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叶灵凤的藏书与创作

2021-05-04马志波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藏书家

摘 要: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藏书大家。只不过,他的名声因年轻时和鲁迅的过节以及由此得来的“反动文人”帽子,而不那么为人所熟知。但提到藏书家,叶灵凤便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丰富的藏书与广泛的阅读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创作。叶灵凤在小说、笔记、书话创作,以及方志研究等方面都独树一帜,成就斐然。

关键词: 叶灵凤 藏书家 情色文学 香港方志

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藏书大家。叶灵凤在藏书界声名远播,一是因其藏书之多,二是因其对于藏书票的贡献之大,三是因其对书籍的热爱之深(藏书家中能称为“爱书家”的仅此一人)。李广宇在写《叶灵凤传》的时候,也用“为书籍的一生”作为最后一个章节的标题。在对叶灵凤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之后,李广宇认为:“为书籍的一生,其实也正是叶灵凤这个爱书家半个多世纪蠹鱼生涯的生动写照。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不停地买书、藏书、读书、写书,在平静的日子里如是,在烽火漫天乃至陷于苦难的岁月里亦如是。” a

伴随其一生的藏书与阅读活动,也深刻影响了叶灵凤的文学创作。按他自己的话说,长年如一日地买书与读书,不仅维持和更新着书斋的生命,更“使得我的写作生活获得新的滋养”b。叶灵凤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小说、书话、情色文学、香港方志等类别,这几类作品的创作均与其藏书及阅读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小说创作

西方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寓言、散文、诗歌在叶灵凤藏书和阅读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叶灵凤书话》中,专门有一辑是《域外书谈》,提及的西方作家有歌德、契诃夫、左拉、海明威、都德、支威格、欧·亨利,等等。此外,寓言小说也是叶灵凤常常放在手边翻阅的一类书籍。在《案头书》一文中,叶灵凤就列举了自己常看的几部案头书,其中就包括《伊索寓言》、拉封丹的《寓言集》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收藏 和阅读这些作品,也使叶灵凤在年轻时代就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小说创作成就。

叶灵凤的小说创作集中在他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时期。叶灵凤1924年来到上海读书,1925年加入创造社,参与《洪水》半月刊的编辑工作。他的第一篇小说《姊嫁之夜》就是发表在《洪水》半月刊的第一卷第二号上,这也标志着叶灵凤正式以一名小说家的身份登上中国文坛。之后,叶灵凤先后在《洪水》《幻洲》《戈壁》《现代小说》《现代》等参与编辑的刊物上发表了《昙花庵里的春天》,《口红》《菊子夫人》《禁地》《初晴记事》《穷愁的自传》《第七号女性》《流行性感冒》《忧郁解剖学》《朱古律的回忆》《山茶花》《长门怨》《紫丁香》等中短篇小说作品,并出版了《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九月的玫瑰》《处女的梦》《灵凤小说集》等短篇小说集,连载或出版《红的天使》《时代姑娘》《未完的忏悔录》《永久的女性》《七颗心的人》等长篇小说。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叶灵凤的创作高峰期。一则由于当时年轻气盛,精力充沛;二则因为他一直在编辑各种刊物,有充分的发表平台;三是因为当时上海是全国的文艺中心,在他身边围绕的都是老一辈作家或跟他同龄的文艺青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叶灵凤始终坚持读书与藏书,他在上海的近万册图书都是在这个阶段出入各个旧书店买到的。读书就像是不停地补充营养,写作就像是开花结果。

