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2021-04-28李灿勋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基于德育的重要性,提出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立足固有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结合数学发展历史,有效渗透德育;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巧妙融入德育;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于无形中渗透德育;善于发现渗透契机,提升德育力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德育认知。

【关键词】德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6-0026-02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科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程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结合课本知识渗透德育已经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真正肩负起德育的重任,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与解题技能的教学,还要主动渗透德育,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立足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在讲授新课之前认真研读教科书中的知识,深入发掘与提炼德育元素,带领学生一边学习数学知识,一边接受德育熏陶,推动德育与智育同步进行。

例如,在教学《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时,教师复习提问: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有哪几种关系?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作答。教师据此提出新问题“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教师讲述:实数有大小、相等关系,如3=3,3>2,1<3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们能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但不要急于做出判断与评价,而是要引领他们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同时给出实例:设A是本校高一(3)班男生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让学生充分交流与讨论,最后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这样教学,教师以固有教材内容为基本立足点,指引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他们感受集合语言描述客观现实与数学问题的意义。

二、结合数学发展历史,有效渗透德育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发展历史渗透德育内容,围绕所授的知识讲述一些数学概念、原理或规律的研究历程,分享部分数学家的故事或经历,由此鼓励学生,为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

比如在《集合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地讲述集合概念的形成过程:19世纪初,出现了一场重建数学基础的运动,康托尔开始探讨前人从未碰过的实数点集,这是集合论研究的开端,到1874年康托尔正式提出“集合”的概念。集合论前后经历二十余年,最终获得世界公认,到20世纪初,集合论已得到数学家们的赞同。在1900年第二次国际数学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兴高采烈地宣布,“……数学已被算术化了。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已经达到了”。不久,集合论是有漏洞的消息迅速传遍数学界,这就是1902年罗素得出的罗素悖论。随后众多数学家继续研究集合,直至公理化集合论的出现,这才完善了集合的概念。

如此,教师在教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所巧妙融入有关集合的数学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数学理念形成的历程,让学生学习数学家坚持不懈、勇于钻研的精神,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巧妙融入德育

合作学习模式指的是学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用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使其在互帮互助中收获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入法:以40m/s的速度把小球沿同地面成30°角的方向抛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假如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m)与飞行时间t(s)之间的关系式是h=20t-5t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假如能,需要飞行多久?20m呢?需要多久?20.5m呢?为什么?小球从飞出到落地需要多久?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讨后发现:二次函数y=ax2+bx+c,当函数值y是某一确定值m时,对应自变量x的值就是方程ax2+bx+c=m的根,尤其是当y=0时,对应自变量x的值就是方程ax2+bx+c=0的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探究新知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问题问导向,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以及敢于探索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好习惯。

四、营造轻松课堂氛围,于无形中渗透德育

数学知识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尤其是高中数学,其教学内容同初中相比跨度较大,难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疑难点,而且课堂氛围相对枯燥乏味,理论知识的讲授难以顺利完成,德育更是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并从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思维水平等方面出发,巧妙地实施德育。

比如,在《任意角》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播放体操和跳水比赛的视频,给出“空翻540°”“转体720°”的说法,并提出问题:假如手表快10分鐘该怎么校准?慢1.5个小时呢?校准以后分针分别转多少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要转一周以上,这说明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至360°之间,这与学生原有认知发生冲突。这时,教师引导他们通过类比数的正负得出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些特殊的角,如:45°、90°、180°、360°、630°、720°等,使其了解象限角,加深他们对任意角以及象限角概念的理解,为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做准备。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动手操作的辅助下渲染轻松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其慢慢消除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五、善于发现渗透契机,提升德育力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同显性的理论知识与解题技巧相比,德育属于隐性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使用非常规的教学方法,创新或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善于发现渗透德育的契机,适当提升德育的力度,让学生于无形间接受德育。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渗透德育内容,把握好各个契机有的放矢地融入德育培育,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

例如,在讲授《基本不等式》过程中,教师先在课件中出示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指出这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而出的,该图给出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出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是緊密结合、互不可分的。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找出一些相等、不相等的关系。在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与b,则正方形的边长是[a2+b2],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S1=2ab,正方形的面积S2=a2+b2,由图可知S2>S1,即a2+b2>2ab。随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折纸探索发现[ab]≤[a+b2],让他们根据上述两个几何背景初步得出不等式结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渗透德育的契机,引领学生通过探究实例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使其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德育认知

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德育内容时,可以先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再围绕同一主题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使其接受更多的德育熏陶,以增强他们的德育认知,提升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以《频率与概率》教学为例,教师先带领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及数学试验,通过获取数据总结试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使其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与频率的稳定性,理解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同现实世界的联系。课下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调查日常生活中有关频率或概率的事件,如:购买彩票的中奖率、超市购物满一定金额抽奖、台风预报、天气预报、产品的合格率与保险出险率等,搜集相关数据,分析与研究这些生活中的概率事件,让学生着重探究超市购物抽奖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明白商家都是在利用概率来赚钱,从而让他们理性对待这些事件。

对上述案例,教师积极开展课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接触和体验社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概率事件的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改善学生的德育认知。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组织好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与解题训练工作,还要将德育渗透到常规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同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推动他们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桑永军.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德育建设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0).

[2]苑国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2020(30).

【作者简介】李灿勋(1972— ),男,汉族,广西容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现就职于玉林市容县杨梅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德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