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听障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2021-04-23王娓葛惊涛侯海艳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龄学业成绩总分

王娓 葛惊涛 侯海艳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感觉通道,其中听觉通道接受信息对儿童早期言语、认知及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听障儿童常伴随语言障碍,言语沟通、低学业等问题限制了其接受教育与融入社会的机会和能力。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力处于快速发展期,此时给予有效的语言干预,能够使儿童的语言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大部分听障儿童在语言发展阶段会出现读写困难,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而失去信心,尤其对学龄期儿童影响更大。读写技能训练不仅对听障儿童获取视觉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功能训练有很大帮助[2]。本研究选择小学阶段(7~12)岁儿童作为被试,探讨读写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听障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12年在某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101名重感音神经性听障儿童,男43例,女58例,年龄7~12岁,平均9.63±2.12岁,植入人工耳蜗61例,配戴助听器40例。纳入标准:(1)根据WHO规定的听力损失程度判断为重度感音性神经性听障儿童(听力损失61~80 dB HL);(2)年龄7~12岁;(3)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ces,ICD-10)对阅读障碍的定义判断为有阅读与文字书写困难,且评定为较差[3];(4)语文学习困难持续1年以上,且发生于学龄早期;(5)汉语阅读技能测验评定为有阅读技能障碍[4];(6)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1年。排除标准:(1)患有先天性疾病、自闭症、多动症等;(2)韦氏儿童智力测验评定为有智力障碍;(3)口吃;(4)有躯体残疾。

按年龄分为3组:7~8岁组(n=37),9~10岁组(n=39),11~12岁组(n=25)。3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训练方法

读写技能训练方法:通过询问家长了解儿童家庭基本情况、教育方式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依据儿童目前的读写水平制订训练方案。

1.2.1 创建读写环境 针对学习的文章创设语言环境。如《找春天》一课,在听到动画《春天在哪里》后提问:看(听)到这欢快的乐曲,你想到了什么?让患儿展开想象,最后应用“一边……一边……”、“有的……有的……还有的……”、“什么时候,谁在哪儿干什么”等句式说(写)句子。

1.2.2 明确读写目的 让患儿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把生活用品,如脸盆、水、要清洗的东西带进课堂,让患儿观看洗手帕视频,然后亲自操作,随后让患儿使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表示动作先后顺序,把洗手帕的过程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最后,让患儿教其他小伙伴。

1.2.3 模仿训练 引导听障患儿模仿课文或课文的某个片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仿写训练。如在学习《小虾》后,让听障患儿把已经熟悉的课文进行复述。组织听障患儿观察金鱼的图片和录像,围绕金鱼,说、写一段语句通顺、意思连贯的话。

治疗师每4周评估一次,以了解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目标完成情况分为以下4个等级:根本没完成=0;没把握确认=1;在帮助下可完成=2;可独立完成=3。对于目标完成在0~2的听障儿童进行分析与说明,找出儿童经过近期努力可改善的1~2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强化。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按照告知-示范-参与-反馈的原则。训练时间12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读写技能训练前后采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yslexia cheeklist for Chinese children,DCCC)[5]对儿童进行评估,包括视知觉障碍、听知觉障碍、口语障碍、书写障碍、意义理解障碍、书面表达障碍、注意力障碍、不良阅读习惯等方面,共58个条目,每个条目按“从未有此表现”(1分)~“总是出现”(5分)进行评分,总分58~290分,得分越低表示读写技能越好。经测验,本量表的信度为0.965,Cronbach'sα系数为0.724。

由于不同年级的考试科目及难度不同,仅根据某科目的某次成绩判断儿童的学习成绩难免会有一定偏误。因此,本研究收集听障患儿训练前后学学校统测的语文、数学期末考试成绩,试卷的统一性得到了保证,为减少误差,将成绩转化为相应的标准分数,应用标准分数计算。根据年级排名分为优、中上、中等、中下、差5个等级,年级排名前10%为优,11%~30%为中上,31%~50%为中等,51%~90%为中下,后10%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训练前后DCCC总分比较

训练后不同年龄组的DCCC总分均较训练前不同程度下降,7~8岁组、9~10岁组训练前后的DCCC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11~12岁组训练前后的DCCC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且不同年龄组训练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训练前后学业成绩比较

训练后不同年龄组的学业成绩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7~8岁组、11~12岁组训练前后的学业成绩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9~10岁组训练前后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25%~33%的听障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存在障碍,其中以学习障碍最为显著[6]。大约20%的听障儿童存在阅读/书写困难,明显高于健听儿童[7]。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引发读写障碍,存在不同的假说,其中之一是“语音障碍假说”,即声音编码早期的功能障碍[8,9]。语前聋听力障碍可能会对这种声音编码产生不利影响,而听力受损儿童中较高比例的阅读/写作困难可能就是这种影响造成。阅读的过程是在对字形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视觉分析、字形加工、语音加工和语境通达的过程。阅读能力的获得是在《心理词典》中纳入字形的表征,并建立起形-音、形-义之间的联结,而语音意识的缺陷会造成形-音联结困难,语素意识的缺陷会影响意义的精确分辨,同时影响形-义联结的精细化[10],无法由音通达到正确的字形输出,势必会妨碍书写。

表1 训练前后DCCC 总分比较

表2 训练前后学业成绩比较

阅读/写作困难与语言发展有关,对学业成绩有很大影响,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在听障儿童小学时期应积极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筛查,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学业状况有重要意义[11]。本研究对101名重度感音神经性听障儿童进行读写技能训练,结果显示,训练后听障儿童的DCCC总分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不同年龄段儿童从读写技能训练中的获益不同,11~12岁组的DCCC总分与训练前比较具显著差异,而7~8岁组和9~10岁组则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即7~10岁听障儿童从读写技能训练中的获益不明显,而11~12岁的儿童则获益明显,其汉语阅读/书写障碍明显改善。提示学龄早期听障儿童通过读写技能训练改善阅读/书写困难的情况有较大难度,可能与其年龄小、学习能力弱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组的学业成绩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9~10岁组的学业成绩与训练前比较有显著差异,而7~8岁组、11~12岁组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学业成绩的提升与阅读/书写障碍的改善具有一致性,学龄早期(一、二年级)听障儿童阅读/书写障碍改善不明显,其学业成绩的提升亦不够理想,而学龄晚期(三~六年级),听障儿童的阅读/书写障碍改善明显,其学业成绩亦有较好的提升。可见,提高听障儿童的阅读/书写技能有助于提升其学业成绩。

综上所述,读写技能训练对提升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学业成绩有积极作用,尤其对学龄晚期儿童的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学龄学业成绩总分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仙桃市初中学生视力状态筛查分析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研究
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不同学龄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分析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