对于叶灵凤的小说创作,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那便是叶氏小说中表现出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学气质。因为叶灵凤在上海生活的十幾年时间,恰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为繁华、时尚、前卫的一个阶段。商品的极大丰富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懂得了物质享受,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更让很多人开始追逐奢靡做派,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也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新型市民。叶灵凤作为一个小说家,针对不同的读者也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了着洋装、泡舞厅、抽雪茄、溜跑马场、懂外文的写字间读者,他又保持着相当前卫的姿态,写作像《鸠媚绿》那种历史、现实与梦相交织,甚至神鬼人交织的浪漫、诡谲、怪诞的小说”c。难能可贵的是,叶灵凤并没有满足于描写都市的表面繁华和灯红酒绿,抑或男人女人的情感纠葛、贵妇人之间的做作和攀比,而是在故事之下深入人性深处,找寻物质之下人们内心的虚无、迷茫和焦虑。在作品《时代姑娘》中,小说中的主人公丽丽从香港来到上海,上海这个大都市就是相对于他的家乡而存在的。过去是田园生活,是现实世界,而上海是滚滚红尘,是虚幻世界。虽然她现在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璀璨的霓虹、绚丽的街道、迷离的舞厅和醉人的酒精,但她的内心却是无尽的寂寞和孤独。有人说:“叶灵凤的消费主义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这就是其窘异于启蒙、革命话语的思维、文本模式。”“读叶灵凤的小说,你会隐隐听到破碎的生命的声音,就像火盆里的炭,淅淅沥沥,冰屑似的发出轻微的烟花爆炸。”d这确实是属于叶灵凤的独有的特点,他既不追随革命话语,也不寻求启蒙精神,而是直接关注生命之珍贵,探寻人性之善恶。

二、笔记、书话创作

作为一名有相当成就的作家,叶灵凤最初以小说创作走上文坛。但到了香港之后,小说在他的笔下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散文和随笔创作,这其中,绝大多数就是由读书而来的笔记和书话作品,由于书话也是由读书而产生的文章,亦可算作笔记的一种。据叶灵凤居住香港时的好友冯亦代回忆说:“叶灵凤先生……是个勤恳的人,三十年代末期在香港,我们居处不远,我是常去访问他的。每次去,他不是在读书便是在写稿。……最近读了他(叶灵凤,作者注)写的三卷本《读书随笔》,真使我惊讶于他读书的广博,他的众多藏书绝不是摆门面的,我想知道如果今天拿任何一本来翻翻,必可找到他的手泽。”e可见叶灵凤买书、藏书并非像今日之某些文化人装点门面而已,而是真正去读,用心去读,读有所获,且能写出文章,或与读者分享感受,或为读者做出推荐,或纯粹抒发读书所感所悟。

笔记作为一种文体,虽然“一向不被人当作正经书……好像只是供茶余酒后的消遣,不足供正经治学之用”,但叶灵凤并不这样认为,甚至写了一篇小文《笔记和杂学》给笔记正名:

我国的笔记,实在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散文小品集,也不是论文集。我在西方的文艺作品中,就找不出有类似这体裁的著作。回忆录、札记,或是逸话集,都不似我们的笔记那么包罗万有。从诠释经史、考证碑版,以至诗词歌赋、野史逸闻、谈狐说鬼都可以包括在内。有的学术价值极高,有的简直不值一笑。我国从汉魏以来,以至明、清人所写的笔记,内容的广博,简直像一个大海,里面蕴藏着无数的财富,使你取用不尽。f

在叶灵凤看来,笔记虽然不是主流文体,但却无法取代。他甚至认为:“无论研究我国哪一部门的学问,若是不涉猎笔记,一定所见不广,错过了许多有用的资料。”g当然,叶灵凤如此推崇笔记这种文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笔记之所以称之为笔记,是因大都是“随笔记录”的作品。这种文体特别适用于喜欢读书之人,在读书过程中如有感触或遇到有价值的信息便信手写下短文。因此,像周作人、叶灵凤等博览群书的藏书家,一生之中都写下了大量的笔记作品。早在1936年,叶灵凤就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了一本《读书随笔》。这种由读书而来的随笔作品是叶灵凤香港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由于他晚年以藏书丰富闻名于港九,三十多年时间收藏万余册图书。晚年时期又不愿意抛头露面,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面。读书过程中,遇见好的书想推荐给其他人读,或者觉得某一本书的内容非常有趣,抑或书中某些内容引起他的某些情绪,最后都化作读书笔记,成为文章。因而,叶灵凤晚年随笔小品中,读书笔记的成就非常之大。

据统计,“在他1975年离开人世的时候,仅仅是遗留下读书随笔之类的文字,就不少于一百万言,包括已出书的和未出书的”h。这些文字大都被收入《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和《晚晴杂记》等。纵观他的随笔作品,即可窥见叶灵凤的读书轨迹。“古今中外,线装洋装,下经的和‘不正经的书,他都爱读。杂之中,却也自有重点:文学的、美术的和香港的——前两类显出他作家和画家的本色,后一类就正是他下半生生活所在的地方特色”i。对于自己阅读与书话创作之间的对应,叶灵凤在《自题〈北窗读书录〉》里也有过说明:“我的读书趣味一向是多方面的,因此所读的书很杂。这种倾向,从这个集子里也可以略见一斑。这几十篇读书随笔……包括了有名的古典著作以及今人的新作,有中文书,也有外文书,还有艺术图籍和版画。因为这些都是我所喜爱的书,也是我喜爱读的书。” ! 0

