合理氛围

在诗歌整体构思中,为了使读者能理解整体氛围,需要选取一定的文化预设实现和读者的心灵沟通。文化预设是作者认为双方都知道的信息,是传递信息的基础。d悲秋情怀、“断肠”的深刻含义都是文化预设。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文化环境中,“秋”与“断肠”都有超越其字面意思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一预设的读者就能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一)秋的情绪含义 悲秋的来源,参考“悲秋之祖”的说法。“悲哉秋之为气也”, 宋玉的《九辩》所抒发的悲,主要由于“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生命残损,和“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坎坷历程。此外,还有人将悲秋情怀和古代的行刑时间、民生疾苦相结合。当然,最多的还是怀才不遇之难。e因此,这首小令中的“秋思”二字已经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二)断肠人的文化含义 这首小令最明显的感情提示在“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传统表达中,指的是离别和思念所造成的极度悲伤。“断肠”二字可追溯到《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之后,古诗词用到的“断肠”有许多与别离相关。如唐代杜牧的“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宋代陈克的“断肠肠断旧情浓”。而在元代,小令《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则以“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来表达别离之悲痛。也就是说,“断肠”在作者所承继和经历的文化心理中,都具有离愁和思念的含义。

二、 意象关联:制造和谐情境

在意象的选择上,前后的关联能营造情境的自然和谐。关联是用一定的言语形式手段使言语形式各个部分互相联系和呼应。自然的诗歌,每句内的情境都比较统一,不突兀,这和关联的理念相符合。关联原则的分析建立在语义分析的基礎上。情境内的关联来自每句塑造的语义场,它由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语构成,并且 《天净沙·秋思》的前九个意象除了“人家”,几乎都是偏正词语。首句的“枯藤”“老树”“昏鸦”都具有生命力低、颜色昏暗的特点;“小桥”“流水”人家比较温馨、平和;“古道”“西风”“瘦马”在孤独、破败感上比较相似。单看每一句都是一幅和谐的图画。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有一定的心理氛围,它具有选择和构建的能力,凡能与氛围保持不同样式的和谐关系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就存留,反之就删掉。f通过分析语义场可知,小令每一句内部的氛围是和谐的,同时又统一于秋景下,不破坏情境的和谐。

三、 成分省略:营造虚实想象

语用学以交际作为目标,因此提出了会话理论。其中,量的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应全部指向交谈目的所需要,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g对某些语法成分的省略,为场景想象和视角想象留下空间。除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算是一个陈述句之外,其他的三句均是纯名词的组合。如“枯藤老树昏鸦”,三者之中主语和宾语是哪些,并未直接表明。然而,读来并不会觉得这种处理比较突兀,因为在整体和谐的风格下,句子的内部暗含语法的关联。前三句都是按照“景物+景物+生命体(或可能与生命体产生关联的景物)”的顺序排列。在还原句中的表达时,可以试着加入合适的动词、介词和连词。两个景物之间可以有关联,如“枯藤”依附“老树”,“小桥”横跨“流水”,“西风”吹过“古道”;而景物组合起来则与生命体形成和谐环境下的交互,如乌鸦栖息于“老树”、人家临水而建、瘦马在寒风中走过“古道”。因此,这种省略留下了合理的情境想象的空间。另外,对展开人物视角的想象也有一定帮助。由于几乎没有动词、介词和连词,读者是不知道“断肠人”与前几句的关系的。 因此,有人对视角提出了疑问:这首小令的景色是作者作为旁观者的所见,还是小令里“断肠人”的所见?对此众说纷纭。这种模糊性,虚实相生的效果恰好也成了这首小令的美。

四、 语势波动:激起情感起伏

言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流动中往往会形成有一定长度的起伏波动。h语势分为顺向和逆向两种。顺向是链形,语义前后一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意境是类似的。如果拿掉比较平和温馨的 “小桥流水人家”句,剩余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到“断肠人在天涯”,萧索悲情的气氛比较一致。也就是说,语义能够形成顺向的链形。然而,加入“小桥流水人家”之后,语势发生了波动。语义向另一个方向折回。如“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一个语气和氛围上的转折。从会话的效率来看,“小桥流水人家”所营造的平和、温馨的气氛,显然是和其他三句有差别的。探寻语势转折的原因,就需要回到断肠人的处境中去看。“小桥流水人家”,是紧随“枯藤老树昏鸦”出现的对偶句。一萧索,一温馨,实际上是对比。一方面是和其他句的场景氛围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句子内部情感复杂性的营造。面对他乡的温馨,“断肠人”既有羡慕,又有联系自己的酸楚,其情感的深度虽不及最后一句,但情感的复杂性远高于其他几句。所以,“小桥流水人家”的语势转折,就是对比和情感复杂处理的结果。

因此,《天净沙·秋思》的“自然”,正是由于其写作特点符合“说话的自然”,符合语言运用的特点。在言语构思阶段,某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会有一定的文化预设,并根据其审美心理选择材料,组成一定的语义场。在言语形成阶段,语义场中的词语组合已经能够造成一定的氛围,此时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成分以突出重点。但人的表达往往有比较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也就是语势分析需要用到的地方。而《天净沙·秋思》在秋与断肠的悲凉文化背景下,选取了一系列符合季节特点的偏正词语作为意象。在四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既有顺向的层次铺设,又有逆向的情感波动。所以,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中,《天净沙·秋思》通过预设、选材、省略与组合、情感层次,使得情感表达和“说话的自然”一致。

结合语用学来解读《天净沙·秋思》,首先需要比较语义(字面意思)和语意(在这里是文化预设)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其次,与类似题材的作品换词,也能突出这首小令的选材特色。如将白朴的《天净沙·秋》中的“青山”“绿水”“红叶”换进诗歌,再对句内景物特点是否和谐进行分析。如“红叶”与“枯藤”相比,一个色彩鲜明、一个色彩暗淡;一个生命力旺盛、一个已经枯萎。其义项表明,二者只能形成对比,但不能营造统一的意境。针对每句的意境统一与层次问题,可以想象场景,并且横向比较各句的意境不同,梳理脉络,来发现其情感起伏。

总的来说,语用学符合语言表达的特点,也适合用于分析古诗词。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更加含蓄,崇尚意蕴深远。语用学“关注在一定语境下作者想表达的真正含义”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加关注特定的语境、语序下除去字面意思外的深层含义。它能够帮助读者解读古诗词的深层意蕴,体会古诗词的深层风格。

a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b 罗锦堂:《中国散曲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页。

c 隋树森:《元人散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24页。

d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e 殷光熹:《“悲秋之祖”“赋家之圣”——略论宋玉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见《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期,第74页。

f 畅广元:《诗创作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g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页。

h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页。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析论[J].名作欣赏,2020(29).

[2] 姚永强.顿断与连贯之美——以《天净沙·秋思》等为例谈词的创造性鉴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9).

[3] 余田.談谈鉴赏散曲的几个方法——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0(6).

作 者: 母丹,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语境理论天净沙语用学
天净沙·春
天净沙·春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刍议语境理论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所遵循原则
语境理论视角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意象并列的张力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