众所周知,周作人也是藏书大家,读书之多之杂在现代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更是撰写了大量的笔记和书话文章。谈论叶灵凤和他的读书,难免就会与周作人进行对比。相比之下,周作人的笔记和书话更多写的是中国古代和日本的书籍,而叶灵凤则以西方作家、艺术家的书籍为主;周作人撰写的文章,或明或暗地都会指向批判、启蒙和戰斗性,而叶灵凤的笔记和书话大都单纯地就书论书,将书与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结合起来,通过书籍谈论人生。“正是对书本质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叶灵凤才能在书话中有深情、有欢乐,有寂寞、有寄托。……叶灵凤的书话带着个性、含着体温,一字一句都有清明的智慧和深长的韵味,读者也会从中体会那丝丝入扣的心灵感应”! 1。 也有研究者将叶灵凤的读书笔记称之为“文化随笔”,“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和丰富的文学、文化学价值”! 2。从以上评价可以得出结论,即叶灵凤藏书、读书、写书,都全然出于自我需要,为的是寻找精神家园,为了丰富人生趣味,没有任何功利色彩。这样的态度和出发点让他的笔记和书话作品更加温暖、更加真诚,更加智慧,也更容易走进读者内心深处。

叶灵凤的晚期读书笔记,还有两类较为特殊的,分别是有关香港历史和方物的文章,以及有关“性文学”的文字。由于这两类作品其他作家都鲜有涉及,属于叶灵凤特有的作品类型,后文将专门进行梳理。

三、情色文学

专门拿出一部分来说情色文学,是因为这类作品是叶灵凤所有作品中非常特别的存在。叶灵凤与情色文学结缘,并非偶然。首先是因为叶灵凤在十一岁读书之初,接触的两本书中有一本便是《香艳丛话》,而且他自己也说,从那时起,这种“不正经”的书就成为他日后读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是在他初登文坛时,他接触较多且走得很近的创造社“前辈”便是以擅长写情爱小说著名的郁达夫,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叶灵凤从创造社前辈那里获益很多。这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郁达夫。“他把平生所作第一本小品《白叶杂记》称作‘郁达夫式的笔调。早期的性爱小说,有不少篇,从内容到细节,更可寻到达夫的影响” ! 3。

对于叶灵凤这样的藏书家而言,一个很重要的兴趣便是搜集世界各地的比较新奇的书,而各种禁书就属于这种作品之列。叶灵凤曾写过数篇关于禁书的文章,这其中包括因政治、法律等因素遭禁的书,当然也有因道德因素被禁的“黄书”。他曾写过一篇文章,篇名就叫《禁书史话》,在这篇文章中,叶灵凤说:“我一向对禁书很感到兴趣,无论是藉口风化问题的黄色禁书,还是藉口政治问题的红色禁书,都使我感到兴趣。我想同辈之中,搜集禁书资料,像我这样勤恳的人,大约是没有几人的。”有了这类藏书,叶灵凤自然也会撰写与此有关的随笔,用以介绍书中的内容,或解释其中的片断。但由于这类作品确实“难登大雅之堂”,叶灵凤都是以白门秋生的笔名发表的,如《书淫艳异录》《欢喜佛庵随笔》等。即使如此,仍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一种声音来自读者,认为公开出版的刊物不该刊登这类文字。第二种声音来自叶灵凤身边的朋友。比如与叶灵凤相交很深的丝韦先生就曾说:“他自己生前写了,发表了也就算了,现在听说有人搜集了准备出书。”! 4后来这书还是出版了,即是1989年印行的《世界性俗丛谈》,只不过叶灵凤并没有看到这本书。叶灵凤对于这类作品倒没有像有些读者或者丝韦那样敏感,因为在他看来,这与他撰写的其他读书随笔并没有什么区别。作为藏书家,叶灵凤曾说:“对我来说,凡是书我都喜欢,凡是书我都想翻一翻。”“一本宗教书,一本自然科学、一本黄色小说,对我都是同样的兴趣。” ! 5

除了喜欢收藏和阅读有关“情色”一类的书籍,叶灵凤的文学创作同样有相当多的作品有着“色”的倾向。早在1926年,叶灵凤在编辑《幻洲》时期,他和潘汉年就公开倡导“新流氓主义”,并在《昙花庵的春风》《内疚》《摩伽的试探》《明天》《浴》《永久的女性》等作品中,展现性欲、变态、裸体、乱伦、手淫等等情色内容。不可否认的是,叶灵凤这种肆意、张扬地表现情爱、情色,确实遭受了很多诟病和不齿,甚至认为这是他文学创作中的污点。但以今天的眼光回看叶灵凤的情色文学,会发现作品中有着叛逆的甚至革命性的意义,还有学者认为:“叶灵凤的情爱小说已经突破了伦理道德、个性解放的理论范型,它是美或不美的问题。仍然用道德家的眼光来判定他色情小说家,是对道德的滥用,更是对美的‘遮蔽,还是文学感悟性蜕化的表现。” ! 6

四、方志研究

有关香港的藏书,是叶灵凤除了画册珍本和文学书籍之外的另一大类。在他的《读书随笔》中,专门有一类文章是《香港书录》,可见他在这方面藏书的可观数量,而且这其中,大都是研究香港人文历史和宝贵资料。这其中包括《香港书志学》《香港的诞生、童年和成年》《香港的序曲》《香港历史与统计摘要》《香港之初期发展》《早年香港人物略传》《香港沦陷记》等有关香港历史的回望和记述,也包括《香港植物志》 《香港的树》 《香港的鸟》 《〈香港蝴蝶〉图谱》《香港的海洋鱼类》《香港食用鱼类图志》《香港的郊野》等有关香港风物的梳理与介绍。

叶灵凤收藏的嘉庆版《新安县志》,是他所有藏书中最为特殊,也是被提及最多的一部。“……他自视为稀世珍本的。他对朋友们津津乐道,这是三稀之物,据他所知,只有广州和北京各藏有一部,他都翻阅过,都有残缺,以他这一部最全,既是海内外三稀之一,更是海外孤本”! 7。在殖民统治期间,英国政府一直没有得到这样一部与香港有关的地方志。“好几次有外国人,以当时的几万元港币(相当于如今的过百万元)的代价,伸手想抓走这部书,他都一一拒绝了,只肯让香港英国官方的图书馆复印一份,作为参考资料”! 8。把这本价值连城的珍贵藏书捐献给国家,一直是叶灵凤的心愿。直到他死后,他的爱人赵克臻按照他的遗志,将这部稀世珍本送给了广州中山图书馆。在《读〈新安县志〉札记》中,叶灵凤详细介绍了六朝东晋以来香港主要地名的沿革和变化。除了对新安、宝安、东官、东莞等称谓的沿袭与变革予以厘清之外,还对县辖五百多座村庄的村名变化给予了新的注解和说明。比如,“尖沙头即今日尖沙咀,二黄店村的‘黄字当是‘王字之误,即宋王台附近的二王殿村,薄凫林就是薄扶林,赤磡村即红磡,薄寮村即薄寮洲。香港村就是今日香港仔的香港围,也正是今日香港岛命名的原来根据”! 9。

在《叶灵凤书话》一书中,第一辑便是《香港史地》,除了发刊词,还收录了《西文香港史地书录解题》《日益消失的古老香港》 《丧失中的香港传统》 《香港之初期发展画册》《香港邮政邮票史话》等十一篇文章。在《香港史地》发刊词中,叶灵凤写道: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憎恶,香港终是一个重要的而且值得研究的地方。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变动,是以香港为转捩点的……对于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可说太缺乏注意了,更谈不上学术上的研究。@ 0

因此可以说,“香港学”研究是由叶灵凤率先提倡的。叶灵凤到香港之初,便开始在摩罗街一带的旧书店里搜罗关于香港历史的书籍。之后三十余年时间里,叶灵凤根据自己拥有的大量史料,自己也撰写了许多关于香港历史掌故的文字,如《香港史话》《香海浮沉录》《新界史话》《香江温故录》《香海拾零》《太平广记》《香海丛谈》《香海旧闻》《太平山方物志》等。冯亦代说:“能将香港的历史与风物写入一书的人,大概要首推灵凤了。” @ 1

叶灵凤生前所写的关于香港的文章有百万字,但大都散见于报端和各类刊物,并未整理成集出版。直到1989年,丝韦先生交过些文字分类整理为三本书,分别是记录香港山海史实和社会现象的《香岛沧桑录》,描写香港早期政法风云和种族纷争的《香海浮沉录》,以及记述港岛、九龍、新界相继被占领的《香港的失落》。而叶灵凤撰写的关于香港自然史的《香港方物志》因深受读者欢迎,于1958年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了单行本。只是叶灵凤对这一版本并不满意,也没有亲自校阅。直到1970年,该书改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时,叶灵凤专门写了序,并增加了新的资料。“书中认真记录香港的一切,大到老虎小到蚊子,街上的叫卖、家里的年花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中,更有《新安县志》《广东新语》中对于相关物种的描述引用,又有物种本身的科学知识,对于在资讯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实属难得”@ 2。 叶灵凤对此书非常重视,因为在此之前的香港,“关于方物的记载……简直是一片空白”,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空虚”。@ 3

五、结语

有人说,周作人的藏书、阅读和写作有着启蒙的影子,但叶灵凤的阅读和写作则“淡化启蒙精神,偏于从人生角度寻书、藏书、爱书、读书和谈书,在此,书被重视起来,书话家和书的关系更近,感情也更为真挚”@ 4。用这句话来评价叶灵凤一生的读书、藏书和写书,是非常贴切的。因为从叶灵凤的一生来看,他爱书,是发自肺腑的,其间没有一丝的功利;为了买书,他是可以连吃饭的钱都省下的;他读书,是极其用心的,因此才有了三卷本的《读书笔记》和一本《叶灵凤书话》;而他写书,也让其他爱书的人了解到更多的书,让好书改变了更多人的人生。对叶灵凤而言,书是他的朋友,是他的亲人,是他的爱人,也是他自己。他整个的人生,就是“为书籍的一生”。

伴随叶灵凤一生的藏书与阅读活动,给予其丰富的文学滋养,使其在小说创作与笔记、书话创作中取得相当的实绩。在此之外,其藏书和阅读更让他接触到常人难以触及的领域,使其在情色文学创作和方志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成就斐然。

a 叶灵凤:《为书籍的一生》,《叶灵凤读书随笔(第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第9页。

b 叶灵凤:《我的书斋生活》,《叶灵凤读书随笔(第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第4—5页。

cdp 齐成民:《叶灵凤与现代消费主义文学》,《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e@ 1冯亦代:《读叶灵凤〈读书随笔〉》,《读书》1988年第8期。

fg叶灵凤:《笔记和杂学》,《叶灵凤读书随笔(第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第295页,第295页。

hi丝韦:《叶灵凤读书随笔一集·前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第2页。

j叶灵凤:《自题〈北窗读书录〉》,《叶灵凤书话》,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84页。

! 1 x 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书话散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1期。

l 杨长胜:《“书海览胜”与“文化苦旅”》,《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6卷第4期。

m 李广宇:《叶灵凤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第1版,第54页。

n 丝韦:《吞旃、坐牢及其他》,《丝韦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

o 叶灵凤:《杂览和我读书的兴趣》,《叶灵凤书话》,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q 宗兰:《叶灵凤的后半生》,《叶灵凤读书随(第1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第17页。

! 8 沈慰:《凤兮,凤兮》,《叶灵凤读书随(第1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第8页。

s 叶灵凤:《新〈新安县志〉札记》,《叶灵凤书话》,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7页。

@ 0 叶灵凤:《〈香港史地〉发刊词》,《叶灵凤书话》,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3页。

@ 2 刘毅:《叶灵凤藏方志写方志》,《大公报》2017年12月29日。

@ 3 叶灵凤:《序新版〈香港方物志〉》,《香港方物志》,香港上海书局1973年版;转引自李广宇《叶灵凤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51页。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藏书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5BZW135)的部分研究成果(现该项目已结项)

作 者: 马志波,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艺思潮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藏书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活动研究
A Guide to the 4 Best Independent Bookstores in Paris
明清苏浙皖私家藏书及其现代意义
清代旅外徽州藏书家吴骞与秦瀛交往考察
追本求源润泽课堂
伦明书缘探微
从藏书家之藏书看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
全是书
全是书
从题跋看湖南近代私家藏书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